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奠定生化前三代玩法的恐怖游戲鼻祖,當年我被它的氣氛拿捏住了》的這篇長文里提到,我小時候的童年陰影是電影《黑樓孤魂》當年在電影院的第二排看的,著實被那情節與音效嚇得夠嗆。
片中的那個孤魂小菊直到結局前都未曾露面,但由她的“法力”制造出來的各種超自然現象很是詭異恐怖。當她最后報了仇,出現了一個玩具娃娃,她應該是附在娃娃身上了。哥哥說這個處理方法不好,鬼魂應該就沒有實體,最后不出現才是最恐怖的。
阿諾主演的早期影片《鐵血戰士》,這片子一開始只是在太空出現了一艘宇宙飛船飛向地球,之后就是叢林游擊戰了。
游擊隊員們在叢林中發現了一些被剝了皮的殘骸,之后隊員們一個個的被看不見的敵人嘎了。這個看不見的敵人直到中后期才出現,正應了那句話 看不見的才是最可怕的。
99年,在電軟上看到了KONAMI發布在PS1上的恐怖游戲《寂靜嶺》讓我眼饞不已,由于機能的不足,開發組巧妙地利用了迷霧看不見遠方的設定,那迷霧的小鎮,那詭異的氣氛和怪物,都讓我在看攻略時腦補了各種畫面與玩法,遺憾的是,我沒有PS,只能一遍遍地看著這個游戲的攻略解饞。
當年的電軟有個中國電玩排行榜,每個月都有國內玩家評選投票的top10心中最愛的游戲,我雖然沒有ps,卻總要把寂靜嶺放入前五的位置。
2000年,我上了班,當時在哥哥的PC上用VGS模擬器把《合金裝備》通關了,也玩了一部分其他ps1的游戲,卻唯獨沒有玩通《寂靜嶺》,因為它太壓抑了,壓抑到我玩一會兒心里就低落的不行,因為那一年我和我的初戀分手了……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寂靜嶺1我后來總想打通,但每一次,都是沒有通關,偶爾一次玩到醫院也沒有再繼續走下去,也許這是失戀所帶來的魔咒吧?
雖然沒有玩通,我還是很喜歡游戲里的一些設定,比如地圖設定,系統會自動為你在地圖上標明要去的地方,如果有障礙或者過不去,也會貼心的用筆做上記號,這樣一來這個游戲基本上不會迷路。
開始時,撿到的道具收音機,真的是敵方雷達探測器,只要收音機沙沙響起來,就代表附近有怪物要出現了,有時這收音機一響,我環顧四周卻沒有看到怪物時,這緊張感真的壓迫著我很難受。
這仿佛跟ss上《ENEMY ZERO》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看不見的敵人,以聲音來引導你敵人的遠近,只不過寂靜嶺的敵人是能看見的。也不知道當時這個創意是否借鑒了《E》
2001年年底KONAMI在PS2上出了該游戲的續作,早在這之前,看到電軟的另一個系列雜志《電玩新勢力》上(俗稱點心)在這本主要以光盤為媒介的傳媒里,我看到寂靜嶺2的演示宣傳畫面。
在當時,瑪利亞坐在鐵柵欄前跟詹姆斯說話的那一段,真是讓我覺得PS2的機能太強大了,這簡直就是真人演出了。
我也喜歡這個宣傳片里的BGM,《Theme of laura》也就是一直在游戲中偶爾出現戲弄主角詹姆斯的小女孩勞拉的主題曲。
當年在宣傳這個游戲的時候,KONAMI還為這個游戲開發了一套音響系統,據說就是讓玩家在普通電視上玩這個游戲時,也可以體會到3D環繞聲的效果。
當年電軟的另一個系列圖書《游戲批評》我很喜歡看,曾經期期必買,也期期必讀,但如今能記起來的好像也就是其中寂靜嶺2的專題那一期,我在里面看了大量的游戲幕后以及各位大神的評測、解讀,竟然還有學心理學的學生用這款游戲的分析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提交給老師。
說是對這個印象深刻,但多年過去,對這個小本的以文字為主游戲周邊幕后深刻分析的雜志,到現在能記住的文章,幾乎沒有……
雖然我是在ps2上玩的寂靜嶺2 ,當年這款游戲在推出的第二年也在pc上登場了,我的第一臺電腦,配置我已經忘了,顯卡可能是英偉達的geforce mx200?我記得可以基本流暢運行這款游戲。當時心里想,這電腦還行哈,可以運行寂靜嶺2,那以后的ps2游戲如果能移植到pc上,我也就能玩到了?誰知道,這真是癡人說夢,后來ps2上再出的游戲,我的pc就無法流暢運行了。
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我在看《電鋸驚魂1》的電影時,總覺得電影的主角與影片的色調還有其他什么跟《寂靜嶺2》很相似,這種感覺就像《最后生還者1》里的末世場景和電影《猩球崛起2》里的場景很是相似。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有同樣的感受嗎?
第一部真的是經典,結局的驚天反轉,讓我腦袋都短路了。
當年我記得有個細節 詹姆斯在見到第一個怪物時,隨手掰下的棍子打完后,他才發現棍子上有個釘子。后來我在重制版沒有發現這個細節,我又去找初始版的視頻觀看,也沒有這個細節?難道是我的記憶偏差了?還是在某攻略這么描述的?
