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發展迅猛,實現對于西方汽車強國的彎道超車。
但為限制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在國際市場一家獨大,美國、歐洲紛紛采取關稅增收政策,限制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的未來發展。
歐洲是我國新能源電動車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自從歐盟頒布新能源電動車關稅增收法案以來,中國、歐盟已經進行多達十多輪的磋商,可惜的是最終還是以遺憾收場。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歐盟對于特斯拉放綠燈。
歐盟對中國下狠手,對特斯拉放綠燈,將會導致未來中歐關系的何種發展?對于歐盟執意施行的限令,我國又可以采取哪些反制措施嗎?
一、中歐磋商談判失敗收尾
新能源電動車是當下全球最為火爆的市場賽道,我國更是憑借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成功,成為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汽車出口強國。
2023年,中國汽車海外出口量達到驚人的491萬輛,超越日本登頂世界第一的寶座。
中國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的火爆,對于美國造成了沉重的壓力,為特斯拉等汽車品牌的“潑了一盆冷水”。
中國憑借多方面優勢,出口的新能源電動車價格更低,更容易獲得歐洲車主的芳心。
為阻礙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美國此前頒布對華商品限令,其中將中國新能源相關產品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以上。
除此之外,迫于美國的壓力,歐洲不得不采取對華新能源電動車的限制政策,提出將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的相關關稅提高38.1%。
該政策提出之后,不僅中歐方面展開博弈,歐盟內部更是涌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
德國方面對于美國“滑跪”,同意關稅增收政策的實施;匈牙利等國家則是持反對態度。
歐盟內部的聲音不統一,一度令該政策的實施出現轉機。
按照歐盟政策實施的表決規定來看,該政策需要15個歐盟成員國進行反對,或者是反對國的人口總數達到歐盟的65%以上,該政策才有可能不被施行。
7月份,歐盟委員會就對華新能源電動車增收關稅法案進行了表決。
其中11個國家選擇棄權,12個國家支持政策的實施,反對者只有四個國家,無疑令中歐新能源貿易發展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在8月20日,在中國、歐盟經歷10多輪的磋商之后,遺憾收尾。
歐盟出臺了對于中國三家車企的調查終裁草案,將會增收中國新能源電動車關稅,但是增收比例有所下調。
其中對于吉利的關稅降低0.6%,降低至19.3%;比亞迪則是降低至17%,關稅降低0.4%;上汽關稅降至36.3%,下降幅度最為明顯,高達1.3%。
盡管歐盟提高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進口關稅,但卻對于特斯拉持不同的政策,甚至在歐盟關稅增收政策施行之后,特斯拉還迎來漲價。
那么歐盟對于特斯拉的電動車產品收取多少關稅?對于中美電動車商品為何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
二、歐盟對于中美新能源車企的不同態度
歐盟對于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可謂是“重拳出擊”,即使我國與之進行10多輪的磋商仍舊無法改變歐盟的態度。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歐盟對于美國的“唯唯諾諾”。
其中歐盟宣布將對于特斯拉以特殊方式收取關稅,關稅僅為9%,這種“開后門”的態度令我國感到憤怒。
針對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的關稅問題,歐盟又是反傾銷增收關稅、又是反補貼調查等,但對于特斯拉,卻大開綠燈放行。
因此可以看出,歐盟在對待中美新能源電動車問題上雙重標準,所謂的公平,也不過只是嘴上說說。
歐盟之所以對于特斯拉開綠燈,主要還是由于目前美國特殊的政治局勢所導致。
自從特朗普遭刺事件發生之后,其選情便是一片大好,極有可能成為美國下一任的總統。
而特斯拉的老板馬斯克則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對于特朗普提供經濟以及輿論支持,更是在“X”平臺上不遺余力為特朗普進行拉票。
一旦最終特朗普成為美國新任總統,針對特斯拉的行為無疑將遭到美國的清算,這是歐盟不愿承受的損失。
對于歐盟的雙標行為,我國商務部更是進行嚴厲的指責。
指責歐盟違反了國際貿易中的平等、公平原則,并且計劃籌備大量的相關資料,對于歐盟施加給中國企業的莫須有罪名展開辯護。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需要歐盟市場,歐盟同樣需要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商品。
歐盟對華實施關稅限制政策,對于歐盟來說有什么好處呢?
