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肖不離
秋意漸濃,涼風乍起,位于長沙高新區的華自科技或許也感受到了一絲寒意。
10月8日,國慶長假過后的第一個工作日,華自科技收到了深交所的紀律處分決定書。
這并不令人意外。兩個月前,因2023年業績預告有誤,公司就被湖南證監局出具了警示函。
令人意外的是,華自科技及當事人“不長記性”。
一年前,2023年7月、9月,公司就因2022年度財務錯報,分別被湖南證監局和深交所“監管”了。
一個是業績預告有誤,一個是財務錯報,兩次挨罰的字面原因看似不同,但其實都涉及“計提減值不充分”和“跨期確認收入”。
而這,通常是某些上市公司調節、操縱利潤的慣用伎倆。
從業績預盈到年報巨虧
10月8日,深交所下發紀律處分決定書,對華自科技及董事長黃文寶、總經理佘朋鮒、財務總監陳紅飛給予通報批評處分,并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稍早些時候,8月22日,華自科技及黃文寶、佘朋鮒、陳紅飛等三人,已被湖南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通報批評+警示函,盡管措辭略有差異,但處罰的原因均為2023年業績預告有誤。
深交所稱:
1月30日,華自科技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凈利潤為盈利3200萬—4200萬元;公司已就本業績預告有關事項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預溝通,雙方在業績預告方面不存在重大分歧。
4月22日,發布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經與年審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深入溝通和討論,將凈利潤修正為虧損1.6億—1.8億元。
4月27日,披露2023年年報,最終確認為虧損1.798億元。
深交所指出,華自科技業績預告披露的預計凈利潤與年度報告披露的凈利潤存在重大差異,盈虧性質發生變化,且未及時修正。
從預盈3200萬—4200萬元,到虧損1.798億元,一進一出業績相差約2.2億,為何存在云泥之別?
修正公告顯示的原因有三:
一是調減部分營業收入及補貼收入。年審會計師事務所與公司深入溝通后,對中船國際分布式能源建設項目、湖北谷城光儲一體化建設項目的收入確認時點做出調整,調減2023年度歸母凈利潤約14300萬元。
二是增加計提減值準備。公司部分經營客戶回款情況不及預期,經年審會計師評估,基于謹慎性原則,增加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及存貨跌價準備計提,調減2023年度歸母凈利潤約4100 萬元。
三是調整不確認當期及以前年度可彌補虧損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減利潤1100萬元。
也就是說,在跨期確認收入、不充分計提減值、不確認當期及以前年度可彌補虧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基礎上,華自科技擬調增利潤1.95億元左右,并據此發出了2023年度扭虧為盈的業績預告。
從公告相關表述不難看出,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可能并不認同這一做法。無奈之下,公司再發業績修正公告,最終公布了一份虧損金額達1.798億元的年報。
跨期確認收入是個老毛病
業內人士熟知,“跨期確認收入”和“計提減值不充分”,是企業調節利潤的慣用手法。一年前,華自科技還因此被湖南證監局和深交所采取“監管”措施。
2023年7月,湖南證監局發出監管函,對華自科技責令改正,對黃文寶、佘朋鮒、陳紅飛出具警示函。
2023年9月,深交所發出監管函,要求公司董事會充分重視“上述問題”,吸取教訓,及時整改,杜絕“上述問題”的再次發生。
這個“上述問題”指的就是2022年度報告的財務錯報:
一是商譽減值計提不充分。2022年,華自科技商譽減值測試中,因未考慮研發費用對營運資金的影響,導致2022年年報少計提商譽減值準備470 萬元。
二是跨期確認收入。2022年,子公司精實機電確認6000萬元收入,其對應客戶在2021年12月完成產品驗收入庫,相關收入構成跨期。
熟悉的配方,還是“計提減值不充分”和“跨期確認收入”的問題。
當時,華自科技在相關公告中表示,將嚴格按照湖南證監局的相關要求進行整改,組織相關人員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等。
態度誠懇,但就是不改。
以至于,2023年年報“再度踏入同一條河流”,并導致再次挨罰。
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此次處罰力度明顯增強——前次還只是監管函,要求吸取教訓,及時整改,杜絕問題再次發生;這次就上升到了“給予通報批評處分”。
匆忙更換年審會計師
如前文所述,從業績預盈到年報巨虧,負責華自科技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顯示,財務數據糾偏發生在“年審會計師事務所與公司深入溝通后”。
“不換思想就換人”?
