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婚姻觀念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曾經,婚姻被視為人生旅途中的必經一站,是生存與繁衍的基石。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個人價值觀的多元化,婚姻逐漸從“必選項”轉變為“可選項”。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在年輕人對婚姻態度的轉變上,更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的深刻變遷。
本期薦書
《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
婚姻觀念的多元化
近年來,不少書籍和社會觀察都指出了婚姻觀念的變化。《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便是一例,它通過心理學的視角,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在婚姻與關系中的困惑與出路。書中提到的“卡普曼戲劇三角”理論,揭示了人們在關系中容易陷入的三種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這些角色不僅阻礙了健康的溝通,也阻礙了婚姻與關系的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社會學家如李銀河也指出,婚姻正在“式微”。她認為,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婚姻作為降低生活成本的生存策略的功能已經大大減弱。未來,人們更可能因為情感上的需要,尤其是排他性的愛,而選擇步入婚姻殿堂。這一觀點與過去傳統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集體婚禮的興起
社會現象也佐證了婚姻觀念的轉變。傳統婚禮中,車隊、酒席等往往成為攀比的焦點,給新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而近年來,集體婚禮作為一種新興形式逐漸興起。它不僅降低了婚禮成本,還賦予了婚禮新的儀式感和社會意義。集體婚禮更多地聚焦于男女雙方本身,使得婚姻回歸其本質——兩人情感的結合。
婚姻的社會功能與個人選擇
盡管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婚姻不僅是情感的歸宿,更是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體現。菲利帕·佩里在《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中指出,婚姻是鍛煉人際關系、修補和推進關系技巧的重要場所。通過婚姻,人們學會如何在沖突中尋求交流,如何在關系中保持自我與他人的平衡。她指出,通過調試自己的信念系統、培養對他人的好奇心、用坦率和尊重來結交朋友以及在沖突中積極尋求交流等方法,可以有效化解婚姻中的矛盾和沖突。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婚姻生活,也適用于更廣泛的人際關系領域。
從“必選項”到“可選項”,婚姻觀念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對自由、獨立和個人幸福的追求。婚姻觀念的轉變,不僅是個體層面的選擇,更是社會整體文化變遷的縮影。
圖片/網絡
黃佳殷:廣州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電視閱讀欄目《開卷》書評人。
可反復回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