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的一張照片
犀鳥們
說起婆羅洲的明星物種,那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犀鳥。
為了能有更好的體驗,出發前我還專門去成動近距離的看了看雙角犀鳥,好家伙,長得可真大啊!
等大家在山打根入住妥當,所有人都向趙博士表達了想看犀鳥的愿望。
這個時候趙博士的名言就又出現了:犀鳥管夠、管夠。
這里的犀鳥確實是管夠的。就在我們吃第一頓早餐的時候,一對兒冠斑犀鳥就停在了早餐廳門口的大樹上。它們個頭大,距離也近,肉眼都能看得很清楚。正因為大,顯得有點呆呆的……尤其側面的樣子,讓我想起皮克斯《鳥鳥鳥》里的那只大呆鳥。
對不起了犀鳥同學…………
呆萌
犀鳥被稱為“愛情鳥”。繁殖季節,雌鳥在洞里孵化幼鳥,雄鳥則負責覓食并投喂雌鳥和守護巢穴。當地的人們都非常喜歡這種忠誠的鳥兒。
我們面前就是這么一對兒。它們并肩站在樹上,公然開始投喂狗糧——伸展翅膀,梳理羽毛,挨挨蹭蹭,好不親熱。樹下一群兩腳獸噼里啪啦猛按快門。
伴隨著趙博士的畫外音:哎呀,不著急嘛,過兩天你們看到犀鳥都不想舉相機了。
秀恩愛的冠斑犀鳥
果然。
隨著我們深入雨林,周圍的植被變得越來越茂密,陽光透過樹冠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我們走在吊橋上,屏息靜氣地注意著周圍的動靜。就在這時,一聲聲響亮的“喔~!喔~!”劃破雨林的寧靜,我們立刻停下腳步,四處尋找聲音的來源。
(這里差個題外話,小時候覺得鳥叫是嘰嘰喳喳純屬刻板印象,長大后才知道鳥有咩咩叫的、有嗷嗷叫的、有噢噢叫的、有啊啊叫的………………)
不一會兒,我們的目光被一只體型龐大的美麗犀鳥所吸引。
它的腦袋像黑樁子上杵著兩根背靠背的紅黃色香蕉(對不起這個描述真的好奇怪),“香蕉”下嵌著清澈的圓眼睛。它每叫喚一聲,黑樁子就抖一下。
是一只馬來犀鳥。
它似乎并不介意我們的存在,自顧自的叫著。
點開就聽馬來犀鳥喔喔叫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見識了更多種類的犀鳥。它們張開巨翅在天空中翱翔,或在樹梢間嬉戲。每一次的邂逅都讓我們對這些美麗的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正如趙博士所說,我們從最初的興奮和新奇,逐漸變得習以為常。
黑斑犀鳥蹦蹦跳
它們的故事,將會隨著觀察者們的鏡頭和文字,讓更多的人所了解。
城市里的王者——亞洲輝椋鳥
山打根的亞洲輝椋鳥就跟我們的白頭鵯似的,滿地溜達。
但與白頭鵯不同的是,亞洲輝椋鳥有著讓人過目不忘的長相。
非要說的話,熱帶地區的鳥兒們多少都讓人難忘,它們配色熱情大膽,各有各的夸張和美。
但亞洲輝椋鳥,卻另辟蹊徑,在“黑”的賽道上一騎絕塵。
甲方滿意黑
作為一個觀鳥新手,你可能很難記住粉頭果鳩、小綠鳩、紅頸綠鳩、綠皇鳩的區別——雖然它們比起親戚珠頸斑鳩來說五顏六色格外醒目,但你一定不會忘記烏漆嘛黑的亞洲輝椋鳥。把它和烏鶇、烏鴉等黑鳥拉開顯著差距的是,它有一對紅得發光的大眼睛!
——就仿佛故事里的黑魔王。
如果你有朋友去了東南亞,回來說,呀,我看到一個黑鳥長個紅眼睛,怪嚇人的。那不用懷疑了,他看到了亞洲輝椋鳥。
適應了城市生活的鳥兒
這種鳥在城市里數量很多,它們聚集在居民區,與人為鄰。
我們看到的第一個大群,就是在山打根酒店的門口。那是一棟老樓,樓梯用鏤空的磚來做采光。上百只椋鳥們一鳥占據一孔,吱吱喳喳的開會,嘈雜紛亂。陽光灑下,鳥兒們的身周閃爍著五彩斑斕的黑。
我和室友X低著頭在椋鳥群腳下找來找去企圖揀一兩根飛羽。
后來倒是撿到了不少,可是清一色的黑色沒得辨識度,我就放棄了……到是順便撿到了幾個紅頸綠鳩的漂亮毛毛,嘿嘿~
招牌破洞中的鳥
在山打根博物館的門口,我見到了一只在招牌的破洞里筑巢的亞洲輝椋鳥。
這是個被歲月侵蝕的燈箱,破洞的邊緣如同被粗心的巨人用斧頭隨意劈砍過,參差不齊、尖銳鋒利。然而,鳥兒不在乎這樣的危險,依然選擇了這里遮風避雨。
我站在巢下,不顧鳥屎臨頭,抬頭觀察。“模特”仿佛對人類的圍觀已司空見慣。它從破洞里探出頭來,歪著腦袋打量我,樣子可愛極了!
這是適應能力多么強的鳥兒啊。
京河岸邊,飛翔著著它們的身影;霓虹燈下,依然有它們的一席之地。它們給熱帶的森林和城市增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
未完待續>>>>>
上期故事:
下期預告: 更多的可愛鳥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