年報披露前夕,華自科技的2023年度簽字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復核人“臨陣換將”了。
4月27日,年報公布當天,華自科技公告稱,近日,公司收到年度審計機構天職國際的換人告知函。
天職國際原委派李曉陽、肖園為公司2023年度審計報告的簽字注冊會計師,王軍為項目質量控制復核人為公司審計服務項目提供復核工作。
鑒于肖園、王軍工作調整,天職國際指派曹彩龍接替肖園作為簽字注冊會計師,指派黎明接替王軍作為質量控制復核人,繼續完成2023年度審計相關工作。
作為國內特大型綜合性咨詢機構,今年8月,天職國際因虛假記載等違法事實,被中國證監會給予行政處罰,并暫停證券服務業務6個月。
惟愿,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注冊會計師能夠為華自科技的投資者把好財務關。
募投項目大多不達預期
華自科技為何會在會計處理上屢次因試圖調節利潤而吃到罰單呢?
歸根結底,公司募投項目質量欠佳。(詳見)
華自科技能耐挺大。上市八年半的時間,包括IPO在內,公司先后五次從資本市場融資27.59億元,用于主營業務項目的拓展。
奈何,募投項目質量一般,回報率不佳。
由圖可知,IPO首發上市之時,華自科技募投建設的四個項目為水利水電領域,投入實際主營的智能發配電系統設計集成及總裝總測基地建設項目、水利水電綜合自動化系統擴能及技術升級改造項目的建設完成時間為2019年10月、2017年12月。
2018年—2020年,水利水電綜合擴能及技改項目實現的年效益在850萬元上下;2020年,智能發配電項目實現的效益為1212萬元。
華自科技自稱,公司IPO募投項目效益達到預期。不過,具體數字并不算亮眼。
拿智能發配電項目來說,歷時四年建設,先后投入2.2億元(含1.39億募投資金),2020年效益為1212萬,年收益率僅有5.51%。
或許原有主業不大賺錢,華自科技上市之后不久,便開始頻繁融資,跌跌撞撞跨入鋰電、水處理、儲能等賽道。
2017年、2018年,公司兩次定增,以“股份+現金”形式收購精實機電、格蘭特100%股權,切入鋰電設備、水處理領域。
收購完成后,華自科技再次啟動融資,于2021年3月發行可轉債募資6.7億元,投入新能源自動檢測裝備及數控自動裝備生產項目、水處理膜及膜裝置制造基地項目、深圳區域運營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新能源自檢及數控裝備生產項目在2022年12月完成建設,水處理膜項目2021年6月已實現投產,深圳區域運營中心2022年11月完成建設。
截至2022年末,新能源自檢及數控裝備生產項目未產生效益,水處理膜項目效益不達預期。至目前,華自科技并未披露有關可轉債募投項目的效益情況。
之后,華自科技再次跨界進入儲能領域。
2023年2月,公司定增募資9.1億元,投入城步儒林100MW/200MWh儲能電站建設項目、冷水灘區谷源變電站100MW/200MWh儲能項目、工業園區“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合計投入5.5億募投資金的兩個儲能電站,于2023年6月、2024年5月相繼建設完成。而工業園區“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變成暫緩,何時重啟并無說法。
時至如今,三次定增和一次可轉債募投項目的盈利狀況究竟如何呢?
2024年上半年,儲能領域,兩大儲能電站分別虧損1135.48萬元、156.34萬元,“未達到預計效益”;鋰電設備領域,精實機電(深圳精實機電+湖北精實機電+長沙精實機電)虧損1001.71萬元;水處理領域,華自格蘭特盈利3133.33萬元。
也就是說,除了水處理膜項目,華自科技其它再融資項目乏善可陳。上市八年半,公司累計虧損2.96億元。
募投項目怎么搞?盈利難題怎么破?內控怎么健全?這些,都是擺在華自科技面前的必答題。
*本文系湘股策(ID: xiangguce)首發原創發布,未經湘股策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查看《轉載須知》。
編輯:香菇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