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我明白。這兩天,你的手機屏幕,大概和我的一樣,被股市的討論狠狠占領了。國慶看短視頻。看到人們烏泱泱打飛的去香港開戶。
開工刷公眾號。文章第一句話就是“20分鐘史上最快破萬億成交額”。
你看著看著,手機震了一下。失聯已久的親朋好友頭像上,突然冒出了紅點。
打開對話框。對面發來一句話,“借點錢唄”。
這種狀態,太可怕了。
你看過《時間規劃局》嗎?這就像是手臂上的那個生命倒計時器。不斷催促你,快點,再快點,再不做決策,就要命了。
我很難和你說,這件事到底是好是壞。
但是這次股市,也在拷問你我一些問題:你手上具體有多少錢?你每個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你做過合理的財務規劃嗎?
你不用回答我。但你心里,有明確的答案嗎?
這里分享一些賈昌勇老師的觀點。賈老師做過18年金融央企內訓講師,還是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
對于他的分享,我有一個核心感悟:越是外部環境震蕩,越要打好個人財務基石,做好安全墊。
賈老師做規劃的這18年里,牛熊交替過好多輪了。有2005年的“世紀大牛”、2008年的“四萬億行情”、2014年的“成長股”、2018年的“藍籌股”,也有2015年的“股災”、2020年的“新冠”......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眼前的波動放到你的生命里,就像是扔石頭入海,實在是太小的一部分。
請原諒我今天非要拉著你聊這個話題。但我想,現在的你,或許會需要今天這篇文章,幫你穩一穩內心。
01算賬:有結余,才富裕
如果問你,想賺多少錢,你可能會告訴我一個明確的數字。或者回答說,“自然越多越好啦”。
但如果問你,一生會花多少錢?我猜,你的答案大概率是4個字:“我不知道”。
想要更多,這沒問題。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一個美好的生活。只是,很少有人,好好算過賬。這會有什么問題?
一個賬務不明的公司,是沒有生命力的,很快走向破產和暴雷。而管理好自己,就跟經營好企業一樣,更要算好賬。
不清楚自己的實力和底線。追逐又是無上限的。當缺錢、窘迫、經濟壓力,接踵而至,人生如何幸福呢?
賈老師提出了2個特別有意思的概念。
第一個詞,是“生命資產”。
你覺得,你這一生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是什么呢?
大學賺的啟動資金?工作后攢的第一桶金?第一輛車?第一套房?
都不算。賈老師說,最珍貴的,是你的“生命資產”。
最簡單的衡量方式,是線性思維先算出一個具體的數字。
比如,假設你從小就是優秀學生,畢業后去了一線城市工作。你在25歲時,找到了一份收入很不錯的工作,一個月工資1.5萬。
這樣下來,一年就是18萬。工作35年,不考慮普調和通脹,一生積累下來就是630萬收入。
這630萬,是你的生命資產的基礎線。
但是我們的一生,并不是這樣過的——你大概率會經歷單身、創業、成家、生子、投資、中年、退休、傳承,會分成很多個階段。
每個階段,又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和狀態。如果12年為一輪。人的一生,到底有哪些財務所需?又是需要多少輪來完成呢?
