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9日,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全部渡過了金沙江…。
據朱總司令、彭帥、劉帥和聶帥《年譜》等信史/文獻:
10號,蔣先生介石飛抵昆明:令薛岳部急馳大江右岸并過金沙江,令川軍楊森、劉文輝部集重兵扼守大渡河沿岸等地,籌謀規劃于金沙江左岸一帶南攻北阻,圍殲黨中央和紅軍于雅礱江以東、大渡河以南地區。
11號,紅軍總部致電一、三、五軍團及軍委縱隊:今日“我已完成打擊援會(理)城敵人部署,并繼續坑道作業…。”意在續克會理城并打援敵。五軍團董振堂、李卓然回電總部:“我們認為目前野戰軍應利用北渡金沙江的有利形勢,各個擊破與消滅劉文輝的部隊”;建議“13號即開始北上,爭取迅速渡過大渡河”一一這是“大渡河”一詞,首次出現在紅軍長征歷史文獻上。
黨中央和軍委采信了董、李之建議…。
19、20號,軍委指定劉帥、聶帥為“先遣隊司令和政委”。總部命劉聶率部往登相營、越西、富林/漢源和洪雅進行“戰略偵察、并渡過大渡河”一一這是主攻方向;另命一軍團前出瀘沽地域、并遣人向冕寧/安順場佯動一一這是輔攻方向。
若真是按照“以上部署”貫徹執行,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過大渡河,似毋須經冕寧、彝人區至安順場,再“飛奪瀘定橋”了…。
21號,劉帥、聶帥經調查獲悉:由冕寧至安順場過河,路程較近;由越西至漢源過河,路程較遠。遂向朱總司令報告,建議往安順場過大渡河。十八時,總部急電一、三、五、九軍團及軍委縱隊:…決定全軍“改經冕寧、大橋、拖烏、筲箕灣、岔羅向納耳、安順場渡口北進。而以我第五團繼續經越西北進,吸引、迷惑并鉗制大道上正面之敵,遇小敵則消滅之。”
故此電,事實上改變了前電之部署:經越西至漢源過大渡河為佯動/輔攻方向;由冕寧至安順場和瀘定橋過大渡河是主攻方向一一這便是流傳千古“飛奪瀘定橋”壯舉的由來!
23號,左權、劉亞樓率偏師往越西、曬經關、大樹堡/大渡河右岸佯攻,一路上大肆宣揚:“攻打富林,直取雅安,攻打成都。”
25號,楊得志一團攻略安順場大渡河左右岸渡口……。
29號二十一時,林彪元帥報告:楊成武團“于今晨六時趕到瀘定橋附近,于十七時攻占瀘定橋,敵向天全退去。”
隔一天,黨中央和軍委過瀘定橋入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