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沒有,武漢的功能區和行政區很混亂,按行政區來算武漢其實只有13個區,6個新城區7個主城區。
但是按功能區來算,那可就多了,除了原有的13個區(經開和漢南一體,臨空港和東西),還有東湖高新區、東湖風景區、長江新區,一共有16個區。
每個區都有一套完整的班子體系,每年這部分的支出,那可是想當年多的。
而武漢目前負債嚴重,于是有不少網友覺得武漢應該縮減一些區,精兵簡政。比如漢口三區合并,光谷和洪山或者江夏合并等。
那么,武漢的行政區或者是功能區能否整進行合并呢?
功能區調整比行政區更容易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目前涉及區級行政區劃調整都需要最高級進行審批,困難比較大!
而且行政區劃長久以來形成了穩定的管理體系,盲目打亂,不僅會造成各區域管理混亂,還會造成大量的財政浪費,比如更改戶籍,就得花不少的錢。
而功能區和行政區合并,這樣的問題就會少很多。比如經開托管漢南后,兩個區最終合成一個區,除了教育體系不一致,其他都是一個班子體系,比未托管之前縮減了一個班子,且也沒有戶籍更改等費用支出。
同樣的,光谷其實也可以效仿經開,與洪山區或者江夏區進行合并,特別是洪山區。
本身洪山區面積跨度比較大,管理起來很麻煩,加上部分地方被青山區和光谷托管,導致與光谷、武昌、青山3個區到處插花,出現了很多三不管的邊緣地帶。
如果光谷和洪山合并成大光谷區,同時把團結大道那一塊給武昌托管,保留洪山區行政體制和光谷共用一套班子,不僅能減少一個班子體系,戶籍也不用更改(光谷用的是洪山戶籍),能真正是實現精兵簡政。
同樣的,其實長江新區理論上也是可以直接和江岸區合并的,直接讓江岸的班子接手長江新區管委會,也能減少班子體系的支出。
功能區“轉正”,更有利于發展
除了精兵簡政以外,其實功能區和行政區合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提升發展效率,減少內耗,促進經濟增長。
武漢各區之間有多內耗,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特別是在修路或者修地鐵的時候,郊區和市區財政不一致,功能區也是自己管自己,經常出現資金分配問題。而涉及到的區多了,扯皮的事就更多了,最終導致項目遲遲不能推進。
比如原本只有洪山和江夏的時候,修路啥的只需要洪山和江夏協商就行。但現在,光谷作為一個單獨的功能區是從洪山和江夏分別托管了一部分土地出來的,有些項目可能需要三方協商,進度就更慢了。
因此,如果光谷和洪山、江夏任何一個區合并,這種內耗可能就減小了,或者不存在了。比如光谷和江夏合并,9號線估計老早就推進了。
另外,功能區和行政區合并后,財政和土地資源可以共享。比如經開托管漢南后,漢南享受到了經開的國家級開發區的政策,有錢搞發展了,經開也得到了漢南大面積的土地,可以用來建廠搞產業,實現雙贏。
如果光谷和江夏合并,那么江夏不再只是郊區政策,很多地方都能得到大開發,而光谷也能獲得五里界、以及江夏中部更多可開發的土地,甚至可以直接通過金口和經開牽手。
同樣的,如果長江新區和江岸區合并,那么長江新區也能享受市區的待遇,修路修地鐵的就會更有動力,那么長江新區可能發展就更快一些。
綜上,功能區和行政區合并,原則上是可行的!
像東湖高新、長江新區、東湖風景區這些功能區的管委會單位,雖然說是省派出機構或者是市派出機構,本質上其實跟行政區政府的職能差不多,完全可以和已有的行政區班子進行整合。
如果功能區和行政區合二為一,不僅能精兵簡政,還能減少各區之間的內耗,更能雙向促進發展,實現共贏!
希望武漢功能區能夠盡快和行政區進行合并,不要總是圈一塊地出來,搞一個管委會,畫一個功能區,既增加了班子,又加巨了各區之間內耗,不利于各區之間的團結,你覺得呢?
編輯:筱攸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