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絕對正確的父母,擁有一個不幸的孩子》,題圖來源:《請回答1988》
家是愛的港灣,亦是殺得你笑帶瘡疤的暗影。
“原生家庭、掃興式父母、重新養(yǎng)育自己……”這些關于“親子關系”的網(wǎng)絡熱詞,在年輕一代心中極易泛起同理與共鳴。
模仿那英出名的搞笑博主“這英”,在吐訴自己被父母掃興了20年的經(jīng)歷后,即刻引起了眾多網(wǎng)友的共情,惹出熱議,成為大家釋放傷痛成長故事的窗口。
“原來我們都有同樣的童年,都擁有一個被父母打擊,內心怯懦,不敢表達的自己”一時間,中國式家庭里的種種不該,在網(wǎng)絡的放大鏡中一一成像。
作為脫離對“傳統(tǒng)生養(yǎng)家庭”依賴的最新一代生活獨立人士,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與原有家庭的關系、與父母的鏈接以及從小的被教育。
當“孟母三遷”“游子吟”這些童年吟頌的孝道故事的臉譜被年輕人逐漸剝開后,他們看見了親子關系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年輕人無法否認父母的切實之愛,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古來箴言也慢慢在他們心中祛魅。
舊意識的威力,讓愛產(chǎn)生偏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式家庭的意識形態(tài)中,長輩往往代表著絕對的威嚴和權力。這種思維方式,雖然在新時代的文化涌入與創(chuàng)新中,淡去了不少的顏色。但傳統(tǒng)文化的根深蒂固,導致它在歷代的現(xiàn)任長輩和候補長輩的觀念中仍保持一定的延續(xù)性。
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中寫到:“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不少中國式孩子的童年,大多浸染在這樣親子語境中。我們一邊無法否定父母的話語權,一邊又依賴著父母給予的物質生存環(huán)境和嚴肅的愛,只能無條件的屈服與順從父母的想法。
《紅樓夢》的賈珍陪賈母逛廟時,保持著絕對服從的姿態(tài)。而在自己上了觀臺后,卻因為發(fā)現(xiàn)兒子賈蓉坐在涼亭嬉笑,便怒罵到“老子還沒說起熱,兒子卻乘起涼來了?!蹦酥磷屝P上前向賈蓉臉上啐口水,以顯示父親的威權與絕對力量。作為依附于賈府這個大家庭的小輩,賈蓉也無所異議的接受了。
這便是傳統(tǒng)家庭中,典型的親子關系。父母擁有不可撼動的權威,延續(xù)著那套固有的舊生存法則的基因?;貧w到近代,顯然已不至于此,但“父母總是為你好”這句話,又何嘗不是一種舊時代親子關系的縮影。
“父母生了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如魯迅所說:“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父母對孩子的愛,顯然毋庸置疑。但如果施加的”愛的方式”不對,便會產(chǎn)生錯誤。
受上文所說的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影響,絕對的權力和威嚴,往往會激起父母對孩子絕對的掌控欲。當《小歡喜》里的喬英子跑到河邊崩潰淚崩,喊出“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時,母親宋倩同樣歇斯底里地喊到:“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
孩子在誕下那一刻,便已經(jīng)承載著父母對未來的希冀。且不說費孝通在《生育制度》的指出:“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父母‘再來一次’的重生愿望”,但至少承擔著他們對一種美好的期盼。
在掌控欲和期盼之下,父母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認知去塑造和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想法去成長。處于舊時代生存法則下的賈蓉,正是在父親為他捐了一千二百兩銀子后,安排了個五品龍禁尉的官職,以顯得家族風光些。
然而,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天性,來到世界上,他們終將成為一個社會上獨立生存的個體,而不該是一個由父母雕刻的胚胎。
當孩子的自然天性和父母的傳統(tǒng)本性開始碰撞時,一種畸形怪異,互不理解的親子關系便依此誕生。喬英子受不了宋倩長期壓抑和沉重的愛,想要逃離家庭,去追尋一個不被控制的,能夠承載“自我”生活。而宋倩在為女兒苦心經(jīng)營的一切,不被理解時,展現(xiàn)出無奈的苦楚。
第一次做孩子,自我療愈自卑
“千錘百煉,玉汝于成。”中國人骨子里向來蘊含著吃苦耐勞的精神,也由此締造許多成功的故事。在這種氛圍下,漸漸衍生出一種“吃苦成功論”的觀念。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比瞬诺某砷L必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于是,吃苦式教育成為許多傳統(tǒng)家長的主流意識。
電影《抓娃娃》里的馬成鋼把小兒子馬繼業(yè)當成唯一的希望,秉承著“苦境教育”的理念,他為馬繼業(yè)精心設計了一個貧窮的成長環(huán)境,希望用環(huán)境的自卑心激起小兒子奮斗改命的“上進心”。
