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葉草也有春天
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適宜種植水稻。大米,是南方人美食界的主角,尤其在閩南,一天三餐不是粥就是大米飯。說到大米,你可能會發(fā)問,大米有什么好吃的?其實(shí)不然,認(rèn)真想下來大米簡直就是食物界最擅長“神奇百變”的戲精。你相信嗎,在閩南,它至少可以演變成一百種形態(tài)。
閩南人的一天,從一碗粥開始。閩南人稱粥為meia,這meia字咋寫,其實(shí)就是“糜”,“糜”古字從米靡聲,意為“煮米使糜爛也”。潮汕人和閩南人把粥稱為“糜”,仍是沿用古稱,可見,人們對這份傳統(tǒng)的堅(jiān)守。老派的閩南人早餐那是非粥不可的,沒有吃粥,總感覺沒吃似的。面包牛奶,不行;咖啡三明治,沒有的事!就算它們風(fēng)靡全國,在閩南,也只能淪為配角。
一碗軟香稠濃的白米粥,或是一碗黃白相間的地瓜粥,配上幾根菜脯,一小碟咸香的“胡林豆”,抑或是一份咸鴨蛋,都是絕好的配粥選擇。
飯和粥一樣,在閩南絕不會以單調(diào)的形式出現(xiàn)。芋頭飯、鴨肉燜飯、滿月油飯,花樣繁多。芋頭咸飯可能是最具閩南特色的主食,有肉有飯,可做家常主食,也可做閩南版的快餐,農(nóng)忙的時候煮一鍋咸飯?zhí)舻教镩g地頭就能迅速地解決一頓大鍋飯。
母親擅長做芋頭咸飯。客人多的時候,會選擇做芋頭燜飯搭配一大鍋蘿卜骨頭湯來展示她的待客之道。將干貝、香菇、蝦米提前泡發(fā),芋頭切粒,五花肉切薄片,紅蔥頭切片。用小火慢慢炸紅蔥頭,炸至金黃后撈出。用紅蔥頭油煸炒五花肉使其變色,加入泡發(fā)好的配料,翻炒出香味,然后加入芋頭以及泡好的大米,加入醬油和調(diào)料,翻炒均勻。最后倒入電飯煲里,用平時煮飯的模式煮就可以了。飯煮好以后,撒入蔥花點(diǎn)綴,再加入閩南萬能增香調(diào)料——蔥頭油,一鍋香噴噴的芋頭燜飯就大功告成了。芋香和肉香以及米飯的香味相互交織,焦香的米粒和葷素食材互相融合的滋味,吃上一口就會讓你回味無窮。食物是辛苦勞作后的的犒賞,揮灑汗水之后,品嘗一頓美食,既是補(bǔ)充體力的必須,也是獎勵人們的勤勞付出的最佳方式。
如果說咸飯是大米飯的升級版,那么肉粽又是咸飯的進(jìn)階版。堿粽和肉粽是閩南粽子最常見的兩類。堿粽制作簡單,只在糯米中加入食用堿,蒸熟后,剝開粽葉呈現(xiàn)出一個金黃的,透亮晶瑩的粽子。放在冰箱里冰透以后可以加上蜂蜜或者白砂糖,咬一口軟糯爽口,對于我來說,堿粽更像是解饞時的小零食,甜絲絲黏膩膩的帶給你豐富的味蕾的滿足感。燒肉粽才是粽子中的主角,占盡了風(fēng)頭。用料最豐富制作也相對繁瑣。五月節(jié)和中元節(jié)閩南家家都包粽子,我家的包粽子工程是全家總動員。我負(fù)責(zé)清洗粽葉,清水洗過的長長的箬葉綠色中泛著光澤。母親包粽子,她把粽葉折成三角形,放入海蠣干炒制的糯米,包入鵪鶉蛋,三層肉、板栗、蝦仁或干貝,壓緊,再放入糯米扎成牛角形。父親把放在竹制的蒸籠上蒸,箬葉特有的淡淡的清香浸潤到糯米和配料中,葉子的香裹著食物的香,怎不叫人垂涎欲滴?蒸好的粽子用長長的竹竿掛著,一個個綠綠的粽子懸在空中,很是誘人,滿屋都飄著粽子的香味,讓人心醉的味道。有時候家是和各種記憶中的味道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每想起,都有一種涌上心頭的濃稠的勾起你回憶的舌尖和心頭的滋味。
在閩南,凡是用米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稱為“粿”。祖先從中原一帶遷到南方,北方祭祖的習(xí)俗是用面食當(dāng)粿品,但南方不產(chǎn)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這就是“粿”的來歷。做粿這項(xiàng)技能可以說是閩南主婦必備的技能,逢年過節(jié)必有粿。過年蒸甜粿咸粿,過節(jié)或祭拜的時候做紅龜粿,春天做清明鼠曲粿,秋天做南瓜粿……