賈老師把人生分成了三個階段:
1)培育期。
從出生到工作,一般人是0到24歲,大約兩輪。
這一個階段,是發現和培育一個人的夢想和財富管理認知的時期。
塑造得好,能少走很多彎路。你積累財富的效率會更高,最后的結余也會更富足。
2)工作期。
從畢業工作,直到退休,大約是24到60歲,三輪的時間。
這個階段,你可能一直打工,也可能創業,是一個創造和流轉、不斷增加資金的時期。
3)退休期。
從退休到生命結束,一般是2-5輪的時間。
這個階段的議題,就變成了傳承和享受退休生活。
不要小看傳承這個議題。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
美國也是一樣。根據數據統計,美國家族企業能傳到第二代的大約有30%,能傳到孫輩的大約是12%,而傳到三代之后的,只有3%。
所以,傳承,也是需要財富認知的。
你看,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還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都是不同的。
身體逐漸衰落,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無法抵抗。但是精神意識的成長,卻是可以一直積累和蛻變成長的。
財富認知,則是后者。
第二個詞,是“財富平衡”。
你的生命存在,那么就具備了創造財富和消耗財富的雙重屬性。而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在尋找“創造”和“消耗”的平衡。
我們常說,家家有本糊涂賬。邊賺錢,邊花錢,走一步看一步。似乎不論賺多少錢,都給自己從來留不下足夠的錢。就容易陷入被動、很缺錢的狀態。
現在,把你的月薪放大,放大。去估算自己一輩子能掙多少錢。接著,把你的支出放大,放大。你看看你這一輩子,會花多少錢。
如果你在這樣的粗算下,收入減去支出都已經沒有結余,甚至是負債,那你要警醒了。
你的財富是不平衡的。
比如前面算的630萬收入,小明每個月花銷6000元,35年工作期就是252萬。假設退休期25年,還需要180萬。
到目前為止,似乎收入兜住了支出。對不對?
但如果,他再買個超過200萬的房子和30萬的車子,那么他的人生財報結余就是負的了。
醫學專家告訴我們,在科技、醫學的進步之下,我們的壽命,漸漸會提升到100歲,甚至120歲。
那么,這代人,很可能迎來12輪的生命周期。退休期,或許遠遠不止20年、30年。
該怎么辦?
賈老師說,我們的生命,有個1:4的收支平衡。
也就是說,我們大概率只能用1/5的時間掙錢。而掙的錢,卻拿去給4/5的時間以及三代人去花費。
好在,你還有2個系統去兜住花費。
第一個系統,就是前面說的“生命資產”,靠的是人來賺錢獲得的主動收入。
第二個系統,是用錢賺錢,靠的是投資理財等方式,獲得的被動收入。
你會發現,如果想保證生活質量,僅僅靠主動收入,或許是不夠的。
不僅如此,你的人生財富,還不一定是你自己一個人的。
你我的身后,有三根生命線。父母的。自己的。孩子的。互相交錯。
所以,這其實是個不那么簡單的系統。如果你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很容易造成一些斷崖式的財務困境。
看清一件事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拿起放大鏡。
細節上放大,知曉你每個月具體的花費,找到你的消費黑洞。同時,也要放大去看你的收入,還有什么可以提升的空間。
方法之二,是加上具體的數據、事實,算出一個相對精確的結果。
得有一個思考大方向。
賈老師提出了一個財富三角。
財富安全。財富獨立。財富自由。
財富安全,指的是生命資產和安全保障之間的平衡。財富自由,則是完成生存與使命的任務。財富獨立,意味著你一輩子的資產和負債的平衡。
安全靠保障。自由靠投資。獨立靠管理。
具體怎么計算呢?生命資產。財富平衡。
前面我們說到,生命資產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階段,要做好每個階段的事情。
我想。工作期,你的狀態大概率單身。就先從單身財報說起,再聊聊婚姻財報吧。
02單身:有安全,才能談增長
單身,能賺敢花,一人無負擔。但如果想要財務健康,還是需要好好規劃。
一位單身人士,至少應該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健康的呢?
答。第一個要考慮的,還不是如何暴富,而應該是,“怎樣財務才是安全的”。
遇到較大的財務風險時,永遠要給自己配置兜底選項。
給你1分鐘思考一下,有誰能給你兜底?
親朋好友幫助?可以。但是,他們也有他們的“生命有限公司”要經營。請求他們幫助,你是否能處理好“擔保”的風險和人情世故?