然而,我覺得馬繼業(yè)的“理想”結局,并非成因于家庭貧窮,而是馬成鋼在孩子遇見困境和苦難時,持續(xù)給予的積極引導與鼓勵,以及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促使馬繼業(yè)養(yǎng)成了一個樂觀向上、不懼困難的性格。這也是《抓娃娃》電影中最大的喜劇因子。
反觀現(xiàn)實,“吃苦教育”卻帶著些悲劇的色彩。馬成鋼對于孩子的“吃苦教育”僅限于物質層面,但許多傳統(tǒng)家長從小給孩子的“吃苦教育”中,更多是言語上的否定,精神上的打擊,常見的就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貶低自家孩子;孩子失敗時,也只會用斥罵來激勵。
長久以往,孩子的精神世界便被“愧疚和自我懷疑”造成的自卑感所毀,甚至產(chǎn)生一輩子難以逃脫的心理陰影,不乏在面對困難和迎接喜事時,覺得“我不配”。
心理學家魯?shù)婪?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zhàn)》一書里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fā)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币粋€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多需要積極的精神哺育,而非“吃苦教育”。
日本電影《魚之子》的主角米布,是一個對魚十分癡迷的小學生,在旁人看來,甚至有些類似“癡呆”的傻子。但母親總是相信米布有特殊的天賦,一直鼓勵她,她升到高中后依然滿腦子都是魚。從小父親和哥哥對她的愛好都很不解,以至于與她分開生活,但是母親始終都支持米布的熱愛,陪伴著她,幫助她堅持內心。最終,米布成為了“魚博士”和插畫家,接受電視臺的采訪,也給許多人帶去了快樂,包括電視機屏幕前的父親和哥哥。
《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對德善說:“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钡⒆佑趾螄L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唯一一次生而為人。馬成鋼在“養(yǎng)廢”了一個兒子后,還能再養(yǎng)一個,而年輕人無法選擇另一個“原生家庭”。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表示:?“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strong>于是,當代年輕人開始重新養(yǎng)育自己。
解放彼此羈絆,活成愛的模樣
“你可以不用成為父母的驕傲,只需要詩意地活著,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林徽因認為孩子應該追求自己的興趣,而不是僅僅為了父母的期望而活。
良性的親子相處模式,應當是人格平等,相互理解尊重的關系,誠如魯迅所言:“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备改笇τ诤⒆佣裕膊槐匾晃兜臓奚晕遥瑢⒑⒆幼鳛樽约旱那楦屑耐小?/p>
電影《時時刻刻》中的女主勞拉·布朗過著日復一日的持家生活,直到有一天,她開始思考這種生活的意義。在丈夫眼里,她理所應當是一個在家相夫教子的美麗妻子,而兒子也只吃她喂的飯。但這種生活,卻讓勞拉日益感到虛無,甚而選擇自殺,躺在酒店床上,準備服藥的那一刻,她想起肚子里的寶寶。最終把孩子生下后,勞拉離家出走,去追尋另一種人生。
親代和子代一樣,本質上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傳統(tǒng)式父母可以嘗試著不再把希望賦予在下一代身上,而放回自己身上?!耙宰约合矚g的方式過一生,同時保持精神上的獨立性和廣泛的興趣?!比缌_素所說,做個幸福的人。
對于親子關系的存在絕不是受某種恩典與責任的羈絆,而該歸回父母與子女間天然的“愛”,而愛是一種需要抒發(fā)的東西,懂得表達很重要。
傳統(tǒng)中國家庭的教育中,缺乏直觀的愛意表達,比如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通常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而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或許還會向父母分享些喜怒哀樂的事情,但代際觀念的差異,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反而潑冷水,成為“掃興式父母”。
孩子是最缺乏安全感的群體之一,在需要關愛和表達愛時,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人選。如果父母總是將孩子的愛駁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隱藏自我,在父母面前戴上盔甲。在這個心理基礎上,孩子長大成人后,當父母向子女表達愛的情緒時,同樣難以收到正向的愛意反饋,致使親子之間的愛,無法健康的流動,卻變成錯誤與不該。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起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濒斞傅倪@段話,把“父母”和“孩子”兩個詞替換,沒有差別。
愛與自由并不矛盾。父母是首次做父母,孩子也是首次當孩子,愛的自然流動,成為彼此可持續(xù)的健康鏈接,兩者共同成長,相互“共情”與“理解”,才是理想的親子關系。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 hezuo@huxiu.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