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崩逝于鐘粹宮,年僅45歲。
慈安之死,事前沒什么很明顯的征兆,史載,三月初九晨,她還召見了軍機大臣,處理了軍國大事,身體上也沒有表現出有何異樣,據《述庵秘錄》只是“兩頰微赤”。
初十早上,據《翁同龢日記》載,“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到晚間時,突然暴病身亡,,“倉促中,,悲與驚并!”。
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太后從發病到暴崩,僅十二小時,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
對此,不僅是后世,在當時她的死也令滿朝皆驚,在為她感到惋惜的同時,無不疑惑重重。
左宗棠聽說慈安暴亡后,頓足說:“昨早對時,上邊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光緒《德宗實錄》中有載:“體氣素稱強健······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氣塞,遂至大漸,于戌時仙馭升遐。”
由于慈安與慈禧在平日里聯系最為緊密,人們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系起來,并且演變出諸多說法,主要有如下兩種:
- 其一,自殺說
這種說法認為,慈安是被慈禧給逼死的。據《清稗類鈔》記載,說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但慈禧權力欲極重,而慈安無心政治,并不與她爭權。
但到1881年初,慈禧患了血崩癥,臥床休息,朝政則由慈安一人獨理,不經與慈禧商議,獨做決定,這讓慈禧大為不滿。
于是,慈禧就刁難慈安,說她要奪權,“誣以賄賣囑托,干預朝政,語頗激”,慈安對此氣憤異常,惱怒之下,居然吞鼻咽壺自盡了。
- 其二,毒殺說
據《崇陵傳信錄》記載,說咸豐在臨終時曾留下一道秘詔,是專門給慈安的,要她專門監督慈禧,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
但慈安向來寬厚,將此事如實告訴了慈禧,還當著慈禧的面兒把遺詔給燒了,慈禧對慈安感激涕零,但內心卻動了殺機,于是就趁著進獻點心之機,下毒謀殺了慈安。
以上說法雖然沒有官方依據,純屬民間流傳的版本,但也并非空穴來風,慈禧到底有沒有謀害慈安的動機呢?
從理論上來說,動機是完全有的。
從表面看,兩人作為兩宮太后,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里一起經歷了很多事,比如辛酉政變、垂簾聽政等,在外人看來兩宮太后似乎關系比較和諧,但實際上分歧嚴重,也常有爭執。
最明顯的矛盾有以下幾件事:
- 第一件: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在年少時就羨慕那些因在宮中當太監而發跡的同鄉人,于是自殘入了宮,如愿當了太監。
他為人“藝術精巧,知書能文”,可讀《論語》《孟子》類的書籍;善于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又以“柔媚得太后歡”,深得慈禧器重,很快就當上了總管太監。
后來更是甘當慈禧馬前卒,參與了不少大事,如誅殺肅順等顧命大臣,打壓恭親王奕?,都有他的身影,可謂算是有功之人。
但安德海小人得志,以為有慈禧做后臺就無法無天了,平時根本不把朝臣放在眼里,私下還培植黨羽,連同治帝都怕他三分,一時間,眾臣對他恨之入骨。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的默許下,安德海借著為皇帝大婚采購的名義,一路南下,所到之處,都要花費銀兩接待他,稍有不善,他就訓斥地方官,可謂索賄無數。
在經過順天府、直隸總督府的衙門時,地方官都不敢惹他,結果當他到山東時,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給緝拿了。
丁寶楨緝拿他的理由是:太監出京違背祖制,按照大清祖制,太監是不允許出京的。隨后丁寶楨就向宮里請旨,要求處置安德海。
當時正好慈禧在生病,慈安獨理朝政,在接到奏折后,立馬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開會商討如何處理安德海。
最后的結論是:按祖制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這是開會商討的結果,也是慈安的態度。
安德海就這樣被丁寶楨給殺了,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唯獨慈禧得知情況后,十分心痛,怒道:“東太后瞞得我好,我向來道她辦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與她決不干休。”
安德海之死,慈禧深感自己丟了面子,心里有苦難言,但又不敢公然對抗慈安,更不敢違背祖制惹眾怒。
但依慈禧的為人處事風格,這筆賬她是必然會記在心上的。
- 第二件事與同治有很大關系。
咸豐死時,只有一個兒子,就是載淳,為慈禧所生,也是唯一的一位繼承人,即位后是為同治帝。
由于慈禧為同治帝生母,所以她也一并被尊為皇太后,同治稱慈安為“母后皇太后”,稱慈禧為“圣母皇太后”,兩宮居住的宮院,慈安居上首,坐東;慈禧居下首,坐西。后來她們共同垂簾聽政時,座位也是一東一西,因此稱慈安為東太后,慈禧為西太后。
很明顯在身份地位上,慈安要高慈禧一頭。
在同治成長過程中,由于慈安性格和善,同治與她的關系反比生母要親近,這讓慈禧很不爽。
同治長大后,在為同治選皇后的問題上,兩宮太后也產生了矛盾。
慈安看中了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爭執不下,就讓同治選,結果同治選了阿魯特氏,這對慈禧來說是一種背叛,自己的親生兒子在關鍵時刻居然沒有和自己站在一起,情何以堪?
