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帶娃時,會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飯桌上剛端出熱菜,還在吃輔食的寶寶,兩眼放光,伸手就要抓,嘴里還“嗯嗯啊啊”地喊著,非要嘗一口大人的飯。
看到娃那么饞,我們就心軟了:“想吃就給一口吧,嘗嘗沒關系”。
有的老人還會勸:“我們那時候的孩子,2、3歲就吃辣了,不也長得好好的?”
這時,我們難免還是會猶豫:娃能不能吃“大人飯菜”?幾歲可以吃呢?
一:大人飯對寶寶的身體有啥影響?
很多人覺得,寶寶既然“想吃”,那就是“能吃”。
可其實,寶寶的身體,還沒準備好接受大人飯里的“重口味”和“高負擔”。
●首先是腸胃問題
寶寶出生時,腸胃還未發育完全,脆弱又敏感。
大人飯里常常放油、鹽多,又添加醬油、辣椒,炒得香、煮得濃。
但這些對寶寶來說,太刺激了。
一點點重口味,可能就讓娃肚子脹氣、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嘔吐。
●其次是腎臟承受不了
很多媽媽不知道,1歲以內的寶寶,每天攝入鹽不能超過1克。
可一小勺醬油的鈉含量,就已經遠遠超標了。
娃的腎臟還沒發育成熟,排不出去這些“多余的鹽”,時間久了,對腎臟是一種負擔。
●再說咀嚼和吞咽能力。
雖然有些寶寶長牙早,但1歲多的娃,牙齒還沒長齊,咀嚼力差。、很多肉類、蔬菜根本嚼不動。
加上動作協調能力還沒跟上,稍微大一點的飯團、骨頭渣,就可能噎住甚至嗆到氣管。
此外,大人喜歡的香辣、麻辣、重調料,對寶寶的味蕾也是種“污染”。
孩子吃慣了味重的飯菜,以后就不愛吃清淡食物,容易養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
二:娃幾歲,可以開始吃“大人飯”?
我們常關心一個問題就是:寶寶到底要幾歲,才能真正吃上“大人飯”?
其實,這不是一刀切的年齡問題,而是跟寶寶的發育、咀嚼能力、腸胃功能有關系。
但大致可以根據年齡段,來劃分一下喂養節奏。
●6個月~1歲:以奶和輔食為主
這個階段,是寶寶添加輔食的關鍵時期。
飯菜一定要軟、碎、細,幾乎不加鹽,也不加調料。
輔食更像是訓練寶寶咀嚼、適應食物的過程。大人飯、重口味、硬菜,這些都還不適合。
●1歲~2歲:過渡階段
這個時候,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飯感興趣,想模仿、想參與。
一些軟爛的米飯、面條、蔬菜可以吃,但調味必須非常清淡。
家里做飯時,可以先夾出來寶寶的一份,再加鹽炒大人的。
像大塊肉、堅硬蔬菜、重油重鹽的菜,仍然要避免。
●2歲以后:可以逐步嘗試全家一起吃飯
寶寶的牙齒、咀嚼、吞咽和腸胃功能都更成熟了,這時可以慢慢和大人“同桌吃飯”。
但前提是,全家的飯,也要盡量健康清淡一些。
別以為娃能吃辣、能啃骨頭就是真本事,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對身體的保護。
三:怎么做飯,娃才能跟著大人吃又不傷身體?
有些媽媽覺得,要讓寶寶吃得健康,就得做一份大人飯、又做一份寶寶飯。
其實沒那么復雜,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一家人可以吃一樣的飯,寶寶也吃得放心又開心。
①做飯前:提前分出來一份“寶寶菜”
炒菜或煮湯之前,把食材分兩份:
寶寶那份先炒、先煮,不放鹽、不放醬油、不放辣椒,做熟了夾出來裝好。剩下再做大人的。
這樣既保證了口味清淡,也省事。
②烹飪方式要溫和
寶寶的食物,最好選擇蒸、煮、燉、燜這些做法,既保留營養,又好消化。
少用煎炸、爆炒、熏烤的方式。
這些做法產生的高溫油煙、焦化物,對寶寶嬌嫩的腸胃是負擔。
③食物軟爛細碎,不硬不滑不黏
青菜要切小煮爛,肉類要剁碎燉爛,米飯煮軟一點。
像胡蘿卜、土豆、南瓜、瘦肉、雞蛋、豆腐這類食材,對寶寶特別友好。
④少鹽少油,能不加調料就不加
即使是2歲以上的寶寶,吃的飯菜,也應該清淡為主。
不要覺得寶寶吃得香,就是調料放得對。重口味吃多了,娃以后會越來越挑嘴,甚至會對清淡天然的味道沒興趣。
⑤全家飯同步調整,寶寶吃得更安心
與其單獨給娃做,不如全家人都吃得健康點。
家里的飯菜都清淡一些,不光對寶寶好,對大人也是種養生。
特別是一家人圍在飯桌上,吃一樣的飯,能給寶寶更強的安全感和參與感。
你家娃是多大吃大人飯菜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