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孩子還沒體驗這個世界就先挨拍?”
許多產房中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哭,醫生就會迅速地“啪”一聲輕拍他的臀部。
不少家屬對此感到困惑!
為何要對如此嬌嫩的新生兒施以這種動作呢?
這是產房中最溫和卻看似殘酷的舉動
一記響亮的啼哭,是新生命送給世界的第一聲問候,但有時候這聲音會延遲到來。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產房內燈光明亮,氣氛卻緊張到仿佛凝固,一個剛剛降臨的小生命安靜地躺在那里,沒有一點動靜。
不哭不鬧,不伸展身體,就像一個精致卻失去動力的玩偶。
家人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尤其是第一次當祖母的老人,眼眶早已濕潤。
在這關鍵時刻,助產士或兒科醫生會立即接過孩子,快速擦干身上的羊水,然后果斷地在他屁股上輕拍一下,或者用手指彈動他的腳心。
對于不了解情況的人來說,這一行為看起來近乎“粗暴”,剛來到這個世界還未感受母親的溫暖,就要承受這樣的刺激?
“你們怎么敢打我孫女!”類似的質問在過去并不罕見。然而,這看似野蠻的一擊,往往是喚醒生命的最直接方式。
所有情感上的不舍,在拯救生命這個最重要的目標面前,都必須暫時讓位。
寶寶為什么非得哭?安安靜靜不是更像“天使寶寶”嗎?
恰恰相反,新生兒出生后若無哭聲,往往意味著危險正在逼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胎兒像個舒服的“潛水員”。
他被羊水包圍,不需要口鼻呼吸,氧氣和營養全部通過臍帶輸送。
他的肺如同兩塊從未展開、還浸濕的海綿。分娩就是將“潛水員”猛地拉出水面的過程。
一旦斷掉臍帶,氧氣供應瞬間停止,他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從“水中模式”切換到“陸地模式”,激活自己的肺。
如何激活?靠哭!一聲有力的啼哭能引發深長吸氣,強大的氣流打開封閉的肺泡,排出殘留的羊水和黏液。
這就像是用力擠壓一塊濕海綿,把水分擠出去后空氣才能進入。如果不哭,說明肺部未完全張開,呼吸無法建立。
二氧化碳會在體內堆積,氧氣迅速耗盡,大腦和其他器官開始缺氧,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甚至腦癱或死亡。
所以那句“不哭不活”的老話雖然聽起來簡單,卻是多年經驗總結出來的真理。醫生讓他哭,不是為了聽個響,而是在催促他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拯救。
先讓他哭還是先清理呼吸道?
“既然目的是哭,那就直接拍吧!”這是過去長輩們最樸素的急救觀念。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時代,掐腳心、拍背甚至用竹條抽都是為了換來那一聲救命的哭聲。
這些經驗值得尊重,但現代醫學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順序錯了!
傳統做法的核心在于“刺激”,方法直接明確,但它忽略了一個更為關鍵的前提:孩子的呼吸道是否通暢?
如果他的鼻子和嘴巴里塞滿了羊水或黏液,就像一根被堵住的管子,你越是刺激他努力吸氣,那些堵塞物就越可能被吸入肺部深處,引發吸入性肺炎,后果更加嚴重。
因此,現代新生兒復蘇流程中的第一步永遠是“清理通道”。醫生會迅速將嬰兒置于溫暖的輻射臺上。
頭部偏向一側,使用專業吸痰器快速而輕柔地清除口腔和鼻腔內的分泌物。
這個動作必須做到快、準、柔,避免損傷脆弱的黏膜組織。只有在完成了“清道夫”工作之后,才會進入下一步——“喚醒”。
如今那種大力拍背的做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學、更安全的方式:輕彈足底。
由于足底神經末梢豐富,輕輕一彈就能產生強烈的刺激信號,傳遞至大腦的呼吸中樞,從而誘發啼哭。
如果輕彈足底仍無效,才考慮使用空心掌輕拍屁股。從“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了再說”,到現在“先清理、再刺激”!
這個順序的改變看似微小,卻體現了醫學理念從經驗判斷向科學循證的重大進步。
它確保每一步操作都在更安全、更高效的軌道上進行。
第一聲啼哭遲遲不來怎么辦
并不是每個新生兒都能順利響應最初的刺激。如果在清理和初步刺激后仍然沒有反應該怎么辦?難道只能聽天由命?
我們還有更強大、更系統的生命支持系統隨時待命。
產房里的“救援小組”——包括產科醫生、兒科醫生和助產士,會像一支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一樣無縫協作,啟動二級應急預案:胸外按壓與人工通氣。
操作極其規范:一人用兩根手指精準按壓嬰兒胸部雙乳連線中點下方位置,頻率大約每分鐘120次。
另一人則使用帶有面罩的小型氣囊裝置覆蓋嬰兒口鼻,隨著按壓節奏規律地擠壓氣囊,將氧氣送入肺部。
他們的眼睛會緊盯嬰兒的胸廓變化,只有觀察到輕微起伏,才表示通氣有效。
如果這套組合措施仍無成效,那意味著情況已極度危急,必須采取終極手段。
麻醉醫生或兒科專家將使用喉鏡和纖細的氣管導管進行插管操作,相當于為肺部開辟一條直達氧氣的“高速公路”,確保供氧暢通無阻。
與此同時,另一組人員會通過新生兒的臍靜脈建立輸液通道,將精確計算到毫克級別的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直接注入體內,增強心臟跳動。
從清理氣道到輕彈足底,再到胸外按壓,最終實施插管和用藥,現代醫學構建起一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生命鏈條”。
它不再依賴于某一次拍打的運氣,而是依靠嚴密的科學流程,為那個沉默的小生命提供堅實的保障。
科學的終點是對生命最真誠的敬畏
“原來你們不是在懲罰他,是在救他!”
當那遲到幾分鐘的哭聲終于響起時,那位先前還在流淚、滿心心疼的奶奶臉上浮現出夾雜著后怕與感激的笑容。
她終于明白那一巴掌的背后,是她所不了解的醫學知識,是整個團隊的緊張配合,是無數套備用方案的支撐。
她只看到了“拍打”,卻忽略了“拍打”前細致的清理準備,以及“拍打”后整套隨時待命的搶救程序。
無論是過去用竹條抽背的老接生婆,還是今天手持精密設備的醫生,他們的目標始終如一——挽救生命,不同的是我們擁有了更先進的認知和更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那一聲啼哭依然是新生命的最美樂章,只是今天我們不再單純祈求它的到來,而是用手中的科學工具,穩穩地將它從寂靜的深淵中拉出來。
那一巴掌和背后完整的生命保障體系,共同迎來了這世上最動人的聲音。
你家寶寶出生時有沒有被醫生“拍打”過?長輩們對新生兒護理有哪些讓你驚心的傳統做法?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那些被現代醫學糾正的育兒舊觀念,讓更多新手爸媽少走彎路!
信源:抖音--2024年12月5日--新華社快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