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格原因。二、從始至終沒有完全掌握過最高權力。
先來說說性格原因,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來看,孝莊太后是個德才兼備之人,而且并不是那種貪權之人,是始終處于幕后的,不會主動攬權掌權的,所以自然不會做出擅權之事,反而是盡心盡力輔佐順治帝和康熙帝兩代幼主。
因此康熙帝對祖母孝莊太后很是感激,長大以后是如此回憶:“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意思沒有祖母培訓,他不會有著日后的成就,這樣的評價是很高很高的。再往后的雍正帝則是如此評價:“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
慈禧太后則是不一樣,她是一個貪權之人,不然不會在丈夫咸豐帝死后,鼓搗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干掉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然后違背祖制進行垂簾聽政。雖然在47年的漫長掌權期間,慈禧太后短暫放權于同治帝和光緒帝,但整體而言她并不舍得完全放下權力,并且還是當時守舊派的最大代表,因此當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她的根本利益以后,她便是迫不及待的跳出來反對,并且重新掌握本就沒有讓出去的大權,是阻礙了時代的發展,留下了罵名,相比之下,更顯得孝莊太后的過人之處。
另一方面孝莊太后從始至終,別說掌握絕對權力,就算是初步掌握大權,也是沒有完全做到,而沒有掌握絕對權力,嘗不到絕對權力帶來的快感,自然不會衍生擅權和架空幼帝的野心,而且在當時她能將兒子順治帝的皇位保住,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以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來說,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冊封了崇德五宮后妃,孝莊太后在當時只是排行最末,論排名,她不是正宮之主,論受寵程度,她的姐姐宸妃海蘭珠才是皇太極的最愛,海蘭珠病逝以后,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竟然開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幾度悲傷到昏迷,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病逝以后,他都沒有這么悲傷過。可以說孝莊太后在皇太極時代根本不顯眼,更沒有什么權力。
客觀來說,如果不是之后兒子福臨成為皇帝,那么孝莊太后不會因此走上政治舞臺,更不會給后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這點慈禧太后和孝莊太后類似,屬于是母憑子貴,清朝一直禁止后宮干政,咸豐帝雖然資質平平,但并非糊涂的皇帝,因此在咸豐帝時代,慈禧太后雖然受寵,但并沒有什么權力,直到咸豐帝病逝,慈禧太后因為為他生下長子也是獨子的同治帝,地位才開始水漲船高起來,身為新皇帝生母,成為皇太后,由此開始染指最高權力,這個過程不說一帆風順,也是差不多。
孝莊太后的皇太后之路則是坎坷至極,在順治朝前期,孝莊太后雖然身為順治帝生母,是母以子貴成為皇太后,雖說皇帝年幼,是皇太后最容易掌握權力的時候,但當時實際權力都被攝政王多爾袞掌握著,等于皇權在宗藩手中,所以孝莊太后別說掌握實際權力,就是與順治帝母子倆是自保都夠嗆,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出現孝莊太后為了保全兒子順治帝,是委曲求全下嫁于攝政王多爾袞的傳言。
到了順治七年冬,獨攬大權的攝政王多爾袞猝死以后,順治帝在父親皇太極舊部之兩黃旗大臣和以鄭親王為首的宗室王公的支持下開始親政,之后為了集權,順治帝再度剝奪宗室王公掌管六部事務的權力,并且打壓和限制宗室王公,開始朝著獨攬大權的方向走去,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太后同樣沒有掌握大權機會。
也就是之后順治帝為了集權,太過重用漢臣,為統治集團所忌憚,孝莊太后身為守舊派的最大代表,為了維護滿洲勢力與兒子順治帝是矛盾頻發,才獲得滿臣的支持,不過這時期主要在于是重用漢臣還是滿臣的路線之爭,并非是權力之爭,孝莊太后獲得滿臣支持的源頭不在于自身權術,而在于她可以代表滿臣利益。
同樣輔佐第一位幼主,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時代,則是開始有些徹底放飛自己,利用慈安太后敦厚并且權力欲望不重的有利條件,開始肆意操縱權柄,打壓小叔子恭親王,并且架空兒子同治帝,同治帝之所以英年早逝,雖然史料記載是正常生病而亡,但背后什么說法都有,甚至有著因為尋花問柳得了花柳病而死的說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慈禧太后太強勢,使得這位少年天子掌握不了真正的實權,是過的并不如意,因此自然出現皇帝無所事事之下,竟然要靠尋花問柳打發時間并且因此而死的傳言。
等到了康熙帝時期,順治帝在臨死之前,鑒于攝政王多爾袞擅權的前車之鑒,害怕再發生類似事情,害怕再出現一家獨大情況,所以不再以宗藩輔政,而是與孝莊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達成一致,以滿洲大臣進行輔政,設置四大輔政大臣來輔佐年幼的康熙帝,來實際代行皇權。
有了四大輔政大臣,雖然同為守舊派,孝莊太后可以影響他們,也可以命令他們,但還不至于使得四大輔政大臣對她是言聽計從,不然鰲拜之后也不會一家獨大,等于孝莊太后同樣沒機會染指最高權力,更何況當時她年事已高,如履薄冰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自然是想著頤養天年,而不是想著如何操縱大權,所以康熙帝智擒鰲拜以后,孝莊太后是盡心盡力輔佐他親政,而不是趁機擅權。
再看看慈禧太后,同治帝時代,她為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之一,天然就有掌握最高權力的機會,唯一可以牽制她的慈安太后只是一個敦厚之人,是起不到太大牽制作用,所以等到同治無嗣而亡以后,慈禧太后為了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不想成為太皇太后,因此選擇了與同治帝同輩的堂弟之光緒帝,同時光緒帝不只是咸豐帝七弟醇親王奕譞之子,其母還是慈禧太后之胞妹葉赫那拉·婉貞,與慈禧太后的關系親近,是慈禧太后的外甥,這樣更方便慈禧太后擅權,由此可見慈禧太后的私心,而先后架空兩位幼帝,掌權時間達47年,尤其是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更是一家獨大,之后獨攬大權27年,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更加不舍得放下手中大權。
整體來說,兩位太后一對比,孝莊太后這位開國太后根本沒有慈禧太后這位末世太后那樣染指最高權力機會,是接觸不到最高權力,所以自然不會更進一步產生野心,而是盡心盡力輔佐兩代幼主。
最后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孝莊太后是蒙古人,雖然滿蒙一家,但是天下終究是八旗滿洲打下的,在晚清這點區別影響不大,但是在開國初期,這點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孝莊太后可以掌握一定實權,但是做不到真正的獨攬大權,因此自然是聰明的選擇了盡心盡力輔佐兩代幼帝,這點高明的很,使得清朝康熙帝及其之后的皇帝對她評價很高。
對比慈禧太后,雖然孝莊太后生前沒有那般獨攬大權,沒有那般風光無限,但她贏得了身后之名,在歷史上留下賢名。慈禧太后雖然贏得一世之風光,但身后之名,則不是那么好,不說罵名滾滾,也是相差不多。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