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今天是9月12日,農歷的八月初十,正值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白露。到了白露,也就意味著孟秋時節(jié)的結束和仲秋時節(jié)的開始?,天氣逐漸開始轉涼不說,早晚的溫差會持續(xù)增大,這個時節(jié)大家就要適當增加衣物,注意腰部、腹部以及腳部的保暖工作。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歲時節(jié)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對農業(yè)生產有著指導作用,而且對人們預測后繼的天氣情況也有著指示作用,老人說:“白露節(jié)氣有三怕,刮風落雨白不下”,有啥說法?
白露的由來
白露的說法,?源于古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周禮》?中有“露降而白”的記載,?意指到了白露時節(jié),?夜間的露水開始凝結成白色。?
這一現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得到了更為詳盡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因此以白形容秋露,?得名“白露”。?
時值白露,老人說:“白露節(jié)氣有三怕,刮風落雨白不下”,具體有哪些說法呢?我們一起看看老人說了什么,有沒有道理。
一、白露怕下雨
我國民間有“白露下雨,路白雨”的說法,意思是說白露時節(jié)下雨的話,可能會連續(xù)下一段時間,道路會因為雨水而變得濕漉漉的。白露時節(jié),許多農作物如稻谷等逐漸成熟,即將進入收獲期。如果此時下雨,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倒伏、發(fā)芽或霉變。稻谷倒伏后不僅收割困難,而且容易接觸地面的濕氣,增加發(fā)芽的風險。發(fā)芽后的稻谷品質下降,影響農民的收成和經濟收入。
其次,對于一些已經收割但還未晾曬干燥的農作物,雨水會使它們難以干燥,甚至可能出現霉變,進一步降低農產品的質量。
再者,白露時節(jié),氣溫逐漸降低,若下雨則會使空氣更加潮濕。潮濕的環(huán)境容易讓人感到陰冷,引發(fā)關節(jié)疼痛等身體不適。尤其是對于患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人來說,潮濕的天氣會加重病情。
二、白露怕刮大風
白露時節(jié),很多農作物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如稻谷、高粱等。此時如果刮大風,容易造成農作物倒伏。倒伏的農作物不僅收割困難,還可能因為接觸地面而受潮、發(fā)霉,影響產量和品質。民間就有“白露刮大風,有谷難成米”的說法。
對于一些正在晾曬的農作物,大風可能會吹走或吹散它們,造成損失。比如晾曬的谷物可能被吹得到處都是,甚至混入雜質。而且大風可能會損壞農田中的灌溉設施、棚架等。灌溉渠道被破壞可能導致后續(xù)無法正常澆水,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棚架倒塌則可能壓壞正在生長的蔬菜、瓜果等作物。
三、白露怕不下露水
白露之名,?源于此時節(jié)夜晚溫度下降,?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成露,?而秋屬金,?金色白,?故稱為“白露”。?所以白露時節(jié)有露水被認為是正常的氣候現象。而一旦白露時節(jié)不下露水,可能預示著氣候異常。比如可能意味著天氣持續(xù)干燥,或者氣溫偏高、氣壓異常等。這種異常氣候可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民間有“白露無露水,百日無霜來”的說法,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白露沒有露水意味著天氣會高溫干燥,干燥的氣候可能導致土壤水分不足,影響農作物的灌漿和成熟。對于一些需要充足水分的作物,如水稻等,可能會出現減產的情況。而氣溫偏高可能會使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紊亂,影響其品質和產量。
老話“白露節(jié)氣有三怕,刮風落雨白不下”,說的就是白露時節(jié)最怕的就是刮風、下雨以及沒有露水出現。
以上就是關于白露節(jié)氣的說法和講究,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大家所在的地方還有哪些關于白露的說法或是農諺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