社會公益和愛心人士的慈善?的確。當你遭遇重大變故,還有社會和國家可以提供援手。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事自助。明白。那么我能做什么?別賣關子了。快告訴我。
你還可以選擇,一種以人的生命為標的的保障資產,保險。
保險一般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健康險和理財險。
市面上你被推銷的,許多都是和理財有關的,比如儲蓄險。這個一定要讀清楚產品說明書,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而這里尤其要談的,是健康險,尤其是醫療險和重疾險。
不論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還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重病,都會讓一個普普通通的幸福家庭,不堪重負。
保險的本質,是一份契約合同。
你平時花較少的錢,風險來時,可以按約定兌付一大筆急用資金。
如果你對這個沒什么概念,這里也可以給你舉個粗略的例子。
繼續拿小明舉例。他25歲,買重疾險,大概率每年5000元左右。遇到重疾,一次性能拿到50萬的賠付。
這意味著,他哪怕因為疾病三年無法正常工作,也能很好地養活自己。
做好財務安全的準備,就算遇到不確定性,你也能喘一口氣,而不是天塌了。
賈老師總結了4大指標,來幫助你衡量平時的財務平衡情況:
1)緊急周轉金:6到12個月生活支出的現金
緊急周轉金,指的就是當突發事件發生,你手里有多少現金。
假設從現在開始你無法正常工作,或者就是單純不想工作了,想去看看世界。
這筆錢,還能讓你“活”半年到一年,可以好好過渡。
2)結余比:月結余/月收入>20%
回看一下自己,你的舊習慣是不是“收入-支出=結余”?每次拿到工資,先花錢。過到月底,再去看手里剩下什么。但是大概率,是月光。
賈老師說,有結余,才是理財的第一步。
不如換一個順序。先把強制儲蓄的部分劃出來,剩下的,才是可以隨便花的。
所以第一個要計算的,就是自己的結余比。也就是看你每月的結余占收入的多少。
比如小明,每月工資1.5萬,假設到月底一看,哇塞,開銷1.3萬元,結余2000元。那么,他的結余比就是2000/15000=13.3%。
賈老師建議,比較平衡的狀態,結余比最好能不小于20%。
那如果這樣看的話,小明的結余比就不太平衡了。
怎么調整呢?
小明如果每次工資到賬后,可以先把自己本月想要存下來的5000元,第一時間先轉到另一張卡上存好。剩下的,再拿去隨便花和投資。
這樣,“靠人賺錢”和“靠錢生錢”兩個系統同時啟動的時候,才不會互相干擾、手忙腳亂。
3)信貸比:信貸支出/月支出<30%
除了“靠人賺錢”和“靠錢生錢”之外,你往往還不會滿足。自己的錢規劃完了,還想規劃“別人口袋”的錢,從而滿足自己的所需和增值。
“信貸”,簡單來理解,就是“借錢”。比如房產按揭貸款、信用貸款等。
借錢,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時刻繃住一根弦。
比如,房貸,是普通人一生中能借到的比較良性的債務了。
但是,借錢炒股,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卻是比較糟糕的選擇。
當你透支未來的收益時,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承受對應的風險。操作不當,血本無歸,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而花唄、白條等等消費貸,盡量到期就還。因為這會影響你的征信。
賈老師也給了一個參考數值。信貸支出,最好不要超過月支出的30%。超過這個比例,生活壓力就比較大了。
這個月還不完,那就很容易滾到下個月,再下個月......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一個無法想象的地步。
4)短期償債能力:現金類資產/年度負債>1
意思是,你手頭的現金,能償還一年中你欠的所有錢。
低于這個水平,當你收入中斷、失業、患病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忍痛到處求助。
應急。結余。信貸。負債。
4個指標。明白了。
就像賈老師在書里說的那樣。你的生命,就是一個重要的原生資產:
“生命資產是注冊資本,壽命是經營期限,夢想使命是戰略目標,特質天賦是核心競爭力。”
這樣看來,其實每個人都是創業者,經營著一人有限公司。
