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拔尖創新人才”備受關注。
一說到拔尖創新人才,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尖子生”,比如各省市高考狀元,或者在“五大學科競賽”甚至參加國際奧賽獲得優勝的學生。
當然,他們肯定算高中升大學這個階段的拔尖創新人才。為什么說是“階段”的?
在錢學森力學班創辦人鄭泉水近二十年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經驗總結里提到:2007年,狀元云集的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90余名本該畢業的學生中有14人未獲得畢業證,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不久,就開始迷茫,動力不足。
以往,拔尖創新人才的重點在于“拔尖”,過度注重選拔以致競爭泛化,存在“以拔代育”和“以分為據”的問題,導致學生可持續發展受影響、教育生態惡化以及社會對教育公平產生質疑。
并且培養內容片面單一,重智輕志、重知輕能、重理輕文,以至人才窄化。
如何讓“天才學生”免于曇花一現
怎樣讓學業之外、更廣泛的興趣熱愛被發現,獲得發展?
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校(后文簡稱“成都二十中”),這所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學校,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方面,正積極探索。學校具體如何實踐的?近期,我們采訪了學校副校長李睿。
理念先行:
面向全體學生
基于“揚長” 達于全方位育人
關于拔尖人才,成都二十中對其有著獨特的理解,“拔尖”并非單純指向當前的優秀,更是人才發展的“將來時”,即“揚長”,讓學生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再去補短,讓學生在自身特長基礎上全面發展。
這種理念源于學校深厚的教育土壤。二十中秉持“情智并育、慧行天下”的辦學理念,堅持“德育首位、競賽領先、藝體見長、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孕育了大批優秀學子。面對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學校積極響應,提出專項研究,致力于培養“有希望成為創新人才的后備人選”。
同時,學校明確區分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與“掐尖”,強調創新能力培養應基于全面發展,關注個體差異,構建有效機制促進人才成長。
培養誰?
教育階段學業表現優秀者,一生成就平淡無奇,并不在少數,而在社會各領域有大成者,也未必就是先前的學優生。成都二十中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應面向全體學生。
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訓練期、才華展露與領域定向期、創造期、創造后期五個階段構成。早期培養階段個體仍處于動態發展中,還不能通過選拔來進行準確預測,每個學生都具有可培養的潛能。
在新中國成立后,通過選拔少數智力優秀的學生進行集中培養,這對國家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是,當前我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早期培養過度重視選拔只會加劇矛盾;另一方面,國際競爭的復雜性增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迫在眉睫,這都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必須關注更大范圍、更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因此,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早期培養不能再像此前一樣只關注極少數個體。
培養什么?
一直以來,二十中都以培養“有家國情懷、創新思維、能力出眾的優秀大同學子”為己任。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更是注重創新人格、思維、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正確看待知識學習。
如何培養?
雖然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發生在學校,但是它又絕不能只在學校場域中封閉開展,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參與,且應構建完整的培養體系。充分重視學校作為核心培養主體的關鍵地位,又要關注家庭、校外機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其他培育主體的協同。同時,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構建起一個橫縱清晰、結構完整的貫通體系。
舉措多元:
成立研究院
全方位打造培養體系
一、成立研究院,構建聯合培養機制
學校早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作,去年12月成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研究院,推動工作深入開展。
研究院現設兩個分部、四大主題板塊,擁有兩個創新實驗班,并積極與樹德中學競賽部合作。今年暑期,兩校開展全面聯合培養,成立五大學科競賽夏令營,建立長期聯合培養體系和機制,為競賽和強基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課程構建:分層分段,貫通培養
研究院專門成立四大主題研究所,分別研究生涯規劃課程、競賽課程、項目式學習課程和文史藝體綜合素養課程。對基礎學科進行大單元、大概念整合,形成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校本課程為特色的分層分段課程體系,通過動態監測評估實施個性化的分類進階課程。同時,學校打通學段、學科壁壘,探索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科研院所)“一條龍”貫通培養模式,重新整合出兼顧貫通與進階的完整課程體系,尤其注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縱向貫通與進階。
