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總書記已經三次視察合肥,這是對合肥的肯定和鼓勵,更是對合肥的期望和鞭策。
總書記為什么如此關注合肥?我的答案很簡單,在偉大復興的攻堅戰中,合肥可以說是最能打的城市。
我們用事實說話。合肥最近這三十年發展非常快,GDP從1994年的全國第96名,殺入到2021年的全國第19名,這個進步幅度在全國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
有人解釋這一現象,說合肥每次重要關頭都賭對了。但這樣的分析還是流于表面,畢竟還有一句話——久賭必輸。回回都賭對,除非是個老千。
合肥不但不是老千,更像是個傻傻的一根筋。大家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都知道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但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科研那是要燒錢的。
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那燒起錢來簡直是無底洞,幾乎看不到什么回頭錢,也不直接創造GDP,更不會出政績,實話實說大部分地方搞這些的積極性不太大。
比如可控核聚變,大家都知道這是好東西,這項技術一旦突破,就等于為人類徹底解決了能源問題。誰能率先掌握這項技術,誰就能實現對他國的降維打擊。
但問題在于太難了,能不能成真拿不準。一百年前科學家說,距離應用還得五十年;一百年過去了,科學家依然說還得五十年。
不研究肯定不行,但目前階段的研究就等于純燒錢。2019年9月,聚變堆主機研究設施獲批,不到兩年時間合肥就砸進去15.2億元。
大家都喜歡的那種“投資小、見效快”的項目,可核聚變這種基礎科學項目恰恰相反,可以說是投資大、見效慢。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搞基礎研究是不行的。
基礎科學研究,就等于播灑科技樹和人才的種子,有的發芽有的不發芽,有的在別處發芽,讓別的地方摘桃子。但你不播種,肯定就沒有收獲。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不搞基礎研究,我們就離科技前沿越來越遠。時間長了,甚至別人做的東西我們看都看不懂了,也將面臨別人的降維打擊。
合肥這么多年一直在勤勤懇懇地播種,也就是支持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雖然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有國家層面的經費,但地方上也要出很多配套資金的,甚至要出大頭。
當然,合肥也不光搞基礎研究,也搞應用研究、產業引導,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成新質生產力。合肥對于高科技人才和企業,要政策給政策,要資金給資金,甚至政府還當推銷員拉訂單。
自2018年起,合肥高新區在全省率先啟動高成長企業培育工程,2023年已培育高成長企業群體1391家,其中獨角獸企業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8家。
2023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支出246.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4%。這什么概念?這個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了近14個百分點,在全國連續多年排名第一。
除了真金白銀的直接投入,地方上還有很多隱性投入,比如土地劃撥、地鐵等配套公共設施。2017年合肥市為了支持中科大,在高新區給了3000畝地。
這把高新區心疼得不得了,因為高新區的土地本來已經非常緊張了,周邊土地價格差不多都2000萬一畝,3000畝差不多價值600億。
雖然基礎科學研究、大科學裝置項目“投資大、見效慢”,但長時間的堅持,效果很驚人。正所謂,做難事必有所得。
一方面,合肥成了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一旦技術實現突破,那獲得的優勢也是巨大的,進而為合肥的騰飛注入了強大力量。
除了高科技,合肥的騰飛還有產業支撐。但產業不是賭來的,而是真心實意、真金白銀換來的。真心實意地改善營商環境,真心實意地搞招商引資,真金白銀地扶持企業,真金白銀地改善民生。
比如科大訊飛,1999年6月成立(前身叫硅谷天音),但到了當年10月資金就出現了問題,劉慶峰四處化緣未果,企業面臨倒閉。
合肥為了保住這根科創企業的苗子,拿出了真金白銀施以援手:合肥市三家本土國有企業合肥永信、合肥美菱、安徽信托投資分別出資1020萬,購買其17%的股份。
有了這3000多萬,訊飛渡過了難關?,F如今的科大訊飛,已是市值1061億、在職員工過萬、年繳稅超十億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企業。