紅龜粿是最具代表性的粿品,它寓意著喜慶和吉祥,安家、年夜飯、敬天公都離不開紅龜粿。糯米團(tuán)包入花生芝麻等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糕”就成形了。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于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后置于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吃起來口感Q彈。紅龜粿呈圓形,寓意團(tuán)圓和諧;紅色,象征大吉大利;龜狀,隱喻長命百壽。當(dāng)?shù)孛耖g還有一句很有意思的俗語:“吃粿賺家伙”,意思是吃了紅龜粿會發(fā)大財(cái)、保平安。
在閩南,米還能以“圓”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湯圓,比如炸棗。炸棗用本地產(chǎn)的糯米、粳米粉揉成圓形粉團(tuán),包上芝麻、花生等甜餡兒,再放入油鍋炸成。也有人們喜愛咸口的,內(nèi)餡搭配就更多樣了,一般以筍丁、肉末、蔥丁等食材一同拌炒而成,咸香誘人。作為傳統(tǒng)小吃,許多閩南人都喜歡吃炸棗,剛炸出來的炸棗金燦燦的外表惹人喜愛,外表酥脆,內(nèi)里軟糯讓人欲罷不能。它可以作為茶點(diǎn),也能作為下酒菜。
據(jù)說,在鄉(xiāng)下如果詢問未婚男子何時結(jié)婚,就會說:“幾時要請吃炸棗啊?”男方辦喜事的時候,亦會送大量炸棗給女方或母舅,作為回饋之禮。這些習(xí)俗,都跟早年物資匱乏有關(guān),畢竟炸棗帶來的飽腹感,在那個年代是很珍貴的。當(dāng)然啦,春節(jié)前夕,新居落成等重要日子,人們都會制作大量的炸棗分送給親朋好友,以其圓形蘊(yùn)含事成圓滿,以“棗”與“早”諧音祈盼“早生貴子”。
米粉是米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它以稻米為主要原料制作成細(xì)長的條狀的食物,在閩南地區(qū)非常流行。大部分米粉質(zhì)地柔軟,有韌性,煮米粉湯或者炒米粉都能保持其特性。老派的閩南人以一盤炒米粉為待客的最高禮節(jié),配料豐儉隨意,香菇、蝦仁、高麗菜、蘿卜絲這些是常見的配料。沿海的地區(qū),多以海鮮搭配米粉同炒,鮮蝦、海蠣甚至章魚。搭配的靈感顯得靈動又隨機(jī),有葷有素,海陸全包。米粉吸收了海鮮的味道及蔬菜的香氣,鮮香味美,口感豐富而有層次。客人來了,端上一盤米粉,紅綠相間,色澤誘人。即使你之前吃了很多菜,輪到炒米粉端上來時,濃郁的香氣總會讓人忍不住去夾一大筷子,趁熱大口地咽下肚,暖胃又暖心。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相互融合,呈現(xiàn)出閩南人熱情好客,淳樸大方的特性。
米不是生來就變化多端的,人的創(chuàng)造與當(dāng)?shù)厥巢牡娜诤献屗愿鞣N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閩南人對米的摯愛與崇敬,是味道的傳承,是習(xí)俗的延續(xù),也是是滿滿的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情,更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生存的智慧,是人們對這片土地饋贈的深深熱愛與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