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8年,長沙一位老人在163軍區醫院附近拾糞,因影響市容被周邊群眾舉報了,可當群眾找到醫院領導后,領導卻說院內沒有這個工人。
圖片來源網絡
正在大家尋找老人時,周邊生產隊的一封表揚信最終為大家揭開了答案。
原來這位拾糞老人身份十分不一般,他竟是曾與彭老總并肩作戰的開國中將……
敢于“虎口數牙”的老紅軍
1897年,何德全出生于湖南長沙縣賢塘尾村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幾乎是那個年代農民的標配,何德全家也不例外。
為了生存他要過飯,也給地主家做過長工,但隨著年齡增長,他認為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
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尤其是長沙一帶,經常有軍閥手下的大兵出現,他們吃得飽穿得暖,成為軍人似乎是一個較為穩定的職業。
何德全
于是1914年何德全為了生計加入到湘軍部隊中,在此期間,他和班里一位整天繃著臉,還不怎么愛說話的戰友成為了好朋友,這個戰友就是后來的彭老總。
當年兩人關系較為密切,彭老總還曾去過何德全家里住了十多天。兩人在湘軍部隊中同吃同住相處了三年時間。
有一天彭老總告訴何德全他要離開湘軍部隊了,自此兩人失去聯系,何德全不知道,離開湘軍的彭德懷為了革命做出了什么,更不知道天下皆知的平江起義竟是這位故人領導。
直到1930年彭老總帶領著紅三軍團打進長沙,何德全才再次得知老朋友的消息,原來他已經是紅軍領導了。
當時的何德全在長沙東鄉,聽到彭德懷的大名十分高興,這些年他了解了很多紅軍革命事跡,幾經思索后也想加入到紅軍部隊中,于是他給彭老總寫了一封信,闡明自己的想法。
彭德懷
很快何德全就接到了彭老總的回信,邀他去長沙敘舊,兩人聊了不少之前的事,彭老總才提起了何德全想要加入紅軍的申請。
彭老總言辭懇切地跟何德全說:
“你想加入紅軍我當然歡迎,可紅軍的生活是艱苦和困難的,又沒有軍餉可以拿回去補貼家用,我了解你家里的情況,上有老下有小,沒有你在家他們怎么辦呢?”
何德全清楚彭老總的好意,但他認為即便是自己在家,也改變不了所有人都生活貧困的現狀,不如放手一搏,加入到革命隊伍中,雖然艱難可還是看得到希望的。
看見何德全這么堅定,彭老總當即欣然同意其加入到紅軍中,并安排他到特務營當排長,何德全回家拿上自己攢下的14支槍正式加入了紅軍隊伍。
紅軍隊伍
不久后他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由于他是本地人了解當地情況,上級便想讓他進長沙了解一下敵人的兵力部署情況。
何德全回到連里立即脫下了自己的軍裝,換上了專門從老鄉家借來的一套衣服,以普通老農的身份直接就進了城。
路上何德全想,現在城里情況肯定很緊張,就這么空手去說不定就會被敵人攔住,于是臨到城門前他拐了個彎,直接去了附近的小吳門陳家隴,這里住著他在湘軍時期的把兄弟陳福生。
何德全一臉為難地看著兄弟,言明家里斷了鹽,想要去城里做點買賣,希望陳福生能一起,順便還可以把陳福生家的菜賣到城里。
第二天兩人在被城門口的哨兵好一番為難后,艱難進了城,何德全不想牽連兄弟,便說要分開賣,過后回小吳門集合。
何德全走街串巷,果然看到敵人三五成群神情緊張,哨點幾乎遍布全城,兵力似乎也比平時多了不少,可這些只是表面現象,如果能知道對方更深層的消息就好了。
事實上何德全被派到城里打探消息,這一決定還是相當明智的,他不僅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曾在湘軍中供職多年,城里很多國民黨小軍官都認識他。
正因如此何德全決定以身犯險,和這些老朋友套套近乎,看看能不能得到更有用的信息。
于是他挑著菜擔子跑到了營地門口叫賣,很快就驚動了里面的大兵。大兵們將他當成共產黨探子直接就送到了營長身邊,這個營長就是何德全的真實目標謝德清。
在了解到是誤會后,謝德清當即下令放人,兩人寒暄了起來,說話間謝德清就無意間說了不少關于城防部署的事。
何德全看起來似乎完全不感興趣,又開始“訴苦”說自己過得艱難,進城就是為了買點菜換鹽巴。
謝德清果然打消了大半懷疑,還好心地直接給了何德全三四十斤鹽巴,何德全連忙推拒,稱這么多鹽沒用,出城都出不去,肯定會被搶走或者扣押。
謝德清恍然大悟,趕緊給何德全開了一張條子,稱拿著這張條子在城里就能暢通無阻,沒人敢攔他搶鹽。
