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辭格
編輯 | 以安
昔日的“AI四小龍之首”,如今不得不勒緊褲腰帶。
近日,據《數智前線》報道,商湯科技在10月22日發布十周年內部全員信后,當日便展開組織調整和裁員,具體裁員規模尚不明確,但“上海騰出了大會議室”,給員工的賠償為n+1。
以2020年收入計算,商湯曾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2021年12月,商湯在港交所上市,短短數日股價翻倍,由3.85港元漲至9.7港元,市值高峰達到3500億港元。
商湯股價變動,圖/同花 順app
如今,商湯在經歷國慶前后的漲幅后,股價仍處于1.6港元左右,距發行價跌去6成。2024年,商湯成立十周年,仍未完成扭虧為盈。
迅速猛烈的調整背后,是商湯對于生成式AI的全面“押注”。
在十周年內部全員信中,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首次提及商湯在生成式大模型AI領域的最新戰略“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并表示:“推動資源的集中和集約化投入,加快組織和管理的年輕化進程”。
關于裁員消息,商湯回應《一刻商業》稱,“商湯積極推進戰略轉型,進行相應的組織和人才結構優化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需求”。此外,商湯的回應還提到,目前社會招聘及校園招聘仍在正常進行中。
憑借轉型陣痛中尋覓到的新路,商湯能夠狂奔到哪里?
商湯組織架構大調整,再次降本增效
據前述報道,商湯此次裁員覆蓋范圍相當廣,且調整幅度不小。在商湯業務部門中,除去日日新大模型、大裝置相關的兩項業務得到重點保留,包括自動駕駛、醫療在內的其他業務線都受到波及,一些部門直接被砍掉。
實際上,圍繞商湯的持續調整,近年來商湯裁員動作頻繁。在此次裁員前,商湯曾在2022年6月、2023年4月及2023年8月傳出裁員動作。
據財報數據,商湯科技在2021年底、2022年底、2023年底的員工數量分別為6113人、5098人、4531人。這項數據在2024半年報中有所回升,截至6月底,商湯員工數量為4672人,但相比去年同期下滑幅度仍有6.9%。財報同樣提到,上半年商湯銷售開支、行政開支分別削減4.18億元及7.35億元,主要原因為“雇員福利開支減少”。
回到商湯發布的十周年內部信《商湯十周年再出發:專注聚焦、知行合一》,不難發現商湯已經透露組織調整、戰略轉向的信號。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 CEO徐立在行業大會,圖/商湯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這封信中,徐立稱,商湯期待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迄今為止已邁出傳統AI 1.0、生成式大模型AI 2.0兩步,也即通常說的專用智能與通用智能。
在商湯眼中,兩者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AI成本結構的變化”,前者主要成本在于開發人員的投入,后者主要成本則在于算力資源的投入,“隨著尺度定律在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視頻生成模型以及慢思考推理過程中得到驗證,生產和使用大模型的成本可以直接等價于算力資源的消耗”。
值得注意的是,徐立首次提到商湯在生成式大模型AI領域的最新戰略“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他表示,公司將實現算力大裝置(SCO)、大模型和應用(CNI)的無縫集成,以應用驅動模型,以模型帶動算力的優化,“旨在通過數量級級別的優化,提升算力資源的使用效率,服務好我們的客戶”。
徐立此前在商湯十周年論壇提到 AI2.0時代核心戰略,圖/商湯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
同時,商湯也提出將在組織層面“圍繞戰略和核心資源,構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組織架構,推動資源的集中和集約化投入,加快組織和管理的年輕化進程”。
不難看出,商湯正將“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作為戰略轉型的重中之重。
隨之而來的,是通過組織架構調整實現的資源重新分配,以及基于“生成式大模型更加重視算力資源投入”這一判斷的人力降本增效。
大調整背后,是為了止損?
