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讓科學界擁有了改寫基因的工具。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想要改變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類型中的基因,而不是通盤影響整個生物體的基因。
例如在基因療法中,避免脫靶效應就是一項重要挑戰——同樣是通過基因編輯替換一種錯誤的蛋白質,在一種細胞中可以成為有效的療法;但在其他的細胞里卻可能造成副作用。
要實現對不同細胞中基因的精確調控,離不開DNA“開關”——順式調節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CRE)。CRE控制基因表達,可以協調組織身份、發育時間和刺激反應,這些差異共同塑造了我們體內的數千種細胞類型。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識別出了大量CRE,但由進化產生的CRE序列畢竟只是潛在序列的一小部分,不足以滿足治療應用的需求。因此,如何從未經開發的DNA序列中挖掘有治療潛力的CRE,成為科學界面臨的一大挑戰。
▲圖片展示了CRE如何開啟或關閉基因,并為精準醫療開辟新的可能性(圖片來源: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今日,來自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杰克森實驗室(The Jackson Laboratory)、耶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聯合研究團隊借助AI技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特異性基因調控。這項研究基于機器學習合成了數千個全新的CRE,它們可以精準控制基因在不同細胞類型中的表達情況,并且具有比天然CRE更強的細胞類型特異性。
研究的共同領導人、杰克森實驗室的Ryan Tewhey教授表示,這項技術為編寫具有預定義功能的新調控元件鋪平了道路,這些工具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醫學意義,將來可以使用這些元件來控制特定細胞類型中的基因表達,達到治療目的。
在此前十余年間,大規模并行報告基因檢測(MPRA)技術的發展檢測出了大量調節元件的活性,可以幫助我們明確哪些CRE在特定細胞類型中活躍,從而特異性靶向這些細胞。不過,人們還沒有掌握這些CRE作用的規則,也就是理解其中的“語法”。
研究團隊意識到,這個超出人類學習能力的問題,恰好是AI擅長的領域。我們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卷積神經網絡(CNN)可以通過學習圖像特征,區分不同物體(例如貓與狗)的照片。同樣,這項技術也可以學習用于區分細胞類型的CRE序列特征,例如導致基因在特定細胞中表達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從而區分出不同的CRE、掌握不同CRE的“語言”。
圖片來源: 123RF
研究團隊將這兩項工具相結合,由MPRA提供AI模型訓練所需的大量CRE序列數據。為此,作者使用的數據來自人類的數十萬個DNA序列,包含了在血液、肝臟和大腦這3種細胞中的CRE活性。
經過訓練,AI模型能夠了解CRE序列的“語法”如何影響基因激活。利用這些規則,研發團隊開發的CODA(意為DNA活性計算優化)平臺能自主合成CRE序列,設計出數千種具有所需特征的新型CRE,并且這些合成的CRE能模擬出訓練中天然CRE的細胞類型特異性。
▲CODA設計合成CRE的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通過大規模體外驗證,研究證實,這些合成的CRE在血液、肝臟和大腦的3種細胞系中,可以比天然序列更高效地驅動細胞類型特異性表達——它們在所需的細胞類型中激活基因,同時在不需要的細胞類型中避免基因激活。
在隨后的小鼠和斑馬魚體內實驗中,幾種合成CRE序列同樣表現出了良好的特異性。例如,一種CRE能激活發育中的斑馬魚肝臟的熒光蛋白,同時避免激活魚的其他部位。
研究指出,合成的CRE序列包含了負責在目標細胞類型中表達基因的序列組合,以及抑制或關閉其他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序列。這樣的序列特征賦予了合成CRE更強大的細胞特異性。
由此,該研究提出了一項從頭開始設計新型合成CRE的新策略。論文指出,程序化、高度精確、細胞類型特異性的CRE將有助于開發專門的報告基因、CRISPR 療法、基因替代方法等。目前,細胞類型特異性靶向遞送的缺陷阻礙了基因療法的應用。而具有細胞特異性功能的合成CRE,可以為納米顆粒和病毒載體技術提供補充工具,提升基因遞送能力。
參考資料:
[1] Sager J. Gosai et al., Machine-guided design of cell-type-targeting cis-regulatory elements.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070-z
[2] Andreas R. Pfenning. Synthetic gene-regulatory sequence designed by AI. Nature (2024). DOI: 10.1038/d41586-024-03170-2
[3] Researchers flip genes on and off with AI-designed DNA switches. Retrieved October 23, 2024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1861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