于是何德全背著兩袋子鹽,拿著路條去了多個重要通道探聽情況,果然得到了第一手敵人布防資料,順利回到了軍部,圓滿完成任務。
事后彭老總還夸獎他是敢于虎口數牙的勇士,不久后我軍根據何德全拿來的情報,做出了最正確的判斷,避免了紅軍部隊的損失。
一生離不開勞動的開國中將
縱觀何德全將軍的人生,不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建國后的和平年代,始終沒有脫離勞動,除卻開國將領的頭銜,他踏實樸素得就像鄉間隨處可見的老農。
他還曾跟別人說過,勞動能活動筋骨吃飯也香,一天不勞動都過不得。
在抗日戰爭最為困難時期,何德全還曾親自帶領戰士們做布鞋售賣,那是在1941年12月,當時國民黨和日軍對我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嚴密的封鎖。
陜北地區的冬季既沒有糧食也沒有補給,戰士們的生活過得異常艱苦,甚至一度連飯都吃不飽。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等領導人認為,絕對不能坐以待斃,于是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希望戰士們能夠把生產工作搞起來,通過勞動改變衣食無著的現狀。
這一時期何德全擔任的是八路軍第十八兵站站長一職,帶隊搞生產義不容辭。
為了趕上春天的播種,何德全帶領全部干部和部分戰士,在根據地內到處收集廢鐵,并將其打造成春耕需要的趁手工具。
剛到了耕種時節就帶領戰士們開墾荒地,每天天沒亮就出發步行七八公里,往往到月亮升起來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兵站。
就這樣在他的帶領下,十八兵站的戰士們在幾個月里開墾荒地九百多畝,等到秋收時節碩果累累,小米、苞谷、土豆以及一眼望不到邊的瓜果蔬菜,不僅解決了自己兵站的問題,還給其他兄弟部隊送去了不少糧食物資。
更令各邊區戰士羨慕的是,何德全將軍種出來的東西還格外好,特別大的南瓜特別長的豆角,超大號的煙葉,連中央領導都忍不住交口稱贊。
除了種地,何德全還和女同志們教授戰士們用廢舊衣服做布鞋,他的布鞋做得尤其好。
那時候他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就在燈下做鞋,還經常拿著自己做的鞋去延安集市上售賣,賺的錢就給戰士們打牙祭,補貼根據地物資,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很久后,延安周邊還流傳著何部長賣布鞋的故事。
在何德全將軍看來,勞動就該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他本人也將這個習慣堅持了一輩子。
1961年的時候,當時《長沙晚報》的記者因為任務需要曾去過何德全家拜訪,一進門就被眼前看到的場景驚艷到了。
房前屋后十分整潔,前面的小院子里種滿了一畦一畦的蔬菜,整個園子被分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方塊”,屋后甚至還有兩棵果樹,上面結滿了沉甸甸的果子。
就在這時何德全將軍穿著一身破舊的軍裝,帶著草帽出來迎接眾人,很明顯是直接從菜地里出來。
等到采訪環節才知道,原來何德全將軍身上的舊軍裝已經穿了七八年了,而像這樣的舊物件,他的家里還有很多,甚至還能找到1953年在廣東時候部隊發的舊棉衣。
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吃食,何德全將軍跟記者表示,自己種的根本吃不完,從來也不需要花錢買,家里不管是蔬菜還是糧食應有盡有,當年連南瓜都收獲了一千二百多斤。
何德全將軍將清廉和節省刻在了骨子里,平時生活能省則省,他總是將自己省下來的錢捐給家鄉用于購買一些種子、農具等支持農業建設。
還經常拿出錢去支援農村貧困學生上學,前后一共資助了十多個孩子重返校園讀書。
在很多時候,何德全將軍甚至對勞動和做貢獻到了癡迷的程度,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對人民和農業生產有用他都要去做,有時候甚至是很多人覺得不體面的事,就比如他在住院休養階段還是閑不住,竟然趁著醫護們不在,去醫院周邊拾糞送去生產隊的事。
“我是一個兵”
1958年,某天長沙163軍區醫院外面不少群眾正圍著一位拾荒老人閑聊,老人穿著醫院里的工作服,一邊手腳麻利地撿起地上的動物糞便,一邊和大家聊天。
很快就撿滿了一袋子,老人像平時一樣,扛起口袋就送回到了不遠處的生產隊辦公室墻角,轉身就走了。
