清朝初年,漢族男子為抵制清政府所規定的丑陋發型,進行了生死抵抗。為此,清政府進行了嚴酷的鎮壓,并提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政策。隨之出現了令人恐怖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這樣的血性屠城事件。
再這樣的恐怖政策下,漢人男子妥協了,被迫開始進行剃發易服。可是激進的剃發令在清初的南方引起了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南方漢人反抗者在清初多次遭到滿清政府的血腥鎮壓。因此,清政府實行了嚴酷打壓漢人的政策,如:剃發、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稱“清初六大弊政”。這些政策從1645年正式執行,直到1911年廢止。不過鑒于漢人的反抗,清政府也實行了“十從十不從”妥協政策。
注釋“十從十不從”政策
<1>男從女不從。男子學習滿人,剃頭留辮,女子仍舊梳原來的發髻以及保留原有的服飾;
<2>老從少不從。未成年時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則須按滿人的規矩辦;
<3>生從死不從。生前要穿滿人的長袍馬褂,死后壽衣、描繪死者遺像等,則可服明朝衣冠;
<4>陽從陰不從。既然“生從死不從”,陰司的事,像超度時塑造佛像、神明彩,或為歷代先祖畫像、制牌位等,禮佛、祭祖時主祭官、陪祭官等穿的衣服,都仍按中國民間信仰辦理,不從滿人習俗;
<5>官從隸不從。官員須頂戴花翎、身穿朝珠補褂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役隸可以是明朝的打扮;
<6>儒從而釋道不從。即在家人學習滿人,出家人不學習滿人。在家人必須改穿滿人的服裝,并剃發留辮。和尚與道士不變,仍可穿袈裟、海青、漢服等;
<7>倡從而優伶不從。歌舞妓、妓女(倡)要遵守滿人服飾制度,演員(優伶)扮演古人時則不受服飾限制;
<8>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官吏行禮按滿人禮儀,婚禮保持漢人舊制;
<9>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國號由明改成清,但官號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督撫等;
<10>役稅從而文字不從。傜役、稅捐,悉從滿制。但文字語言不改,仍用漢字與漢語。
由于這種民族壓迫政策的實施,蓄發一度成為反抗滿清政府的標志之一。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反抗者重新蓄發,并以此作為反對滿清王朝的標志。進入20世紀初,清政府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很多留學國外的清朝男子紛紛剪下代表清政府形象的大辮子,以表示自己反抗與不服從。
時間進入1911年,武昌的槍聲擊破了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清政府。此時,武昌的最高官員黎元洪被起義的軍人剪去了辮子。黎元洪放聲大哭,說是祖宗留的辮子不能丟,清初,曾經為抵制剃發而失去生命的漢人聽到此話作何感想?從何時起辮子成為漢人祖宗留下的規矩了?
顯然,黎元洪哭的不是祖宗留下的辮子,而是他黎元洪再也回不到清政府的體制之中了。因為剪辮行為被清政府視為造反,是要被滅族的。黎元洪在哭哭戚戚中被逼上了起義軍的領導地位。不過黎元洪沒哭幾天,清政府垮臺了,那個要求漢族男子必須剃發梳辮的清政府完了。
中華民國成立后,要求男子剪掉辮子,可是很多男子把自己蓄留多年的辮子視為祖宗家法,而堅決不剪,其中漢族人居多。相反,滿人男子卻迅速剪去辮子,因為他們害怕被民國政府報復。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男子必須剪掉辮子之后,男子剃發留辮的情況才逐漸絕跡。
清初,漢人有血性的男子為反抗剃發留辮與滿清生死搏殺,付出生命在所不惜。那僅僅是反抗剃發留辮嗎?不是,那是在保衛自己的文化傳統不被破壞。今天讓你剃發留辮你不反抗,明天就會讓你改變文化信仰與生活習慣。與剃發易服相伴的政策是文字獄,滿清政府吉祥改變你的發式服飾,又要鉗制漢人的思想,為鞏固滿清的統治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樣的統治之下黎元洪這類人物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