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央企薪酬改革,對普通員工影響有多大?
根據人社部今年5月份下發的《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分配指引》: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堅持分類差異化分配導向。
“堅持市場化改革”
1、薪酬水平將進一步向市場看齊:“內部工資總額分配應向技術技能人才相對集中的子企業傾斜,工資總額增量應優先用于技術技能人才工資增長”;
2、薪酬水平與企業經營效益進一步掛鉤:“效益增,則工資總額增;效益降,則工資總額降”;
3、“砸碎大鍋飯”: 薪酬差距進一步拉大:一方面薪酬分配向關鍵崗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員、艱苦和基層崗位傾斜,另一方面對于核心人才的激勵也更加多元化,股權激勵、項目分紅、超額利潤分享等將列入考慮。
4、打破“鐵飯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績效薪酬比例進一步提升,企業負責人績效薪酬一般占總薪酬的60%以上;管理、營銷崗位序列績效薪酬一般占比在60%以上;技術、技能崗位序列崗位績效薪酬一般占比在50%以下;績效升則薪酬升、績效降則薪酬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領取績效薪酬。
“堅持按勞分配”:按勞動貢獻率分配。全面向高績效人才傾斜,誰對企業貢獻大,誰就拿得多。
“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一方面向生產一線崗位和關鍵核心崗位傾斜,另一方面不承擔實際生產任務的集團總部將被“去機關化”,收入也受到限制。
“堅持分類差異化分配導向”
如,效益主要來源于外部市場的外部效益型子公司,主要考核利潤總額/凈利潤等經濟效益指標;
效益主要來源于集團其他企業的內部效益型子公司,綜合考核經濟效益指標和營業收入/重點任務完成率等指標;
不直接創造效益的支持保障型子公司、初創型子公司,則適當淡化經濟效益指標的考核。
未來,國央企薪酬的市場化改革是大趨勢,對于國央企人來說,是激勵,也是挑戰。
最后說一句,政策初衷很好,科學、全面,只是制度最終還要靠“人”來落實,所以還需關注一下執行中出現“跑偏”的情況:
比如,什么是“關鍵核心崗位“、”艱苦和基層崗位“,評價權在誰手里?
比如,在工資總額縮減的前提下,不可避免會通過減少分蛋糕的人數來保住其他人手里的蛋糕,那么減掉誰?決策標準又在誰手里?
比如,績效考核的評價標準掌握在誰的手里,是否會受一些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