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在談“IPO常態化”的事情,雖然不是官方表態,而是某次座談會上代表的建議。
但是既然是官媒專題報道,那按照以往慣例,這肯定也代表一種風向。
去年下半年以來,IPO其實處于“半停滯”的狀態,新發股票的數量跟前兩年完全沒法比。這讓整個創投行業,乃至整個資本市場都感到非常難受。
很多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券商的投行部門都在大幅地裁員降薪。以前很光鮮體面的職業,現在反而變得灰頭土臉。
所以,如果接下來IPO又恢復常態,那大家肯定會覺得是“久旱逢甘霖”。
那么這個“恢復常態”,到底能“常態”到什么程度呢?
或者簡單點說,以后一年還能新發多少只新股呢?
IPO“四年大放水”后開始的規模控制: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與美股相當
這個事情似乎很難判斷,但是還是有跡可循。
核心一點是對全市場股票數量的控制問題。
A股發展了30多年,目前上市公司數量是5000多家;而美股發展200年了,上市公司數量也只有5000多家。
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體量和資本市場發展時間,雖然都遠不及美國,但是上市公司的數量卻是相當的。這至少說明,我們目前的上市公司數量,其實并不算少。
這跟2020年以來,IPO的“大放水”很有關系。
2020-2023年,A股總共發行了將近1800只新股,讓整個市場的股票數量大幅擴容。
這樣一窩蜂地放開IPO,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質量難以完全保證;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上市公司的數量規模。
所以從去年年中開始,監管層是顯著收緊了IPO,今年的IPO數量預計只有100家左右。
“常態化”后可能的IPO數量:每年新發在100-200家
那么如果實現“常態化”,IPO數量是否會重新恢復到前些年每年四五百家的規模呢?
從目前上市公司的數量規模以及管理層的管控邏輯來講,可能性不大。
當然,有人說可以“有退有進”:加快退市,來為IPO騰出空間。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很難。
比如今年年初釋放了很多嚴格退市的信息,但市場反應非常劇烈,所以退市的事情也只能謹小慎微。
綜合下來看,未來在控制上市公司數量、嚴把質量關等邏輯下,每年常態化新增100-200家IPO的概率比較大。
這樣既有常態化IPO的穩定預期,又可以控制上市公司的數量與質量,對監管層來講可能是一個比較平衡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