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相信所謂的專家嗎?過去,他們象征著知識、權威,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先鋒,但最近這些年,一連串的學術造假事件,讓“專家”的光環徹底破碎。
翟天臨的“知網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事件的主角都來自頂尖學府,擁有教授、博導等頭銜,他們頂著專家的名號,實際上卻在進行造假,欺騙公眾!
現在,國家也看不下去了,公開批評這些學術不端行為,21位專家,15所高校,一夜之間名譽掃地,但竟然沒有一個人值得同情。
那么,這些專家是誰,他們究竟做了什么?這背后又隱藏了多少被掩蓋的學術丑聞?
一、專家變“磚家”
“專家”這個詞,你仔細想想,曾經是多么高大上,老一輩人提到專家,誰不是豎起大拇指,那代表著權威,代表著學識,代表著你在某個領域是頂尖的。
那時候,專家是社會進步的引擎,是解決問題的法寶,是人們心中的定海神針,你想想,以前央視的節目,哪個不是專家坐鎮,從天文地理到日常生活,專家給你講得一清二楚。
像蒙曼老師,北大博士,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講解詩詞,那真是旁征博引,口若懸河,被稱為“隋唐第一女學者”,一點也不夸張。
還有“三農專家”溫鐵軍,經濟管理博士,二級教授,整天為農民兄弟發聲,農村教育、醫療、甚至農民進城問題,他都敢說敢評,是真心實意為農民好。
但現在呢,專家這個詞,怎么就變味了呢,打開手機,各種專家滿天飛,什么“成功學專家”、“情感專家”,還有各種“磚家叫獸”的段子滿網都是。
更可氣的是,有些所謂的專家簡直就是“披著羊皮的狼”,頂著各種光鮮亮麗的頭銜,但干的都是些坑蒙拐騙的勾當。
當年翟天臨一句“知網是什么”引爆全網,不僅撕開了學術圈光鮮亮麗的袍子,更是露出學術界腐爛不堪的內里,一時間論文抄襲、高考成績造假,他的“高材生”人設轟然倒塌。
當然不止娛樂圈,學術圈的“水”深著呢,就在今年1月,華農大學“116學術造假事件”,11名學生聯名舉報導師黃某某,125頁的舉報材料,字字泣血,句句誅心。
這無疑揭露了黃某某數據造假、論文拼接、以權謀私的丑惡嘴臉,令人氣憤的是,他還以畢業作為籌碼,威脅學生噤聲,簡直不配為人師。
更可怕的是,他們絕非個例,這背后是高校、科研機構,甚至是整個社會對學術誠信的漠視和縱容,是無處不在的“破窗效應”。
就在今年4月,學術界再現地震,21位專家各個來頭不小,頂著教授、博導、院長之類的頭銜,做的卻是些抄襲、造假、拉關系的勾當,這次逼得國家都出手了!
二、21位專家現原形
這次被通報的案件,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從申請環節的請托評審專家、編造項目申請書,到項目執行期間虛假申報進展、違規使用經費,再到發表論文時的買賣論文、偽造數據、圖片剽竊,簡直是把學術不端行為玩了個遍。
咱們先說說這個請托評審專家吧,這可以說是學術圈里公開的秘密了,有些“老油條”為了拿到項目,四處打聽評審專家是誰,托關系、送禮,甚至直接赤裸裸地明示暗示。
就拿北建大的季節來說吧,為了自己的重點項目能順利過關,可謂是煞費苦心,不是組織線上會議收集評審專員信息,就是各種旁敲側擊,就差把“求過”兩字刻在腦門上了。
還有華電力大學的楊立軍,接連兩年申請的重點項目,都用同樣的套路,真當基金委的評審專員是吃素的么,好在最后被取消三年的參賽資格,并允以批評通報。
論文造假更是學術圈的老鼠屎了,寧醫大學的成江,為了發論文,竟然花錢買實驗數據,還把別人的名字署上去,真是學術造假一條龍服務啊!
杭醫的汪霄、陳哲靈更離譜,直接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發表,還有鄭大的申思寧更絕,一篇論文反復投稿,不同期刊都敢發,這是真把學術期刊當成了“水刊”。
當然,也有一些“聰明人”選擇另辟蹊徑,比如同濟大學的李明,論文數據亂七八糟不說,還把別人的基金項目號標注在自己論文上,這波操作真是六。
除了這些,還有山大教授王傳新,曾經的土木工程領域專家,如今卻成了學術造假的典型,6篇論文,圖片素材混亂,實驗數據造假,學術聲譽毀于一旦。
也有中南大學章忠強和譚笑,一個剽竊素材,一個盜用圖片,雙雙被通報批評,更是有江南大學張聰,為了給論文鍍金,竟然虛構國際合作,偽造外國作者,最終被學校除名。
剩下的也就不一一通報了,這21人的不端行為曝光,不禁讓人深思:為什么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
三、亂象因何產生?
說白了,還是利益二字在作祟,在“帽子”和“票子”的誘惑下,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將學術道德拋之腦后,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
尤其是在“唯論文”的評價體系下,論文成了硬通貨,誰的論文多、影響因子高,誰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榮譽。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把學術研究當成了晉升的工具,“灌水”成了家常便飯,“一稿多投”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
更有甚者,還有一部分人直接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把別人的心血據為己有,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學術規范的踐踏,更是對學術道德的褻瀆。
當然,監管機制的缺失也給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過于注重論文數量和項目級別,而對實際質量和價值關注不足,導致一些人為了完成考核指標鋌而走險。
那么,如何才能遏制學術不端的蔓延,重建學術誠信呢?
其實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先要打破“唯論文”的評價標準,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原創性和社會效益,而不是僅僅看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
并且要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引導學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術道德規范,更要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要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筆者認為
學術不端,如同寄生蟲般,悄無聲息地蠶食著學術的根基,重建學術生態是眼下必要做的事情,但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重建學術誠信,維護學術尊嚴,讓“良幣驅逐劣幣”成為學術界的常態,讓學術之光照亮社會前進的道路。
參考資料:隴東學院2024-07-19 《涉及多所高校!一批學術不端案件被通報》人民日報2019-02-11《翟天臨涉“學術造假”,原文作者稱“論文被整段抄襲”》中國新聞網2024-01-18《11名學生聯合舉報導師,“不愿帶著污點畢業”》新華社2024-04-28《高校學術不端行為頻頻曝光,背后存在哪些問題?》中國教育新聞網2018-11-13《治理學術不端亂象不妨下猛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