三、師資建設:多方合作,搭建優質課堂
學校組建課題組,成立貫通式培養的創新實驗班。聘請高校教授、中學正高級、特級教師為指導專家,選拔校內骨干教師搭建雙師乃至多師課堂,并與樹德中學競賽部全面合作開展競賽和強基的聯合培養。今年暑期,兩校聯合開展的五大競賽暑期夏令營效果顯著,幾百名選拔出來的學生在二十中茶店子校區扎實學習。
四、實踐平臺:硬件軟件,雙管齊下
學校深知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通過校外的生涯實踐基地和校內科學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創新的硬件條件,同時利用項目式學習、白名單比賽、高校科學營、專家講座和指導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品格。
選拔有道:
關注個性 全面發展
培養“走得遠”的拔尖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不提倡過度重視選拔,但并不推行無差別教育,否則將走向“一刀切”“平均主義”的誤區。
如何尊重人才發展中的差異?識別非常重要。選拔是按一定條件進行篩選,而識別更強調分辨,通過發現學生的潛能提供合適的教育。
學校定義“拔尖培養”為“揚長”培養,涵蓋學術、藝體等多個領域,采用不同指標和形式的識別流程。
橫向上,通過“寬識別—細評價—序調整”,最大限度為不同人才提供適合的教育。對于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分類、分科、分層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生涯導師制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縱向上,根據小初高不同階段人才發展特點,構建全鏈條的拔尖創新人才識別體系。
同時,堅持早期培養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研究院 + 創新實驗班模式在全校推廣經驗,帶動地方人才建設。
成果豐碩:
競賽科研 全面開花
整體教育質量獲得提升
成都二十中拔創人才早期培養進行得比較早,學校很早都取得過比較出色的學科競賽成績。
1. 數學學科:高中2人獲全國一等獎、保送北大,40余人獲國家、省級獎,獲自主招生或強基招生。
2. 物理學科:高中2人獲全國一等獎、保送中科大,50余人獲國家、省級獎,獲自主招生或強基招生。
3. 化學學科:高中5人進國家冬令營獲國家金牌,40余人獲全國一等獎、保送北大清華上交復旦中科大等名牌大學,1650余人獲國家獎、獲自主招生或強基招生。其高2007級2班學生在化學競賽中表現尤為突出。
4. 生物學科:30余人獲國家、省級獎,獲自主招生。
5. 信息科學學科:10余人獲省級以上獎,獲自主招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二十中就成立了體育項目班,多年來培養了很多優秀學子進入名校和專業隊繼續發展。近年來已有多名學生通過游泳、美術等項目進入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電子科大等C9、雙一流名校,今年有五位同學專業獲全省第一,兩位同學進入了華東師范大學。
當今大國競爭時代,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高考作為人才培養的樞紐環節,亦與時俱進,從教材、到文理分科、到考查內容,均向著“科學選才”進化。
拔創人才的早期培養,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途徑,影響的是整個學校教育生態。力爭上游的使命感推動教師積極專研,成就感引領學生積極向上,使得成都二十中整體教學質量逐年攀升,近年都能達到一半以上的學生進入雙一流高校。
未來可期:
面向全體學生
基于“揚長” 達于全方位育人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尤其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都始終難以擺脫公平與效率、自由與規訓、個性與普適、育人與育才之間的關聯和矛盾。
但也正是不同院校各異的得失取舍,為差異化的人才成長路徑創造了更多可能,進而形塑了一個國家培育拔尖人才的基本模式和特色。
而實踐的路上必然存在挑戰,如:
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升級,怎樣才算實現了課程類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引進的校外資源如何保障達到培養效果?
師資的配置是否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目前,成都二十中已經在探索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形成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大單元、大概念為支撐的貫通式培養課程體;并利用研究院平臺加快生涯規劃實踐基地和科創教育基地的建設,加深館校合作,拓展教育場景,為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繼續努力。
師資方面,多維提升,一是校內培養、二是招賢納士、三是聯合培養。
據成都二十中副校長李睿介紹,學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干教師對于拔創培養工作積極性很高,主動融入提升。同時,近年二十中正處于新老教師更替較多階段,招聘的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均在640以上,新教師成長迅速,有的老師入職第一年就在全市賽課中獲得一等獎。此外,學校還建立了與樹德中學長期共享競賽教練師資及共同培養師資的機制,成效顯著。
有學校長期以來的好口碑基礎,加上近些年的向上探索,成都二十中新成立的貫通式創新培養方式獲得廣泛關注和好評,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希望能加入到培養項目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