這款游戲依舊給我帶來巨大的壓抑,讓我有時沒有心氣兒玩下去,因為那工業噪音、迷幻、死亡金屬等風格背景的音樂所帶來的氛圍既詭異又壓抑又恐怖。所以我經常玩一會兒就放下了……
如今對游戲中的那些怪物都已忘記,只對幾個有印象,不用說你也知道,首當其沖的必然是Bubble Head Nurse氣泡頭護士,怎么說呢?這個角色設計真的是把性感又恐怖,制服又骯臟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另一個是Red Pyramid Thing三角頭,每一次見到這位打不死的小強都在干著齷齪事兒,要不就提著個大刀閑逛,那氣場之強大讓我心頭一緊。
還有那個四腿對立的Mannequin櫥窗模特,這個真是印象深刻,其他就不說了……
最終2代是我在被公司辭退后的那段時間,在小屋里打通的,因為被同事陷害丟掉工作的這段時間很灰暗,再加上小屋里終年不見陽光,那段時間真的很壓抑。我覺得我還是成長了許多,勇敢地在這段時間里把這個游戲打通了(說得自己跟英雄似的,玩通個自己不敢打的游戲有什么可驕傲的?)我打通的結局是詹姆斯和瑪利亞在一起的結局。片尾的神曲《promise》響起時,覺得這款游戲的壓抑終于在結束后舒暢了一回。
很多人喜歡這首曲子,那會兒拷到了自己車子的mp3里,侄子每次聽到都會跟著背景分解伴奏吉他哼唱著。
我也曾癡迷這首曲子購入了電吉他,練了很久,最后終因找不到合適的伴奏就此放下了,這段情節我也記錄在了上一篇《在音游中,游玩一曲自譜的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里。
再往后,PS2上也出了3代,令我贊嘆的是,游戲的3D場景很震撼,如果說1、2代更像生化危機的場景似的,總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切換的樣子,而三代給我的感覺卻是在大3D背景下的互動,開始在廢棄游樂場(我記憶中以為的場景也可能不是),女主跑動時3D背景挺震撼,可我怎么也玩不下去。
后來的四代也一樣,我不太喜歡在房間里的第一人稱,雖然在去里世界時變成了熟悉的第三人稱,卻依舊沒讓我玩下去,但還是對地鐵場景里那巨大的長蟲,以及飄忽的阿飄所帶來的詭異和恐怖著實陰影了我一段時間。
多年后侄子跟我說,他小時候還在對給他愛3感興趣時,他姑家(也是我表姐家)的兩個姐姐已然玩起寂靜嶺4了,那也算是他的童年陰影,這么看來女孩子的心智與愛好確實比男孩子要早也不一樣啊。
往后的暴雨啊、起源啊任何寂靜嶺續作,我就只是打打開頭就放那兒了,再跟一些朋友交流后,我發現有一些游戲或者作品,當過了年紀或者那個時期,可能就無法完全體驗下去了,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吧,我玩不下去的原因還是因為其他閑篇兒事兒太多了。
這篇長文不是科普或推薦文,只是我記憶中這款游戲的樣子,依舊是細碎的片段毫無營養地充滿了整個長文。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畢竟是20多年前的事了,能夠記住的不多,也只是把一些記憶中難忘的片段記載下來。也是趕在了最近重制版發售,想寫一篇關于這款游戲自己的回憶。
就像多年后的今天,我已然不能長時間在電視或者電腦前暢快地玩游戲了,跟精力,跟心態,也跟環境都有關系吧?
可在寂靜嶺2重制版發售后,我還是用我的steam掌機,躺在沙發上少有的,專注地玩起來,看到重制后精美的畫面,以及掌機孱弱的機能下營造出的哆哆嗦嗦卡頓的場景時,我卻并沒有掃興,還是玩得津津有味,這也許是20年前那個小伙子穿越到現在,附身在我身體里的一次初心回味吧。
可能是我未在臺式機上玩,在掌機上玩時發現這濃霧并不濃,很稀薄,當然真實的霧氣也是這樣吧?腳下的泥坑水坑很是逼真,再回頭看看初始版的畫面,發現雖然濃霧生硬,但卻很是粘稠。
這也讓我想起幾年前曾出差到河北工作了幾天,晚上慶功會結束回去時,正好趕上了大霧,那霧濃到什么地步?感覺開著車前方有5米能看清就不錯了!只能開著導航打著大燈掛著2檔緩慢前行……濃霧的寂靜嶺也讓我在現實中體驗了一把。
我在舉著掌機玩著這款重制時,不由得感嘆,當年那個小伙子在看不懂外文的時候可以通宵通宵地打游戲,樂此不疲,如今這個有了白發當了爸爸的老伙子,看著款款都有中文的游戲庫里玲瑯滿目的游戲,在不知道啟動什么游戲思考了半天終于要啟動準備大戰個三百個回合時,不一會兒,就躺在沙發上呼呼地睡著了……
也許記憶中的美好,只存在于睡夢中吧?也許不真實,但卻比真實的清晰?
也收過1代和2代,1代ps1的封面我挺不喜歡的。
2代收的是xbox的最期之詩,這個封面我還是挺滿意的,配上xbox的綠色挺貼合。
小彩蛋:某年的冬天,閨女將自己的羽絨服罩在腦袋上,那形狀讓我想起了什么,趕忙讓她隨手拿個物事,她隨手抄起了鞋拔子,我拍下了如下的照片跟她說 你胖子叔叔肯定知道這是什么造型。
當我微信把照片發過去 胖子馬上回過來 這不是三角頭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