成立于2014年的商湯科技,至今未能扭虧為盈。
據歷史財務數據,自2018年至2023年,商湯科技六年間錄得年度虧損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171.77億元、60.93億元和64.95億元,六年總計虧損503.24億元。
最新發布的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商湯今年上半年共虧損24.77億元。
從財務數據來看,商湯的年度凈虧損在2022年大幅縮窄,同比下降65%。但凈虧損縮窄的主要原因,僅源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財務核算,也即商湯上市前投資人入股增值的部分。在2022年財報中,可以看到商湯“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虧損”一項為724萬元,而此項支出在2021年為135.25億元。
商湯2022年及2021年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虧損,圖/商湯科技2022年財報
倘若扣除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2018年至2023年,商湯經調整凈虧損額分別為1.5億元、11.6億元、8.8億元、14.2億元、47.4億元、57.1億元。此外,六年間,商湯科技營收分別錄得30.27億元、34.46億元、47億元、38.09億元及34.06億元。
可以看出,2021年底上市后,商湯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營收陷入下滑,且凈虧損也在持續擴大。
商湯真正意義上的止損“自救”,始于2023年。
在2023年推出的“日日新”大模型取得成功后,商湯對業務板塊進行一輪重組,重新確立三大業務板塊“生成式AI”、“傳統AI”及“智能汽車”。在2023年財報中,徐立表示,商湯全年收入的下降主要源于產業轉型,包括主動收縮傳統AI業務中的“智慧城市”業務。
此前,“智慧城市”業務曾是商湯營收支柱業務之一,卻也是商湯增長乏力的縮影。
業務重組前,商湯主要業務由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慧汽車構成,其中智慧商業、智慧城市為商湯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在2022年營收占比分別為38.4%及28.8%。
2022年商湯主要業務構成,圖/商湯科技2022年報
從經營角度來看,商湯傳統的四項業務分別聚焦于四個不同的落地場景,意味著精力投入的分散,同時銷售開支、銷售成本居高不下,營收持續下滑,難以扭虧為盈。從2021年到2022年,商湯銷售開支由6.8億元增長到9億元,增幅達到32.2%。
此外,這些業務更容易受到行業規律、環境的影響,從而成為商湯肩上的“重負”。
2022年報中,商湯提到各項傳統AI業務下滑,均受到疫情波及。2023年半年報中,商湯提到“應收款項總額的賬齡有所惡化...原因為部分客戶(尤其為智慧城市的客戶)面臨暫時的預算限制及不明確的宏觀經濟環境”。
2023年上半年,智慧商業、智慧生活分別以59.5%及21.8%的營收占比位居商湯前兩大業務,而智慧城市業務僅占12.8%,同比降幅達到57.5%。在談論這些變化時,商湯提及,前兩項業務受益于生成式AI相關業務涌現的商機,而智慧城市業務的下滑是由于公司將目標重點轉向信貸情況穩定的頭部客戶。
當下,商湯的主要業務形成了以生成式AI業務為核心,智能汽車、傳統AI業務為輔的業務結構,其中傳統AI業務主要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中的非生成式AI業務。值得注意的是,商湯明確在談及傳統AI業務時提到,“向傳統AI業務客戶積極推介我們的生成式AI能力。
2024年上半年,業務重組的成效已經顯露。截至6月3日,商湯上半年錄得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21%;凈虧損24.77億元,同比收窄21.2%。
如今商湯的調整,無疑是在要求組織架構圍繞生成式AI業務做出改變,進一步向止損、扭虧為盈的目標邁進。
圖/2024年6月商湯應收帳款總額及減值撥備
不過,傳統業務仍給商湯留下需要處理的課題。2024年半年報中,商湯應收賬款總額仍有83.24億元,其中累計減值損失達到47.9億元。
全面押注生成式AI,商湯謀增長
2024年上半年,商湯生成式AI業務營收達到10.5億元,同比猛增255.7%,營收占比達到60.4%;智能汽車業務錄得營收16.8億元,同比增長100.4%;傳統AI業務僅錄得營收5.2億元,同比下滑50.6%,營收占比縮至29.9%。
2024年6月商湯主要業務構成,圖/商湯科技2024年半年報
財報中,商湯表示,生成式AI業務的增長主要源于市場對生成式AI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將繼續把生成式AI產品商業化,用于互聯網、智能硬件、機器人、醫療和金融領域。
在生成式AI研發上,商湯的投入也進一步提高。2024年上半年,商湯研發開支達到18.92億元,同比增加6.1%,主要由于增加投資于訓練及微調基模型、開發生成式AI應用產生的折舊及攤銷,以及服務器運營和云服務費。
回顧2023年,商湯對生成式AI的押注有跡可循。
2023年4月,徐立宣布商湯正式推出“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一開始,商湯對這項產品的描述是“已經用于商湯四大業務中”,而正如前述的2023年中業務轉向,嘗到大模型的甜頭,商湯已經有意識地減少智慧城市業務的占比,轉而向生成式AI靠攏。
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5.5對比圖,圖/商湯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
2023年8月底,日日新大模型獲批成為首批大模型產品,也為商湯打開了更多業務空間。“我們的生成式AI業務,是我們成立十年以來,從無到有最快速度超過10億元收入體量的新業務。”在2023年財報中,生成式AI已經被賦予獨特地位。
2024年,日日新大模型發布會頻繁,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迭代,從5.0到5.5版本花費時間僅3個月。上半年財報則充分證明生成式AI變現能力及想象空間。
截止2024年6月底,已有3000多家行業頭部企業使用商湯的大模型及智算服務,覆蓋智能硬件、機器人、醫療等多個行業,日日新大模型的調用量在上半年實現了400%增長。
除去大模型成績,生成式AI戰略的另一面“大裝置”也賦予了商湯底氣。
憑借布局多年的SenseCore大裝置及上海臨港超算中心,商湯在算力上突飛猛進,6月底智算規模擴大至2萬PetaFLOPS,3個月增加約70%,GPU上線數量達到5.4萬張,智算業務已服務京東、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三大電信運營商、車企、高等院校、頭部大模型創業公司。
不過,“三位一體”全面向生成式AI轉型的2024年,盡管成績斐然,商湯的未來也遠非一路坦途。
當下,大模型領域強敵環伺,前有深受資本青睞的科技獨角獸,后有背靠大廠的大模型子公司。在預期的盈利節點到來之前,商湯的降本增效之路,還要走一段時間。
(題圖來源于商湯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