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招,也就是所謂的金九銀十馬上就要來了。
但找工作這件事從數據上來看,似乎更難了。
此前據相關機構測算,2025年畢業生人數約為1200萬,要知道這一數字在去年還是1179萬。
也就是說:2025年的畢業生人數將再創新高。正是應了那句老話,記錄就是用來打破的。
與此同時,7月份的全國失業率數據也披露了。
其中16-24歲的勞動力(不包含在校生)失業率高達17.1%,創下這一數據優化統計口徑重新發布后的新高。
這兩個數據足以表明:2025年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更難了。
01 年輕人,通路狹窄
其實,年輕人失業率高企,工作不好找,更多的是結構性問題,即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失衡。
最近,一篇《一個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文章爆火,講述了一個來自寧夏西海固、考入北京211學校的90后單身女子,歷經數次考公卻仍失敗后,孤身來西安找工作,而后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引發轟動。
隨著案件的進一步發酵:咸陽市秦都區主要負責人表示,經向秦都區公安機關了解,確有此事發生,初步排除他殺。目前,案件已由警方進行進一步處理。
自殺、211、考公、90后,這幾個標簽合在一起,讓這件事想不上熱搜都難。
面對最近兩年的就業環境,很多年輕人選擇了考公考編,為的就是能一勞永逸,在35歲時不被強制“畢業”。
結果可想而知,為了一張穩定、體面的長期“飯票”,從學霸到學渣,全員都在考公考編這條賽道上卷到飛起。
據此前某社交平臺發起的問卷調研顯示,有46.37%的2022年本科應屆生將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工作視為好的工作機會,比例遠高于互聯網大廠、世界五百強企業、金融機構和咨詢公司。
以2024年為例,招錄職位數為18948,較去年增加了1293個職位;招錄人數為39561人,較去年增加了2461人,增長6.6%,創歷史新高。
雖然招錄人數一路水漲船高,但與此同時報名人數也在暴增,招錄比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據2021年的數據顯示,清華北大的八成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工作。同時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留子”們也紛紛涌入體制賽道。
但能上岸的終究是少數人,大部分人只能充當分母,在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中產生自我懷疑。
可能有人會說,為啥不去企業打工,為啥不進廠擰螺絲,為啥不回老家?
其實普通年輕人手里的牌真的不多,無非就是年齡和學歷。
讀書十幾年,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乃至機會成本都是巨大的。
如果沒有好的崗位、沒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十幾年對于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就是虧本的。
當然我們還獲得了知識、獲得了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無價之寶。
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經濟的社會,知識需要變現,生活也需要money,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
尤其是在教育內卷、高校學費攀升的當下,從主觀意愿上來看,讀書十幾年,沒人想一畢業就去端盤子、就去送外賣。
而從客觀現實來看,這個社會從認知上、等級上和物質上,確實在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編制就是香。
這種“官本位”的“思想鋼印”在兩千年前就刻進了中國人的骨子里。
所以,脫掉孔乙己的長衫又談何容易?即便你好不容易想開了,終于要寬衣解帶了,但你的父母、親戚還會有無數雙手上來阻止你。
既然如此,趁著年輕,當然要去試一試,要去卷一卷。一朝博上位,生活綻光彩。
真的不要吐槽年輕人頻繁跳槽、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市面上有一堆工作不愿意做,誰不想努力一下,奔向美好生活呢?