所以,在這件事上,慈禧對慈安也是耿耿于懷。
- 第三件:東陵致祭之辱
光緒六年,兩宮太后到東陵祭奠咸豐帝,在祭奠典禮時,慈安認為她是正宮皇太后,理應位置排在慈禧之前,而慈禧則認為自己是皇帝生母,也不能靠后,為此兩宮太后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最后,慈安只好做出讓步,但這一事件令慈禧頗為不悅,“因愈不悅東宮”,認為慈安故意在典禮上羞辱自己,為報此仇,慈禧動了殺機。
- 第四件:權力之爭
慈安死后,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慈禧。
辛酉政變的成功離不開恭親王奕?,但恭親王在慈安死后就被慈禧趕回了家,這也是有原因的。
恭親王奕?作為咸豐的弟弟,本來很受道光帝的器重,但陰差陽錯與帝位失之交臂,內心本就不忿,對權力一直存有幻想。
辛酉政變是他的機會,但慈禧為人精明,又擅權,之后無疑成為恭親王奕?的一大掣肘,所以,奕?選擇與慈安站隊,常通過支持慈安來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而慈安對奕?也十分倚重和信任。
這樣的局面無疑對慈禧是不利的,安德海被殺就是最好的證明。后來慈禧為了培植自己的黨羽,在內務府、軍機處安排自己人,以此牽制奕?。
慈安活著時,盡管奕?屢受打擊,但因為慈安的庇護,他仍能保住軍機處的位子,執掌軍機處的大權,而在慈安死后,形勢就變了,慈禧的黨羽勢力已經強大,消長之間,她對奕?也不再顧忌了。
所以,慈安活著,慈禧就會受到約束,而慈禧為了獨攬大權,也不排除有謀害慈安的意圖。
從上述不難看出,慈安與慈禧共掌大權,但實際矛盾重重,這主要在于慈禧太擅權。
但目前也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慈安就是被慈禧毒害而死的,不過在慈安死后,她的一個舉動似乎暴露了她內心的不安。
慈安于十日晚八時去世,半夜(子時)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宮通知,待他進宮后發現,各樞臣也已陸續到來,天亮之后,宮中大臣便進入鐘粹宮,慈禧命太監去了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們瞻仰。
未正二刻,中午12點左右,舉行了大殮儀式。
這一切的安排,特別是在時間上,慈禧沒有半點拖延,晚八九點慈安死,到夜間十二點就發通知讓大臣入宮,她的表現也十分鎮定,但在大殮儀式上出現了一個東西,十分引人注目。
在《翁同龢日記》中也有記載,“甚大,時靈馭已稱至宮,安奉于金匱之西”,這里點明慈禧為慈安準備了一個金匱,而且特別大。
何謂金匱?就是用來存儲皇家文件的柜子,但這個柜子并不是普通材質,主要材質為貴重的楠木,銅鍍金的外皮,其中要用到黃金,據專家對乾隆時期70座金匱考察,每座金匱需用到2.3斤黃金。
可見,制作一個金匱并非易事,既耗時又耗力,但奇怪的是,在慈安死后的短短數小時內,慈禧就弄出了一座“甚大”的金匱,這很難不讓人注意它的特別,以至于專門記錄了下來。
盡管慈安之死,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就是慈禧所為,但與慈禧至少有八成的關系,而這座巨大的金匱,或許正是她內心不安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