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趙嘯飛攝
老街舊巷蜿蜒縱深,青磚白墻、木雕花板寫滿歲月悠長,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在傳承保護利用中交織融合,升騰出悠閑愜意的松弛感和煙火氣……在福建,歷史文化街區既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城市古韻新顏的潮流集散地。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以下簡稱《清單》),福建省6個經驗做法入選,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11座歷史文化名城、49片歷史文化街區、10283棟歷史建筑、3039棟傳統風貌建筑……一組組數字彰顯出福建省積極推進名城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利用工作的顯著成績。
加快制度創新
近年來,福建省全面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先后印發實施了《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福建省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條例》《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七條措施的通知》等,為傳統村落和文化遺產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福建省持續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申報、評審、認定工作,以及鄉土建筑調查、保護、利用工作,并支持街區整治提升、補助歷史建筑修繕。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獎補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利用項目,對近年內已完成保護修繕的歷史建筑,建筑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每棟補25萬元,500平方米以下的每棟補15萬元。
一次次觸摸歷史、一個個生動實踐,探尋福建省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福建省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范思哲認為:“福建省加強頂層設計、實施系統保護、開展活化利用,建立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從搭建信息平臺、加強資金保障和技術力量支撐等要素入手,構筑了全省保護傳承的全流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借助鄉賢力量,構筑了保護傳承的全鏈條。”
守護城市文脈
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泉州古城中部,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筑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絲文化的建筑精華,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
留住歷史文脈、融入時代發展,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建省延續傳統街區歷史風貌的一個縮影。
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依據史實和老照片,保留從唐宋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空間特色、歷史信息、細節特征和環境要素,體現了街區多元共存的風貌。搭建閩南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平臺,組織非遺傳承人“師帶徒”施工,在金魚巷改造中使用了約2萬件舊磚舊瓦舊構件,重現了出磚入石、蠔殼堆砌、石雕磚雕等18種閩南古建筑傳統工藝;創新利用騎樓吊頂設置管線橋架,規整了原附著在騎樓立面上的各種強弱電線,再現了騎樓傳統風貌,以“小而美”的方式精耕“刺桐記憶”。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得好,“微改造”喚醒老城新活力的實例最有說服力。鄭占林是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啟動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一期保護修繕工程指揮長,從設計圖到施工,現場拆什么、修什么、怎么修他都十分清楚。
“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按照原形制、原風貌、原材料、原工藝‘四原則’和拆、改、留、提、立‘五部曲’對街區內縣巷、衙后路等6條主要歷史街巷沿街建筑和院落進行修繕,拆除不協調建筑,增加景觀節點,在盡可能保存原構件的情況下改造修繕沿街店面。”鄭占林說,“同時街區組織本地老工匠將可利用的老物件、舊磚瓦、老木架分類整理,做到原物原用、應用盡用,采取傳統工藝進行古法修復,保留竹釘瓦衫、清水紅磚墻等傳統建筑藝術特征,讓街區的保護更新傳承了濃郁的歷史風貌。”
如今,傳承了幾代的莆田人老手藝、老字號、老業態也被保留了下來,市井煙火、原生文化和鄉愁情懷在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交融共生。
老街新生既要做好“里子”,又要擦亮“面子”。在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當地以科技之“智”保障街區文化遺產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采用日常動態巡查和專項重點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街區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并對街區內重點保護建筑進行三維掃描,對部分施工修繕過程全程錄像,有效提升了修繕工程數字化監測水平。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理工大學教授嚴龍華表示:“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規劃設計是一個綜合過程,不僅要考慮專業性,更要著眼于保護更新后能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通過強功能補短板、環境品質提升、基礎設施植入等方式,完善公共配套,實現對城市功能的重要補充,才能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
增強活化利用
走進福建省漳州市唐宋子城(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這里的老物件、舊騎樓、非遺工藝、生活器具等時常吸引不少游客打卡、“尋寶”。
漳州市唐宋子城(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漳州古城的中心地段,是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凝縮著漳州千年城市文明發展的軌跡,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漳州古城運用社區營造理念,點亮閩南傳統優秀文化與產業。保留街區400多戶原商戶、1.7萬名原住居民,引導原住居民利用老建筑、傳承老字號、延續老生活、展現老營生。
同時,漳州古城以“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的社區傳統文化氛圍營造方式,植入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一批木偶頭雕刻、剪紙、木版年畫等非遺傳承人,支持60余家非遺、老手工藝店落地,形成古城記憶館、燈謎藝術博物館、漳州非遺展示館等“十一館二中心”,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逐步帶動了古城以傳統產業為主的業態提升。
富有文化氣息的古城,已成為漳州文旅的“流量密碼”。今年“五一”假期,以漳州古城為主體的閩南文化體驗游吸引客流量約63萬人次,單日客流峰值達20萬人次。
“歷史街區保護再生,必須考慮功能業態。只有適應性的功能業態,才能讓街區保持活力。”嚴龍華表示,要依托街區文化資源、開展活化利用,探索街區的多樣活化利用方式,豐富歷史文化街區的各類業態。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是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縣級城市。近年來,長汀縣把“為民護城、為民建城、為民造福”貫穿于名城保護與利用全過程,探索出共建共謀共享的名城保護與發展新路子,推動古城煥發新生機。
在金融產品方面,長汀縣推出“名城古建貸”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采取“抵押+擔保”的方式,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向符合條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內的傳統風貌建筑產權人發放貸款,并由縣農業融資擔保公司負責擔保,拓寬了名城保護的社會融資渠道。該產品首批給予貸款授信30億元,截至今年7月,已發放貸款近1.6億元。在長汀縣大批傳統民居得到修繕的同時,也有效地撬動和吸納了社會各類資金超5億元,催生了民宿、茶社、清吧、休閑餐廳、書畫、文創、旅拍等一批新業態。
當下,行走在八閩大地,徜徉于古街,體驗現代氣息的“潮生活”,“新”與“舊”的混搭碰撞,孕育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福建正在闊步前行。
來源:中國城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