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晚,看了一會書,看到這么一段話:
“我其實本無絕對的‘忌諱’,只是不肯在愛情觀上接受某些[經(jīng)濟(jì)的,社會的]的‘改造’而已……許多善良而不幸的人只能默默地走著善良而不幸的路,這些人并不主張禁欲主義,僧侶主義,只是看到[或經(jīng)歷過]‘愛情’如何變成騙人的把戲,他們寧可清凈些,也不肯去做該把戲的演角……”
這段話深有同感。
愛情觀從未自由過,它只是被改裝成“自由”的樣子。
今天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在追求愛情的自主選擇,但其實早已掉進(jìn)了一套格式化的流程里。
“你不買房,誰跟你談戀愛?”
“你都三十歲了還挑?”
“你條件這樣,就不要提太多要求了。”
這些聲音,并非源于你真正的需求,而是社會集體潛意識的投影。
愛情,不再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選擇,而是兩套標(biāo)準(zhǔn)化條件的對接。
在這個游戲里,誰更接近模板,誰就更有發(fā)言權(quán)。
愛情本該是理解與信任的自然流動,在現(xiàn)在卻淪為資產(chǎn)匹配與心理投放的交易。
不是你選擇愛誰,而是條件選擇了你。
而有部分內(nèi)心真誠、有獨(dú)立思考能力的人,在愛情市場上愈發(fā)沉默。
不是因為不配愛,而是因為太清楚:
這個游戲不值得下注。
他們不想被包裝,也不愿包裝別人。
他們相信感情本該有瑕疵、有沖突、有共同成長,而不是一開始就“配對成功”。
但問題在于,這樣的人反而顯得“不夠積極”、“不夠合群”。
他們的底線,在這個時代變成了“軟弱”。
他們的尊重,被解讀成“無趣”。
這個市場只想要“合格”的人,卻根本容不下誠實的人。
今天流行一種說法:
戀愛也要“理性”,要講“性價比”。
但所謂的“理性”,不過也是被包裝化、商品化的另一種語言。
理性,應(yīng)該是建立在對人性的理解和同理之上;
不是被算法和社會濾鏡塞進(jìn)一個個段位,告訴你:“你只能配到這種人”。
對吧?有幾個真正“理性擇偶”的人,過得幸福?
很多人不過是壓抑了感受,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過上了無話可說的生活。
把婚姻過成協(xié)議,把生活過成協(xié)商。
所謂的“理性”,不過是自己先把自己掐死,然后告訴別人:“你看,我活得真清醒。”
當(dāng)然,很多人并不是變得更“成熟”了,而是逐漸被馴化了。
他們不再相信愛,也不再信任人。
他們更愿意相信結(jié)構(gòu)、成本與概率。
看過太多失敗的婚姻,看過太多被欺騙的戀愛,于是你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保護(hù)。
說是“看透了”,其實只是被嚇怕了。
愛,本來不該是英雄主義。
但現(xiàn)在,要愛一個人,要承擔(dān)的心理成本、社會壓力,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高于常人能承受的閾值。
所以很多人寧愿獨(dú)處。
不是不需要愛,而是不愿再被騙一次。
那人還能愛得起嗎?
前提是必須先放棄那些被植入的前提。
愛不是你“值得”或“不值得”,而是你敢不敢認(rèn)同它的本質(zhì):
愛不是供給側(cè)改革,它不在市場里。
它在于你是否還相信:
人與人之間,存在無需算計的關(guān)系。
要找到的,不是一個合適的“搭子”,而是一個在你反問“這一切都值不值得”時,不催你閉嘴的人。
你們未必體面,未必成功,但至少你們誠實。
而在這個結(jié)構(gòu)性壓迫里,誠實是最不合時宜的,也是最珍貴的。
愛情不該是一場交易,不該是商品交換,不該是一種穩(wěn)定的工具。
它是一種拒絕“馴化”的姿態(tài)。
如果一個社會只允許“合適”的人被愛,那問題不是“剩男剩女”,而是愛本身被偷換了概念。
它如果還有意義,那意義只可能來自它的不確定、不可控、不規(guī)范。
如果一個社會只允許“合適”的人被愛,問題就不在個體的選擇上,而在于:
這個社會早已默認(rèn)了一套篩選機(jī)制,把愛變成了選項卡。
問題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你有沒有愛上誰”,而是“你有沒有機(jī)會不被替別人設(shè)定”。
可以沒有答案,但不能沒有提問的權(quán)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