時間一長,不管是醫院附近的群眾還是生產隊的工作人員,都知道163軍區醫院有個奇怪的老人,天天拾荒撿糞卻從不多說一句,別人問他是做什么的,他只說自己是當兵的。
久而久之大家越來越好奇,因為每天都能看到他從醫院出來,就以為老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于是便來到了醫院診治處。
一開始醫院政治處的同志對于群眾的匯報也很疑惑,有時候甚至會接到周邊老鄉的舉報,說醫院的工作人員總是在路邊撿一些牛糞馬糞的,味道太大有點擾民。
直到某天政治處的工作人員接待了一位下面生產隊的同志,這才知道有人專門每天拾糞送去生產隊,糞便能給作物施肥,給他們幫了大忙。
可他們只是見過送糞的老人,關于他的身份一概不知,只知道老人是一個兵。
根據大家的描述,領導們心里漸漸得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答案,如果他們猜測的不錯,這名做好事不留名的拾糞老人可有個不簡單的來歷,他是正在醫院住院休養的開國中將何德全將軍。
可他們怎么也想不明白老將軍怎么會去干這么臟的活兒呢?
很快醫院干事就確定了何德全將軍就是拾荒老人,于是便想參訪老將軍。
可何德全聽到干事的來歷后,擺了擺手便拒絕了,他說:
“解放軍就是為了人民謀利益,艱苦奮斗幾十年了,一直都是這樣,這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根本不用宣傳,這是本分,做本分事還值得張揚嗎,我看沒必要。”
宣傳干事還是不理解:“可您不一樣啊,您是開國中將,是將軍。”
何德全回答:
“將軍有什么不一樣,將軍就不是解放軍了嗎?連朱老總都給老鄉拾過糞,比起他我不算什么。”
何德全將軍始終只將自己當成一個普通士兵來嚴格要求,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對待家人也是一樣嚴格。
當年長沙解放時,他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家鄉,見到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何羅生。
當時何德全將軍戰功赫赫,已經是鼎鼎有名的將軍了,何羅生便想讓父親給他安排一份工作。
可何德全話都沒聽完就拒絕了:
“農業生產也是工作,你在家種地也是建設家鄉。”
于是何羅生便扎根在家鄉一輩子,帶領鄉親們搞生產,受到鄉親們的尊重,他們只是尊重何羅生這個人,而不是因為他是將軍的兒子。
何德全的孫子何樹根是海軍的一員,在部隊多年沒有提干,他給爺爺何德全寫了好多信,希望爺爺幫他給領導打招呼,可何德全還是拒絕了,還勸誡孫子,想要什么就努力去爭取,沒得到就是做的還不夠好。
后來何樹根復員,想在家鄉被安排一份工作,求到何德全身上,老將軍還是拒絕了,他告訴孫子要聽從組織分配,不要想東想西給組織和國家添麻煩。
事實上何德全沒給家里的任何人安排過工作,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單純為人民服務的兵,不該給國家提要求添麻煩,只要為了家鄉為了自己勞動,就是為國家做貢獻,而貢獻不分崗位和大小。
軍隊里沖鋒連執行任務是在做貢獻,可炊事班平時做可口的飯菜難道就不是在做貢獻嗎?
結語:
何德全將軍就是這樣一位樸素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或許他也是人們口中基于平凡生活,而努力向上奮斗的布衣將軍。
他甘于平淡也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英雄。
參考資料:
【1】《何德全將軍二三事》·紀榮——知網
【2】《征戰萬里,清廉一生——記何德全將軍幾個故事》——知網
【3】何德全——百科詞條
今日頭條:北疆衛士號《“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4441287154614819/?channel=&source=search_tab
今日頭條:黨史博采
《被稱為“百姓將軍”的開國中將,曾是彭德懷的同班戰友,身居高位卻讓兒孫安心當農民》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7644913211010305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