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為服務等價付費”的文化,就不會“卷價格”。
“單點 SaaS 的邊界可能會慢慢模糊?!?/p>
“現在的 AI 產品還沒達到用戶的期望值,大家關注的一個核心是如何讓客戶為 AI 多付費?!?/p>
“電商在美國市場還是有比較大空間的?!?/p>
“在美國創業還要找軟硬結合的方向。硬件供應鏈仍是中國的優勢?!?/p>
以上觀察,來自崔牛會廣州分舵成員、創云科技創始人&CEO 李伏參加崔牛會美國游學的見聞。
在創辦創云科技之前,李伏曾在惠普、戴爾、微軟有過十多年的銷售管理經驗。2015 年,李伏在廣州創辦了創云。
在對這次美國游學的復盤中,李伏分享了他的獨特視角。李伏提到通過高密度地與投資人、孵化器、準獨角獸創業者們交流,參加路演活動等,為自己帶來了新的認知提升。
“這些認知改變短期內可能對公司業務并沒有太直接的幫助,但就像史蒂芬·喬布斯提到的 connecting dots(連點成線):在未來的某一刻,它們也許就會起到關鍵作用?!?/p>
以下為分享內容,經牛透社整理:
01 創業生態
在華源科技協會(灣區著名華人創業者社區)的路演中,我們看到了那里火熱的創業景象,灣區的整個創業氛圍,對我來講還是挺震撼的。
硅谷的創業文化,也令人印象深刻。斯坦福有接近一半的學生,會選擇在“gap year”創業,有的甚至因此輟學創業。硅谷創業,大部分都是 To B 方向,即使一些大學生也不例外。
這意味著一方面美國的大企業對于創新、創業公司的寬容度比較高;另一方面,與中國市場類似,C 端是流量邏輯,而大廠占據著流量優勢。所以,為了避開與大廠競爭,硅谷很多創業者都選擇了在 To B 方向創業。
我們還發現,在硅谷,比較流行“一人獨角獸”的概念。AI 時代,單兵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所以未來一定會出現“一人獨角獸”企業:在這樣的企業中,即使一個人用 AI 工具,也能做到幾千萬美元的營收。
灣區的成功,離不開這里的資金密度、人才密度。全美約 60% 的資金集中在灣區,灣區的創投文化也很濃厚,這里幾乎人人都有創投意識,基本上大廠也都會投資初創企業的項目。
硅谷最著名的科技孵化器 Plug and Play,當年以“房租換股權”的方式在無意中開啟了硅谷創投時代,陸續孵化了 Google、 Paypal 等一批獨角獸企業。
同時,灣區也吸引了全球頂尖的人才。我還沒有看到一個詳細數據,但我能感覺在美國 SaaS 創業一定要有 VC,因為這是競爭和吸引人才的需要。
中美創業生態的差異,以及背后原因,是這次游學帶給我較多感觸的地方。在廣深我們很少見到科技公司的廣告牌,但在舊金山、灣區,很多地方都會出現 SaaS 公司的廣告牌,其中有 AI 公司,有 Service now、Workday 這樣的行業頭部 SaaS 公司,也有初創企業。這些 SaaS 廣告牌也是經常更新,真的是百花齊放。
在此之前,我并沒特別意識到美國,尤其是灣區,和國內的創業生態是不一樣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灣區的創業者從 day one 開始,就面向全球市場;第二,他們的創業理念,通常也是基于一個改變世界的宏大愿景。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我感覺文化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決定了市場的付費意愿,廠商的創新精神,以及整個創業生態的差異。
- 付費意愿
無論哪里的企業都要追求效率,但為什么美國企業的付費意愿更高?這是因為“要為服務等價付費”的文化,在美國社會從上到下都已經存在了,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基本上不會卷價格。
美國市場的企業決策人,不會把服務費用壓得很低,即便是競標,大部分也不是“價低者得”。價格太低,反而服務可能有問題。雖然這樣分析可能有點偏頗,但也說明了文化土壤不太一樣,企業的付費意愿就不一樣。
- 創新精神
硅谷不卷價格,而是卷創新,這在整個邏輯上也是閉環的。
前面我們提到:硅谷所有的科技創業都是需要 VC 的。但如果你的項目沒有創新, VC 是不會投的。因為在灣區,有一種鄙視不創新的文化。從 VC 到創業者,假如有人已經做出這個產品,而你沒有發現特別大的 GAP(差距),不能做到十倍優秀的話,你就不會得到什么支持,甚至也找不到合伙人。
所以,美國也不是不卷,每一個品類產品都挺多的,但他們卷的可能更多是創新,卷的是為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卷價格。
