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姜武在社交媒體上說,鄧稼先當年為我國研制出“兩彈”,最后拿到的獎金只有10元,網友聽說此事后頗為震驚。其實,在鄧稼先去世前,他的“發小”楊振寧教授曾經問過他同樣的問題。
不過鄧稼先給出的答案,也相差不遠了。那么,當時他究竟拿到了多少獎金呢?請大家接著往下看就知道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新中國先后受到來自美國和蘇聯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武力恐嚇。
先是朝鮮戰爭,美國糾集十六國集團悍然進犯我國的邊境。當時國內軍中高層針對出兵朝鮮的問題,曾經有過疑慮。
因為美國有原子彈這個高科技大殺器,而咱們的軍隊就連飛機、坦克都沒有幾輛。隨后,中國人民志愿軍二百四十萬人在毛主席、彭老總的指揮下,勝利地贏得了這場戰役。
又過了幾年,中蘇交惡。赫魯曉夫派密使訪問美國,暗示后者,他們可以在必要時針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兩次針對中國的核武威脅,盡管都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國防科技的落后,依舊成了中國領導人的一塊心病。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陳毅元帥才會發出“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的誓言。
不過,陳毅元帥講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一九六三年。其實早在事情發生的前幾年,也就是一九五八年,中央的高層就已經決定要研究原子彈了。
這一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錢三強找到了年僅三十四歲的鄧稼先,興奮地告訴他,現在有一個國家級的重大使命要交給他,那就是——研制核武器。
上級決定讓鄧稼先擔任該項目的領頭人,但是同時要求他對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屬)保密。鄧稼先欣然領命,并與妻子許鹿希話別。
鄧稼先因為不能照顧家庭,盡到丈夫的責任而向妻子道歉,同時表明心跡說:“我的生命從此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生命就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都值得。”
之后的二十八年里,鄧稼先隱姓埋名,和一批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躲在實驗基地里,拼盡了大半生的心力,終于為中國造出了原子彈,又造出了氫彈,最后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們說,鄧稼先和他的團隊,對于中國核武事業有三個里程碑式的貢獻。
第一個里程碑,就是一九六四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當時,鄧稼先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帶領著一幫從來沒有出國接受過先進教育的大學生,用“手搖計算機”進行演算,最終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堪稱奇跡。
第二個里程碑,就是一九六七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整個過程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
第三個里程碑,就是一九八四年,鄧稼先帶領團隊通過地下實驗,讓一款中國新武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至此,鄧稼先在核武研究方面的歷史使命就算完成了。
鄧稼先開始牽頭進行“兩彈研究”時,外界對他的名字幾乎是一無所知的。他領導的科研團隊所有成果,都不會以論文的形式對外公布,因此他只能默默扮演“無名英雄”的角色。
直至一九八六年六月,鄧稼先的身份才得以正式解密。然而,此時距離他離世,僅剩一個月的時間了。
這源于一九七九年的一次空投氫彈實驗中的不幸事故,鄧稼先的身體因此受到了放射物質的嚴重污染,最終罹患重病。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九日,鄧稼先信守了他當年離家時的誓言,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武事業。
臨終前,鄧稼先仍然心系著國家,與同事共同撰寫了一份關于中國未來十年核武器發展目標的計劃,并提交給了中央。
言歸正傳,回到標題提及的內容。一九八六年,當鄧稼先病危住院之際,楊振寧不遠千里趕來探望,與這位老友進行了最后的道別。
在病榻旁,楊振寧問鄧稼先:“外界都傳言你為國家研究兩彈,只拿了10塊錢獎金?”鄧稼先笑著搖頭回答:“不對,我拿了20塊獎金,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這番話,讓楊振寧陷入了沉默。
鄧稼先離世之后,楊振寧參加了他的葬禮,并見到了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兩人聊起了鄧稼先的過往,以及中國核武器發展的艱辛歷程。
當談及核武研究的經費問題時,許鹿希提到了中國的投入遠遠少于外國。楊振寧聽后深有感觸地說:“若將科學家的生命也計入成本,那結果將截然不同。”
鄧稼先誕生于一九二四年的安徽省懷寧縣,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他的六世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祖父與父親都是教育家。
然而,鄧稼先并未按照家族的傳統軌跡發展,而是因時代的動蕩和國家的需要,走上了科研報國的道路。
一九四〇年,鄧稼先在家族的安排下逃難至大后方,并考入了西南聯大。在這里,他不僅學習了物理學知識,還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先進青年的地下組織“民青”。
大學畢業后,鄧稼先在北平短暫任教,后在好友楊振寧的幫助下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憑借卓越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他僅用一年多時間便獲得了博士學位。
然而在獲得學位的第九天,鄧稼先便毅然決然地與百余名中國留學生一同踏上了回國的航程。相比之下,楊振寧則選擇了留在美國繼續發展。
從此,兩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楊振寧在美國多所高校任教并深造,最終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鄧稼先則于一九五〇年回國后進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八年后更是隱姓埋名投身于中國的核武研究計劃之中,從此與世隔絕。
因此,當楊振寧在全球聲名鵲起后再度回到北京探望鄧稼先時,得知他為國家做出如此巨大貢獻卻僅獲得20元獎金的消息時,他深感震驚與敬佩。
此后,楊振寧也時常回國,致力于培養物理人才,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友鄧稼先事跡的深刻影響。
楊振寧先生曾經深情地說過:“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具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17歲便加入了先進青年的地下組織“民青”,而直到32歲才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一九五〇年,當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時年僅26歲,尚未加入任何黨派。
倘若鄧稼先選擇留在美國,憑借他的天賦與不懈努力,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或許同樣輝煌,未必遜色于楊振寧。
然而,當得知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后,鄧稼先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國外的一切,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從這一選擇開始,鄧稼先從未有過絲毫的后悔。
因為, 鄧稼先是一名為了理想而生的真英雄,在他的心中裝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誼。關于鄧稼先的光榮事跡與無私奉獻的精神,近三十多年來一直在社會上廣為傳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眾多愛國的網友紛紛自發撰寫文案、錄制視頻,將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兩彈元勛的光榮事跡進行廣泛傳播。
在姜武發布的這條視頻下方,更是匯聚了無數網友的贊美與感慨,大家紛紛表達了對鄧稼先的敬仰之情。
同時,這些網友一致認為,應該通過學校教育,讓更多的下一代了解并學習這些老科學家的光榮事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事實上,早在二〇一七年,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就已經收錄了楊振寧先生撰寫的《鄧稼先》一文,將其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希望未來能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更多的中國后輩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繼續傳承和發揚先輩們為國家、民族和集體利益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 參考資料:
- 《“兩彈元勛”鄧稼先:踐行科學家精神的典范》——《科技導報》,作者:李建強、許進,2024.05.28;
- 《鄧稼先的生命價值》——《百年潮》,作者:晏蘇、許進,2020.05.04;
- 《鄧稼先》——《人民日報》,作者:楊振寧,1993.08.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