那么婚姻,就是合伙創業,變成“夫妻為股東的家庭合伙企業”。
我們繼續說。
03婚姻:哪怕,哪怕分開了,有規劃的,會更體面些
一個人生活,要打理好自己的生命資產。而結婚,則意味著,你投資了別人的生命資產。
個人財報,啪,合并成了家庭財報。
正如好的合伙企業是用心經營出來的一樣,幸福的婚姻也是。
賈老師通過過往的咨詢和統計數據,得出了一些讓資金流轉起來的結論。
工作、投資還有信貸,會形成3種流動狀態。
一種,是“充分循環運轉”。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錢花出去了,但是你買的是一筆投資,能把負債轉化成資產獲得增值,并能創造出新增的現金流。
說人話,就是一份錢花出去,并沒有消失,而是能彌補之前欠的錢,產生更多的現金。
第二種,和“充分”相對,就是“未充分循環運轉”。這種比充分運轉,少了創造新現金流這一步。
第三種,就是自然流失掉了。也就是說,一筆錢花出去,有去無回。
而一個家庭能幸福存續,非常需要減少第三種,增加前兩種運轉系統。
具體而言,和個人單身狀態不同。一旦你進入婚姻了,就需要思考4個關鍵決議:購房、生娃、家庭保障以及優化收益。
我們一個個來說。
1)購房。
兩個人組建家庭,在傳統的觀念下,首要考慮的,就是房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二人往往生命資產是有高有低的。
比較高的那方,如果不做好規劃,很容易犯“虛榮”,比如買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房子、車子,甚至分期付款奢侈品等。
而自住房產,會是一個“未充分運轉”的投資。
這就意味著具體到錢上,兩個人一定要思考并計算清楚三個數據:首付款、貸款總額、每月房貸支出。
并從其他地方來補上這部分的現金流出。
算清楚數據,才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對應怎樣的房產,而不是被“虛榮”牽著走。
2)生娃。
賈老師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精辟。
他說,養育孩子,是一場你要用一輩子來做的天使投資。
關鍵詞,一輩子。
時間這么長,是有好處的。
就比如說,投資。
拉長時間,通過寬基指數,平均大概能期待一個6-8%的年化收益。
那么,假設你從孩子出生開始,每個月定投1000元,按照6%的年復合收益率,一直堅持到孩子70歲,他會擁有多少錢呢?
答案是,超過1000萬。
不要小看時間和復利的力量。
投資如此。養育也是如此。關鍵在于一以貫之堅持下去。
所以,夫妻完全可以提前做教育金,然后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斷做調整。
初期投資,你可以每月定存2500元到專項基金里,堅持18年。這筆錢,存到孩子成人,用作大學教育金。
其他還有基本生活撫養費、進階的基礎教育費、深造、風險啟動備用金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配置。
同時,也別忘記財富認知的養育。
最關鍵的,是要專款專用,持久穩定。
不能今天爸爸要拿去炒股,明天媽媽拿去創業。
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產品可以選擇,有的產品還能選好受益人是孩子,這樣沒人能拿走他的份。
3)保障。
單身的時候需要保障,結婚后一個家庭更是需要保障護航。
關鍵點在于,要優先保證家庭支柱。
最貴的生命資產一定要有保障。優先給他或者她,配置好四大險種,重疾險、醫療險、壽險和意外險。
不然家里的頂梁柱病倒了,整個家庭就崩潰了。
初期條件不夠的,可以先選擇基礎的,后續隨著收入增長再去完善。
4)優化收益。
前面的事情做完之后,你會發現家庭財報里,出現這樣的現象:成本增加、結余減少、收益下滑。
沒辦法,都是成家立業所必須的“開支”項。
但不能放任家庭財富就這樣流失掉,怎么辦呢?需要優化收益。
比如,投資靠譜的同學一起創業、認真學習理財知識進行系統性投資、主業爭取升職加薪、開辟副業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
關鍵在于,夫妻兩人,力出一孔。
好好談錢,才能好好談情。
把夫妻的財務狀況清楚明細,收支平衡。就算,就算最后不再是一家人,也能更體面、更有原則地,把這家“合伙企業”清算退出。
聊到這里,賈老師還分享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見解。
你可能會問,不就是一個小家嗎?有必要弄得這么精細和復雜嗎?
