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養孩子,家長們真是痛并快樂著,尤其是帶0-3歲的孩子,父母是全方位保姆,操心著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生命最初的1000天的成長階段,輔食的添加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營養,更是寶寶學習“吃”的關鍵時期。適時的添加輔食,促進寶寶味覺發育,鍛煉咀嚼、吞咽和消化能力。
好的輔食體驗,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的進食習慣,避免以后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
孩子從被動接受哺乳到主動探索食物,更是心理和行為發育的重要里程碑。
關于輔食添加,新手爸媽也有很多疑問。
比如:
- 輔食該幾月份添加?
- 寶寶第一口輔食吃什么?
- 輔食添加有哪些誤區?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于孩子添加輔食這件事情,科學喂養,還得膽大心細,有需要的家長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
輔食喂錯了危害大
7個月的女童因為被奶奶投喂了3顆陽光玫瑰,出現持續嘔吐情況,被查出腸梗阻。
更有5個月的寶寶腎結石,全身浮腫,原因是家長喂錯了輔食。媽媽從孩子出生后3天后就開始喂輔食,稱:“老一輩都是這么干的,還省錢。”
有網友分享童年經歷,5個月大的時候被鄰居投喂整顆花生米,出現腸梗阻,被剪掉一截。
喂輔食階段,媽媽們最討厭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別人亂給孩子喂東西。什么喂飯、喂酒,一不小心孩子遭老罪了,不顧孩子死活只給自己提供情緒快樂。
輔食喂養的誤區希望你別踩
誤區一:輔食喂養不一定非得等到6個月
有些家長很著急,早早的就給孩子添加輔食,以至于損傷孩子腸胃。也有家長“照書養”,書上說6個月添加輔食,咱就等到6個月,差一天也行。
雖然孩子的總體發育規律有跡可尋,但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孩子什么時候添加輔食,孩子說了算。
孩子可以添加輔食一般有以下3個特征:
特征1:可以自己獨坐一會,看見大人吃有食欲。
特征2:挺舌反應消失,不會把靠近的舌頭頂出來。
特征3:晚上頻繁醒來,體重增長緩慢。
寶寶一般會在4-6個月之間釋放信號,家長可以多留意寶寶的變化。
誤區二:不尊重孩子饑飽
對于吃的問題家長們總是很焦慮,尤其是家里是老人帶娃的,總貪多,不管孩子吃沒吃飽,想不想吃,都要把飯喂光,或者擔心孩子吃多了積食不給吃。其實吃多少,完全可以遵循寶寶的意愿。
寶寶胃容量雖小,但也有調節食物攝入的能力。
過度喂養會降低孩子的饑飽感知能力,損傷脾胃。
誤區三:食物性狀不及時調整
小冰說自己家孩子不愛吃飯。一問原因才知道:“孩子1歲多了,媽媽還給她喂泥糊狀的食物。”
因為小冰覺得孩子小,糊糊食物更利于吸收消化。
但一直給孩子吃糊狀食物是不利于孩子咀嚼能力鍛煉。
一般剛添加輔食的時候以泥糊狀為準,慢慢過渡到小顆粒,到大顆粒,塊狀食物。
輔食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從少到多,慢慢過渡才是合適的。
輔食吃錯危害大,不要親手毀掉孩子的腸胃。
輔食初期問題大匯總
孩子先吃輔食還是先吃奶?
先吃輔食,喝點水,過30分鐘后再喝奶,如果是奶渣寶寶,先喝奶再吃輔食,輔食不能影響奶量攝入。
要準備哪些輔食工具?
高鐵米粉,一開始要買原味的。
輔食碗+硅膠軟勺:輔食碗可以加帶注水保溫功能的,冬天不用擔心輔食一下就冷了,夏天注入冷水降溫;
餐椅:讓孩子養成自己坐著吃飯的好習慣;
圍嘴/罩衣/硅膠圍兜:孩子吃飯的時候圍上,吃完撤掉,不會搞得到處都是,尤其是冬天,每次有必要。
輔食機/輔食鍋,寶寶輔食量小,日常用的鍋可能過大,不適合烹飪,需要買一些大小合適的鍋、輔食機或者料理棒。
如何判斷食物過敏?
首先輔食添加初期,最好一次只給孩子加一次輔食,易過敏的食物,比如:雞蛋、桃子、獼猴桃、蜂蜜等,可以等寶寶月份大一些再慢慢添加。
孩子過敏一般會出現皮膚起疹子、拉肚子、嘔吐、咳嗽等癥狀,家長要仔細觀察。
輔食口感也很重要
不少家長在網上分享自家孩子吃輔食的趣事,有孩子被難吃到打“yue”,輔食添加不僅有講究,美味才能俘獲孩子的心。
輔食喂養方式?
6-7個月用勺子喂,8-9個月學用杯子,10-12個月學抓食,1歲以后自己吃。
如果你也有輔食喂養上的疑惑,趕緊好好看一看,想養個結實強壯的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