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需要這樣的書寫和媒介!”
9月7日下午
一個共同的聲音
從蓮花山公園內的紫陌書吧傳出
由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指導
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深圳市書都出版有限公司承辦的
“‘我們與深圳’在地文化期刊交流暨
媒體沙龍活動”順利舉行
在超強臺風“摩羯”
帶來的狂風暴雨中
眾人依舊齊聚
無一缺席
參加活動的有深圳出版社副社長、《書都·走讀深圳》雜志總編輯魏甫華,深圳市政協委員、“龍一第”創始人朱桂彩,千村寶創始人陳宏,《首席訪談》欄目創始人、西瓜互動傳媒董事長許滸傳,深圳市政協委員、網易深圳總經理周海斌,“深南大道”主理人蕭冰,“深圳之窗”總編輯連芳菲,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南方都市報》資深記者謝湘南,“深圳客”主理人盧青,“深圳夢”創始人王方,《書都·走讀深圳》雜志攝影總監吳忠平等。由《書都·走讀深圳》雜志總策劃李曉鋒擔任活動主持。
活動現場,氛圍熱鬧
大家圍繞“我們與深圳”的主題
展開交流,積極探討
走出深圳敘事的“中年危機”
盧青拋出一個深刻的問題:“深圳敘事陷入‘中年危機’,我們的故事難以激發年輕一代的共鳴。”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在短短幾十年間締造了無數奇跡。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深圳故事的傳承從“90后”與“00后”開始出現斷代的現象。“深圳主義”在年輕一代已失去共同語境,關于深圳人的敘事,需要續寫。
“我們很幸運,生活在這個城市;這個城市也很幸運,因為有一群我們。這是組織今天這場沙龍活動的初衷。”李曉鋒回應,“我們與深圳”這場活動,要探討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將“我們與深圳”的故事傳承下去,讓年輕一代切實理解并認同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立足深圳本土的在地文化期刊——《書都?走讀深圳》無疑是一份回答。該雜志以“不做最熟悉城市的陌生人、不辜負身邊習以為常的美與好,發現并傳遞這座城市的溫暖”這三句話為原則,挖掘、報道這座城市里精彩的故事,連芳菲評價,“雜志里提到的這些人值得被城市看見、記住并傳遞,這座城市與這些人更值得被外界看見。”陳宏則感慨:“看到雜志的時候喚醒了內心很多東西。”這本雜志延續了深圳敘事的脈絡,打開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于深圳的記憶與情感,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座城市曾發生的故事,重新認識那些用自己的故事書寫城市的“我們”。
城市記憶不能只有數字
“每個個體的成長價值都能體現在城市的變化當中,這是深圳非常獨特的氣質,如大家樂于參與民間發起的8·26深圳生日會,并找出自己與城市的聯系。這是基于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我們與城市是命運共同體的關系。”謝湘南認為,深圳需要一個與之文化氣質相匹配的書寫,深入城市的文化肌理,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真正的經典,就是十年之后不會落伍”,王方如是說。《書都?走讀深圳》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探尋獨特的視角、凸顯深刻的內涵,記載與流傳“我們與深圳”的那些故事,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載體,如吳忠平所說,“用文字把城市記憶留存下來”。
周海斌評價:“地方志只有數字,沒有故事;而這本雜志有故事,還有人物的命運,非常立體和鮮活。”《書都?走讀深圳》雜志以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命運,展現深圳的多元與魅力,試圖讓人們看到現代化都市之外的深圳——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溫度的城市。
用書寫連接城市與“我們”
許滸傳在現場提到一句話,“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書都·走讀深圳》反其道而行之,不追求“快”與“爆”,而是沉淀下來,深耕在地文化領域,全力挖掘城市文脈,為普通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的同時,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們共同為深圳的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活動現場,蕭冰與朱桂彩都提到了“通過寫作改變命運”這句話。在深圳,還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群體,用寫作創造生命力,將自己融入城市故事的一部分,“我們與深圳”的敘事在他們筆下熠熠生輝。而《書都·走讀深圳》也將目光投向他們,捕捉每個普通人的真實表達。正是因為有這么多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人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偉大。
活動最后,魏甫華表示,《書都?走讀深圳》雜志將不斷挖掘深圳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展現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和無限可能。希望年輕一代能在這本雜志中找到與深圳的情感連接,傳承深圳的精神,續寫這座城市的輝煌篇章。而對于那些尚未踏足深圳的人,則可以通過聚焦城市的表達,使他們領略深圳的風采,吸引他們來到這片充滿機遇與夢想的土地。
中秋將至,秋意漸濃
值此時節,圍桌談話
頗有幾分意蘊
“我們與深圳”
在地文化期刊交流暨媒體沙龍活動
匯聚“我們”的智慧
書寫“深圳”的故事
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
共同見證并參與
深圳在地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讓這座城市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奪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