有必要的。
我們所在的國家、所生活的社會,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小家庭構成的。
賈老師說,生命,是被忽視了的原生資產。而全世界的優良資產,其實都是人駕馭的。
書里把宏觀經濟和家庭財務的聯系,分成了五層。
最上一層,是央行為首的調控中樞,往往是通過對貨幣、利率、發債等方式來調控。
接著則是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金融產品或者房貸等方式,近一步和個人聯系在一起。
隨著時間推移,金融市場又通過市場周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影響著宏觀、中觀、微觀。
中觀又是由行業、公司構成的經濟網絡,向上推動國民經濟,向下影響著個人和家庭的消費。
(圖片來源:《家庭財報“十字表”,和你一起穿越經濟寒冬》)
我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
一個小家庭買房會間接影響國家的固定投資,消費影響消費,哪怕你打開跨境電商網站下單,都能影響進出口。
所以,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稀里糊涂,這個國家也會稀里糊涂,從而又反哺到個人,進入負循環。
好了。
單身。婚姻。是狀態。
中年。退休。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兩場超長待機的大考。
又該如何安排財富呢?
04大考:中年過三關,退休后重生
先說第一個大考。中年危機。
賈老師說,中年人,有三關要過。
哪三關?
第一關,是增長。
前面和你聊過,大部分人,都是在用1/5的生命賺錢,供養另外4/5的生命。
1:4的財富平衡中,“1”的部分如果想要掙更多,就得思考如何增長。
無非是,靠人賺更多錢,以及,靠錢賺更多錢。
從而,你就有了2個目標。工作目標。投資目標。
每個目標,各有一個核心要素。工作是“生命”,投資是“本金”。
如果你體力好,每天生機勃勃,工作、能力、時間、自我升級,就會變得可控,并且像鍛煉肌肉一樣不斷提升,越做越好。
而只有當你有本金,你才能去投資。這也是結余的重要性之一。
接下來,則是做苦功夫,去學習選擇怎樣的資產、期待多高的收益率。
比如,短中長期的投資,產品選擇也會不一樣。而你的交易頻次,又決定了你會花費的手續費。
第二關,是減負。
1:4的財富平衡中,要面對“4”的部分產生的支出和負債。
和年輕時候不同。年輕時總想著未來有更多可能,年輕時的負擔,未來都能被中年或者老年的自己解決掉。
但是當你真正步入中年的行列,你得直面困難,不能再逃避。
賈老師說,所謂的減負,是要把一切不必要的開支砍掉,梳理并清償每一項不良債務,留足現金,降低欲望。
并且,立刻把未來的養老、養育等目標規劃起來。
第三關,是避險。
中年常見四大風險,身體健康、婚姻風波、經濟波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以及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心智沖擊。
身體健康,可以通過盡早運動健身,搭配對應的保險保障來應對。婚姻風波,則是婚姻財報和感情經營的的課題了。經濟波動,雖然是不可抗力,但是也可以通過學習,在對應的周期階段,做好相應準備。
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智。
賈老師說,中年的心智像黎明前的黑暗,只有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壓力的極限。
而如果每個階段,財富越平衡,內在也會更平穩。心智,才是你的核心財富。
從行動上,這時候,夫妻倆不論之前如何,都應該坐下來,一起進行一次風險的排查和解決。從細節著手,一點點把平衡找回來,把4個指標一步步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第二個大考,是退休。
終于,終于。和你聊到退休了。
熬過中年,你會迎來一個享受財富的時期。
但前提是,你在之前的日子里,為退休準備好了足夠的燃料和資本。
退休,到底需要準備多少錢?
