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可以試試,幫你們突圍!”
1946年,國民黨軍官劉峙指揮著30多萬大軍,對解放軍中原軍區發起了強大的攻勢。
我黨獨二旅旅長吳誠忠率領的6000官兵負責牽制敵人,保證首腦機關的安全轉移,并掩護主力部隊勝利突圍。
在原本的計劃中就算他們最后能順利突圍,也應該損傷慘重,結果在安徽一地,他們被敵軍包圍的關鍵時刻,一位地主的出現為戰士們帶來了轉機。
那么這位地主是如何解圍的?我軍又是如何在這場戰役中展現出頑強的意志?
蔣介石翻臉,第二次內戰開始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30萬大軍在劉峙的指揮下,向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邊界的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其目的是為了消滅或迫使解放軍中原軍區部隊撤退,從而控制中原地區。
劉峙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之一,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深受蔣介石信任。
身居國軍高位,并在多次戰役中擔任重要角色,包括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司令等。
而劉峙指揮的三十萬大軍,包括蔣介石的中央軍,國民黨第一戰區、第五戰區的部隊和河南、湖北等地方軍閥的部隊,其規模之大、涉及部隊之廣,表明了蔣介石消滅我黨的決心。
大家都想到國共必有一戰,但沒想到蔣介石在美軍的支持下,翻臉如此之快。
敵眾我寡,我軍只能避其鋒芒,將主力部隊在4天內秘密集結,然后分為南北兩路向西突圍。
在整個突圍計劃中,吳誠忠率領的獨二旅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我軍首腦領導能夠安全撤離,避免被國民黨軍隊俘獲或消滅。
其次,他們需要在戰斗中通過各種手段(如偽裝、虛假情報等)迷惑國民黨軍隊,使其認為中原軍區主力仍在原地,從而為我軍主力部隊的突圍提供掩護。
最后,如果國民黨軍隊發現主力部隊已經向西突圍,獨二旅還需要繼續牽制敵人,防止其迅速追擊主力。
很快突圍按計劃進行,然而,在我軍主力部隊突圍成功后,國民黨軍隊眼看錯失戰機,抓不到主力部隊,便死追著吳誠忠率領的獨二旅想要將功補過。
在吳誠忠的部隊行進到安徽安邊界的時候,徹底被國民黨軍隊包圍,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吳誠忠知道自己這次是真正的兇多吉少。
于是他一邊安排政委將軍中的秘密文件就地銷毀,一邊讓警衛員去找老鄉打聽,想找當地富戶借點糧。
他手下的兄弟跟著自己接下了這光榮又艱巨的任務,這次估計十死無生,戰前總得讓他們吃頓飽飯。
很快警衛員便帶著幾個當地的鄉紳過來了,吳誠忠少年時沒上過幾天學,說話也直白。
他將現在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和各位鄉紳說明白后,也沒說什么后期重謝之類的客套話。
就讓士兵將他們帶下去了,安撫之類的只能讓政委去取糧的時候再做。
然而這幾位鄉紳在離開之后,沒一會警衛員便來報,說其中一位吳姓地主說自己有事相商,希望能再見吳誠忠一面。
吳誠忠其實不太想和這些鄉紳打交道,他們說話動則之乎者也,吳誠忠一個只會打仗的大老粗,有時候聽都聽不懂。
更別說和他們交流了,無奈,剛向人家借了糧,態度總要有一個。
那地主進屋后,先是向吳誠忠自我介紹了一下,然后直接說明了來意。
安徽遇老鄉
那地主名叫胡之杰,安徽省金寨縣人,和吳誠忠是實打實的老鄉。
早年間曾留學日本,攻讀軍事,回國后,在北洋政府時期擔任過軍事職務。隨著時局的變化,他參與了武昌起義,并在后來的川軍中任職。
當時川軍由劉湘集團把持,之后劉湘被蔣介石的謀士楊永泰策略性地削弱了權力,而不愿與劉湘集團為伍的胡之杰開始在川軍中擔任要職。
但由于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胡之杰受到了排擠,職位雖高卻無實權。
抗日戰爭時期,胡之杰盡己所能的為抗日力量提供了幫助,抗日戰爭勝利后,他無心于軍中的勾心斗角,便辭官回鄉繼承了家族產業。
而胡之杰這次單獨來找吳誠忠,就是想讓他送自己去國民黨軍中,因為雖說他之前在國民黨軍中雖無實權。
但也有一兩個關系不錯的同僚和下屬,如果有可能,他可以當說客協助獨二旅成功解圍。
自吳誠忠從李先念手中接過這次任務起,他就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
所以盡管不相信胡之杰,但他還是準備了重禮,然后安排人秘密送胡之杰去見圍困自己的國民黨軍官。
很快胡之杰帶來好消息,原來對面的國民黨軍隊有一支是河南、湖北等地方軍閥的部隊。
長官和胡之杰算是有點交情,當年一起在國民黨軍中時候,大家都不是蔣介石嫡系,只能抱團合作。
胡之杰去時,對面圍困吳誠忠的國民黨領導也在發愁,他們真的是一點也不想和我黨的軍隊對上。
吳誠忠的獨二旅能打,在國民黨軍中也是出了名的,他們和吳誠忠硬剛,打贏了,軍功不一定是自己的。
但打輸了,下場參考胡之杰,關鍵是胡之杰家中富裕,不當兵回村當個地主也能過得很好,自己家底卻不如胡之杰厚實。
雙方見面后,大家一起吐槽下蔣介石嫡系部隊,感情立馬就好了起來,一來二去就說起了這次大戰。
胡之杰有心,對方有意,雙方很快定下約定,明天晚上國民黨部隊換防時。
在麻城方向會因為一些原因晚上兩個時辰,而吳誠忠則讓人在村里駐扎的假象,國民黨圍軍可假做偷襲。
這樣就算之后發現吳誠忠是從他們這邊逃跑的,他們也可以說是抽調兵力去搞偷襲,以至于耽誤換防讓吳誠忠鉆了空子。
吳誠忠得到消息后是十分激動,和政委商量后,決定一試,第二天傍晚,他們果然順利突圍,之后與其他部隊在冶溪河會合,僅減員500人。
結語
吳誠忠和胡之杰兩人的人生軌跡反映了許多那個時代軍人的共同命運。
他們或因時局變遷,或因個人志向,有的如吳誠忠戰爭時期在前線作戰。
有的卻如胡之杰最終選擇了一條與早期軍事生涯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