屁股決定腦袋,換位思考一下,一代年輕人都有一代年輕人的命題要解。
所以,根治青年失業率高企的最好方法不是洗腦大家去擺攤、創業、脫長衫,而是產業升級和科技發展。
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唯有這樣才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適配的崗位,激發出整個社會的活力,從而形成一個正向閉環。
02 中年人,如履薄冰
對于中年人來說,他們的處境更是如履薄冰。
不知道大家最近看沒看一部被噴得體無完膚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逆行人生》。
它講的是一個大廠高薪中年程序員被裁失業,為了房貸和孩子的學費,去跑外賣的故事。
這部片子雖然buff疊滿,bug頻出,以及一些出于外界壓力下的妥協,但最難能可貴之處就是把“系統”的可怕之處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無論是貫穿全片的畫外音“您有新的訂單了……您的訂單即將超時……您的訂單已被用戶取消……”還是恐怖的“笑臉計劃”,甚至是主角高志壘本身算法工程師的設定:
他的被裁,是因為被他自己開發出的系統評分過低;
他去送外賣,又再次被算法背刺,成為算法的奴隸;
而結尾時暗示他未來可能的翻身,也是由于他在送外賣時開發出的小程序“路路通”,方便系統對勞動力進行進一步壓榨……
影片之內,外賣員送同樣距離的餐,雖然掙得錢越來越少了,但要求的時間卻越來越短了。
為了賺到與過去同等的收入,他們只能無視交通規則,這就是系統操作下的互相傷害式“內卷”:
不僅讓外賣員處于更危險、更拼命的境地,也讓道路上所有人的交通風險都變大了。
影片之外,打工人們為了賺到與過去同樣多的工資,甚至是保住飯碗,需要達成更高的業績,為此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時長。
因為任何一個企業,從企業主到各層級的領導都要求業績的正增長,無論外界環境如何、企業的產品如何、提供的資源如何。
而通過這種“勞動力內耗”賺到錢的,只有背后的大資本。
大家仔細想一想,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買到的甚至是吃到的,其實都是被系(資)統(本)所操控的。
哪家餐廳分數高、哪家店鋪銷量多、哪個品牌或者店鋪能出現你的面前,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商家付費買來的。
因此我們才會深困于信息繭房之中,難以自拔,讓獨立的辯證思考成為“奢侈品”;而整個社會則是非黑即白,從眾與站隊讓“個性”難有生存之地。
雖然信息是過載、甚至是爆炸的;但信息來源的平臺卻是愈發有限、甚至是單一的。
另外,這部影片也告訴我們,消費主義所炮制出的中產概念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個偽概念。
靠貸款買房、靠出賣自己勞動力賺錢的“中產階級”本質上并不掌握任何生產資料,他們依舊是勞動階層,是徹頭徹尾的無產階級。
并且,房貸、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重擔、以及可怕的失業,每一種“系統危機”都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中年人的上方。
房子不僅掏空了勞動人民的錢包,也鎖定了未來二三十年的現金流,更不用提動輒十幾萬一平的天價學區房了。
在全民雞娃的時代,孩子教育的投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人到中年,又面臨著中年失業的危機,正所謂:35歲找工作嫌你老,60退休又嫌你小。
更不要說,如果不幸身患重病,那直接是全家返貧……
作為家庭的中流砥柱,疲倦的中年人如同陀螺一般,不敢也不能停下腳步,周旋于各個社會系統中,為的只是能保證自己的家庭系統能夠穩定運轉。
03 內卷之下,焉有完卵
談微觀的個人境遇,就不能不談宏觀的大環境。
近年來,GDP增速回歸均值的趨勢基本是不可逆的,這和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也是一致的。
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以一個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完整場馬拉松,平穩有序的增長才是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
十年前的2013年,當中國經濟在談論“保八”的時候,大家都還覺得,經濟只是偶爾“回調”而已;
而十年后的2023年,已經開始討論如何“保四爭五”了。
GDP就像一塊蛋糕,每個人都在吃這塊大蛋糕中屬于自己的那一塊。
只有在這個蛋糕快速做大的階段,每個人分到的那一塊才會是年年增大的。
而當經濟增速變得越來越慢時,普通人再想分到一塊大蛋糕的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發展可以掩蓋一切矛盾,只要能賺到銀子,一切都好說。
可一旦發展變慢,預期就會轉弱,而預期既是決定消費的基石,也是一個人獲取幸福感的根源。
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為了能多吃一口蛋糕,自然就會內卷升級。
打工人們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商家們越來越慘烈的價格戰都是這種內卷的生動表現,而其一大顯著特點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顯然,經濟的增長、科技的發展靠的不是這種“互殘”式內卷,而是新技術、新產業、新市場的培育和發展。
否則只能是勞動力過剩。
無論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社會上打拼10多年的中年人,在已經完成卡位的存量市場都是冗余的。
如果不幸你所選擇的專業或者曾經入行的行業日落西山,那么你很可能就會被剔除出系統之外,甚至根本沒有再次入局的機會。
那咋辦呢?
其實沒啥特別的好的辦法,轉型的陣痛總要有一代人來承擔。
身處在內卷的世界里,真正的贏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懂得何時轉身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就是要調低預期,別太執著于“增長”,畢竟幸福和痛苦的本質都是一種預期。
其次,在行動上無非就是兩步走:一是在工作時積極茍住,保住飯碗;二是如果有余力,最好找到一個能長期堅持的愛好或興趣。
它既是你前半生的多巴胺來源,也是你后半生的職場“兜底”。
每個普通人的逆襲點,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歡、最擅長、做起來最不費力的那個領域。如果你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都贏不了,那你在別人擅長的領域就更沒戲了。
最后,也是最應該卷的就是一個良好的身心狀態:寵辱不驚、情緒穩定、身體健康。
一套抗打的硬件+軟件,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數額不菲的銀子,也能讓你行穩致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格致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