賈老師總結了三個“本”:老本。資本。成本。
生活的老本,也就是要計算好,在預設的壽命下,滿足生活需求需要存夠多少錢。
比如,你每月生活開銷是6000元,預計準備25年養老金,老伴5000元,預計準備30年。考慮5%的通貨膨脹,累計需要742.3萬。
這742.3萬,就是你需要準備的老本。
重生的資本,則是你辛苦工作了幾十年后,去做想做的事情需要多少錢。
比如,收集藏品、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讀書、環游世界,等等。
你需要粗略算算,這部分,應該攢多少錢?如果是一人100萬,那么從現在就要開始攢起來。
臨終的成本,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最后一程。
賈老師在書里舉例了一對夫妻。兩人約定,當疾病和死亡來臨的時候,順其自然。
每個人做好80萬的健康醫療預算,一共160萬。哪怕兩人買了保險,有200萬的保障,超出的部分也就打算不治了。
所以,這三筆錢要提前做好準備:老本,資本,成本。
上面的例子加在一起,三筆資金總計超過1000萬元。
如果不理一理賬,等你進入老年,可能會發現,真實的狀況和自己原本設想的退休生活之間,有很強的落差。
這三筆錢哪里來呢?
提到養老,你可能想到的是基礎養老金,幾乎沒有去想過個人養老賬戶。
如果只是靠基礎養老金,你知道自己退休后,具體能拿多少嗎?
假設你退休前每月工資1.2萬,當地社會平均工資5千,養老賬戶繳納20年,60歲退休。退休養老金大約是3358元/月。
假設兩個人都是差不多的,那么合計就是6716元/月。
這和上面每月過萬元的支出,差距還非常大。
實際上,在我國,養老金體系有三大支柱。
除了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養老金這兩個基礎養老金之外,還有一個“個人養老金”。
什么是個人養老金?也就是個人自己出錢買一些商業養老產品,比如基金、股票、債券等。
(信息來源:光大證券)
以往,國家、公司、自己,分別占比大概是7:3:0。
但是隨著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第三支柱,除了你自己可以選擇配置,你還可以在個人養老金賬戶里,“一站式配齊”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省去了找產品的麻煩。
等到要領取了,轉移到社保卡就行,專款專用。
占比“0”的這部分開始增加,我們才有可能過上想象中的退休生活。
你看,退休生活的幸福和自由,也是需要在前半生,一步步規劃和積累出來的。
最后
關關難過,關關過。這兩年,相信你在心里默默念著這句話,走了很長的路。此時一個強光照過來,自然很輕易就抓住了你的注意力。
但是自己這一關,還得自己向內修的。
賈老師的書里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失衡是常態,平衡是追求。”
生命,是基礎資產。單身,你創辦了個人有限公司。家庭,你開始投資另一個人的生命,一起開辦合伙企業。生娃,你是孩子背后的天使投資人。
中年,增長、減負、心力。退休,老本、資本、成本。自己才是最大的財富。
賈老師分享過一組數據,講了生命周期和概率問題。
我國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5年,家庭10年,壽命77年。這意味著,每個人工作和創業的時間,是40年左右。
你看,光是創業這件事,你都能來8次。
決定你人生最終幸福的,從來不是股市短期的追漲殺跌,也不是創業的一兩次成敗,而是踏實嚴密的個人規劃。
外部環境起起伏伏,更需要你苦練財富管理基本功。
人的一生很長,要經歷的事情也很多很復雜。自然一篇文章無法概括全部。
只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沿著這個思路,搭建屬于你自己的財富房子。
錯過,不一定是過錯。拿著筆,踏踏實實,跟著算。
Spenser,大灣區第一商業博主,base深圳&香港。加我個人微信,圍觀我的朋友圈
關注我提高財富和商業認知,實現五個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