實際上歐盟實施對華新能源電動車的限制政策,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比較中國物美價廉的新能源電動車商品,歐盟對于中國領先的新能源技術更為眼紅。
除了計劃實施對于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的關稅增收之外,歐盟還打算徹查中國在歐洲的資產,并且對于中國在歐資產計劃實施強制采購。
這一切的目的都是逼迫中國與歐盟合資建廠,帶動歐盟國家本土的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發展。
歐盟計劃采用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允許中國企業在歐洲建廠,但合作條件則是中國向歐盟轉交新能源電動車的技術專利。
其中以意大利最為樂衷,意大利領導人梅洛尼更是在7月份進行訪華活動,就中國、意大利的貿易合作展開洽談。
意大利更是態度大變,表達了對于中國的友好。
并且提出企圖取代德國,成為中國在歐洲新的合作伙伴,聯合在意大利建設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園。
隨著歐盟仲裁草案的公布,預計最晚在今年的11月份歐盟關稅增收政策就會落地。
那么對于中國而言,對于歐盟關稅征收政策還有無挽救的余地?
我國對于歐盟關稅政策將采取怎樣的反制策略,未來中國、歐洲的貿易合作又將走向何方呢?
三、中國反制策略與中歐貿易展望
在歐盟關稅增收政策剛提出的時候,我國曾提出采取提高大排量汽車的進口關稅進行反制。
中國大排量汽車對于歐洲的德國等國家具備較大的依賴,中國市場更是德國奔馳、寶馬等知名汽車品牌的全球主要市場之一。
除此之外,我國還計劃通過對于歐洲商品實施限制,以對于歐盟莫須有的罪名指控做出反制。
其中包括減少白蘭地等酒類產品的進口,對于乳制品、豬肉等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等。
歐盟對華新能源產品的限制政策,對于中國企業造成損失,我國只有采取相應的限制政策。
這樣才能令西方認識到中國的態度,才能不會一味對于中國企業進行打壓。
面對歐盟的限制政策,也在迫使我國新能源電動車的出口開始轉變策略,向其他國際市場進行轉移。
其中我國已經計劃在南美洲的巴西等地建設新能源電動車工廠,進軍南美洲市場。
而對于國內新能源電動車企業來說,目前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
其中像是日本車企開始籌劃氫能汽車、固態電池等產品的問世,將會對于新能源電動車行業造成嚴重的沖擊。
因此我國車企還需要不斷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并不斷推動新能源電動車的技術升級,從而保持我國在新能源市場中的科技優勢。
將歐洲的限令以及美國的針對,視為前進的動力,厚積薄發推動新能源電動車新一輪的技術革新。
“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隨著中國新能源電動車不斷技術升級,未來市場前景將十分廣闊。
結語
中國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發展迅猛,令美國感到眼紅,從而對華實施新能源電動車關稅增收措施。
歐盟更是響應美國號召,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進行指控,并提高中國產品關稅。
在經過10多輪的中歐磋商之后,談判破裂,歐盟對華新能源產品增收關稅政策實施迫在眉睫。
而歐盟對華下重手,卻對于特斯拉開綠燈,公然違背公平原則,將雙重標準的態度顯露無疑。
并企圖以市場換技術,邀請中國車企歐洲建廠。
無論未來前景如何,我國車企仍需提高技術水平,不斷奮斗進步,適應未來愈發激烈的新能源產業競爭。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2024年7月11日《歐盟對中國電車加征關稅后,特斯拉上調Model 3歐洲多國售價》 百姓家國情懷 2024年8月22日《談崩了!中歐10多輪磋商后,歐盟宣布為特斯拉放行,對中企下狠手》 觀察者網 2024年7月4日《商務部:期望中歐雙方盡快達成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