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中央討論總政治部主任人選,有人向毛主席推薦剛來北京擔任軍委委員不久的李德生。
毛主席也覺得,他是很不錯的人選。
同樣是軍委委員的謝富治卻突然站起來反對,覺得他不合適。
毛主席反問:“他不合適,難道你就合適?”
謝富治為什么要反對,毛主席又為什么那樣說?
謝富治主要覺得,李德生長期干的是軍事工作,在政治工作方面有些欠缺。
他這么了解李德生,是因為李德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他的部下。而要這么說起來,他還真的比李德生合適。
抗戰時,謝富治任八路軍129師385旅政委、太岳縱隊政委等,李德生任排長、營長、團長等;解放戰爭時,謝富治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二野第三兵團政委等;李德生任旅長、師長等。
建國后,謝富治擔任過警察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而李德生則主要在地方上任職。
所以,論政治工作方面的經驗和經歷,謝富治遠比李德生豐富得多。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要選擇李德生呢?
毛主席的選擇,或許與這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李德生是剛被調上去的,在高層的關系比其他人要簡單一些。
1968年起,李德生才迎來人生的高飛時刻。
他先擔任安徽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一把手,后直接被提拔到中央,于1969年4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就任軍委委員。
這么大幅度的跳躍和升遷速度,在同時期幾乎無人可比。
第二,李德生忠誠可靠。
來到中央后,他一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從不阿諛奉承,不講假話,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李德生的能力有目共睹,能幫助毛主席穩住局面。
說起來,李德生在處理安徽武斗問題時,才第一次被毛主席記住。
1968年10月的一個會議上,周總理點名時,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毛主席打斷問:“李德生?哪個叫李德生?”
周總理回復說:“李德生同志,是安徽軍區司令員、省革委會主任……”
周總理順勢給李德生示意,讓他站起來。他會意站了起來,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毛主席笑著說:“你是哪里人呀,德生同志!”
李德生迅速回道:“報告主席,我是河南新縣人!”
毛主席說:“哦?看來你還是許世友的老鄉呢!”
李德生說:“是的主席,我們是一個縣的!”
毛主席點點頭,對著大家說:“安徽的事我聽說了,德生同志做得不錯,蕪湖的那個問題是很復雜的!”
頓了頓,毛主席轉問李德生:“你是怎么處理的呀,教教大家!”
李德生想了想,回復了4個字:“大造輿論!”
毛主席連連點頭,很認可地說:“嗯,就是這么做的,干革命要靠輿論,不然沒有群眾的支持,也沒辦法發展隊伍,做得很好!”
這一次會議后,毛主席記住了李德生。
有人說,毛主席特意與李德生搭話,主要是毛主席曾將名字改為“李德勝”,聽到“李德生”三字感到親切,才想進一步了解。
或許吧,總之李德生的仕途就此一帆風順起來。
1970年4月30日,李德生正式擔任總政治部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