-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系統比較寬泛,和上面提到的創投文化也有關系。比如在硅谷,創業公司一開始可能請不起律師,許多律師就通過提供服務來占有一部分創業公司的股權,這在硅谷也是很通行的文化,大家也都特別接受這一點。
所以,社會支持系統很完備,再加上信用體系,這是灣區或者美國創業氛圍比較好的一個原因。
02 AI時代的入場券
再講講我們在 SaaStr 大會的見聞。
一個基本共識:“AI + SaaS” ,現在基本上已經是入場券了。這次 SaaStr 大會,還有一個高頻詞匯叫“Automation everywhere”,即 AI 帶來的各種流程的自動化。
傳統印象中美國的 SaaS,很多都是解決單點問題的。一個單點產品,就能做成一個特別盈利的上市公司。生成式 AI 出來之后,這個趨勢可能有所改變。
在這次 SaaStr 大會上,很多 SaaS 廠商提到一種一體化:Hyperfunctional SaaS(超級功能 SaaS),這意味著單點 SaaS 的邊界可能會慢慢模糊,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趨勢。
在 SaaStr 大會,我們還感受到一點: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用戶對于 AI 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但現在的產品還沒達到這個期望值。這也是很多新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一開始都會經歷的過程。
通過一些轉化率的數據來看,整個 AI 目前還不夠聰明,并沒有為用戶帶來明顯的增值,而用戶也沒有感受到特別大的變化,所以也不太愿意為 AI 多付錢,ARR 自然也上不去。
總體來說,在 SaaStr 大會上,我們看到以下幾點:
第一, AI Everywhere:AI 基本已經成為一個入場券;
第二,大家目前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讓客戶為 AI 多付費,加了 AI 之后如何提升 ARR;
第三,SaaS 的多功能一體化(超級功能 SaaS)成為一個共識;
第四,連接器。這次展會上有很多比較“輕”的連接器產品,他們本身可能不提供存儲服務。我覺得是因為美國有很多單點 SaaS,SaaS 的 API 開放度也比較高,為這種“輕連接器”提供了生存空間,但理論上看它們的護城河并不高。
此外,我們還從幾個創業者口中反復聽到一個新名詞:LAM(Large Action Models,大型行動模型),背后的邏輯是大模型再加上 RPA ,來解決很多產業應用場景的問題。
03 出海:機會與挑戰
出海是軟件服務行業的大趨勢。這次游學,我們也聽到了很多有關出海的觀點。
關于出海,我以前問過一個問題:中國企業現階段的出海,跟幾十年前歐美發達國家的全球化有什么區別?一個共識度比較高的回答,是當初歐美發達國家的全球化是基于“微笑曲線”:發達國家把持研發和品牌,這也是利潤增值最高的兩端,而把勞動密集型的工作,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對比之下,現階段中國企業的出海,更多是為了開拓市場。如果是為了拓展市場,就需要考慮能否為當地創造就業,促進當地市場發展,而不單純是把市場價格卷低。
我們跟灣區的投資機構、投資人聊,他們也很明確地講到一點:現在中國業務出海并不在他們所投的范圍內。假如一家中國公司在海外設立分部,開展業務,基本上是沒有人會投的。他們只接受當地創業,必須是在美國的一個實體,創始人、創始團隊都在那邊。
我們還發現,電商在美國市場還是有比較大空間的。TikTok 的同學分享了美國電商市場的情況:美國的電商滲透率還不到 20%,而現在中國超過一半了。無論滲透率還是絕對值,美國電商都在呈兩位數增長。
消費零售市場,美國跟中國規模差別并不是很大,但整個消費零售市場,美國的滲透率還比較低,這和當地市場環境有關:美國的傳統零售已經很發達了,所以他們的消費者接受電商的方式也會不太一樣,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移動互聯網一定是個趨勢。
和一個 Snapchat 的中層聊,他認為在美國創業還要找軟硬結合的方向。因為硬件供應鏈仍是中國的優勢。在美國也很卷,如果單純靠軟件,可能未必卷得過別人,但軟硬結合他認為還是有機會的。
總之,這次游學還是提升了很多認知:灣區仍是全球科技的制高點,它們的一些科技創新和投資方向,基本上都是牽動整個全球科技行業進步的,這可能也是值得我們國內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們,時刻保持關注的。
我們內部的預算也在向這些優秀的企業靠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