說說營商環境。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很多企業不是被市場淘汰掉的,而是被拖死的,被審批手續的低效率拖死,或者被討不回來的債給拖死的。
2005年合肥決策層進而提出,要對行政審批制度動一次大手術,“要用商鞅變法的精神,來一場效能革命”,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乃至全國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意識最強的城市之一。
營商環境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改善硬件。合肥先是進行了大拆違,接著大搞基建,瘋狂修各種路。發改委不讓修地鐵,我們就換個名字——軌道交通,叫啥無所謂,給修就行。
為了降低給企業降低物流成本,內陸城市的合肥,竟然弄出了個合肥港,合肥制造可以通過水運走向全世界。
將來合肥的水運能力還得大大提升,因為江淮運河2023年又開通了?,F在的合肥,沿著巢湖西進或南下,都可以實現通江達海。
營商環境改善之后,下一步就是招商引資。合肥的招商工作有多夸張?領導干部領銜,組建了2000多人的招商隊伍,走上了招商第一線,各招商小組之間有分工也有競爭。
合肥的招商引資,是有的放矢。首先確立了白色家電產業,因為這個產業合肥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合肥招商,不僅招一線品牌,還找上下游配套產業鏈的企業。
就這樣,合肥僅僅用時五年,就一躍成為全國家電第一城(家電產業基地),產量是十年前的十倍。2010年合肥家電產值突破1000億元,2015年家電產值突破2000億元。
解放軍戰斗力很強,除了黨的領導之外,還特別注意總結反思,特別善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合肥的招商也是如此,雖然說家電產業都集齊了,但還有一個痛點——電視機屏幕。
2003~2009年,這讓新晉的家電之都耿耿于懷。全球的液晶顯示器,基本上被韓日和中國臺灣的廠商包攬,導致液晶面板占一臺彩電生產成本的一半以上。
困頓之中,合肥把目光投向了本土企業——京東方。2008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京東方大面積虧損,且技術不是很先進,業界也普遍不太看好。
京東方最想在財力雄厚的深圳建一條6代線,但深圳卻不太看好京東方,因為日本夏普有意在深圳建一條7.5代線。京東方又轉向了上海,結果又被夏普給攪黃了。
這時合肥拋來了橄欖枝。合肥看好京東方,是因為合肥已經是家電之都,且堅信液晶顯示國產化是大勢所趨,是中國未來高科技產業的重點領域。
為了引進京東方,合肥作出承諾,深圳給京東方提供什么條件,合肥也跟著提供多少,合肥愿意為這個項目拿出100億元。
2008年9月,京東方項目協議簽約。根據協議,雙方共同投資175億,其中合肥市政府出資60億元,雙方通過資本市場或戰略投資者共同融資30億元,其余85億由合肥市政府擔保從銀行貸款。
除此之外,合肥市政府還需為京東方在土地價格、能源供應、地塊配套條件和貸款貼息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總之,六代線合肥實際出資在150億元以上,超過當年合肥財政收入的一半。
京東方六代線的投產,打破了我國液晶面板依賴進口的局面。自此京東方在合肥扎根,又陸續在合肥投資建設了8.5代線以及10.5代線。
合肥也從京東方開始,走出了一條壯闊液晶顯示產業的發展之路,配套產業也陸續招了進來,比如樂凱光學膜、彩虹藍光LED、海潤光伏電池、液晶玻璃基板、鑫昊PDP、彩虹玻璃基板等。
另一個新型國產顯示巨頭維信諾也在合肥扎根。維信諾的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穿戴設備、汽車顯示以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中,已批量供貨榮耀、小米、OPPO、vivo等頭部廠商高端旗艦機型。
合肥有多敢干?今年5月28日下午,維信諾與合肥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力推動維信諾第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生產運營。
根據合作備忘錄,這個項目總投資550億,設計產能每月3.2萬片玻璃基板(尺寸為2290 mm×2620 mm)。運營這個項目的公司叫合肥國顯,合肥市政府占股80%。
表面上是合肥市政府控股,這是因為前期風險大,合肥市政府沖在前頭,為企業遮風擋雨。隨著項目的推進,后期資金的注入,合肥市政府會逐漸退出。
京東方和維信諾的市場份額,一個世界第一,一個世界第三。合肥逆勢投資顯示產業,解決了我們芯片被卡脖子的問題,也帶動了本地經濟的騰飛。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做難事必有所得,挑難事必有所為。偉大復興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個科技報國、產業報國的大平臺。主動作為,主動擔當必將青史留名。
嘗到引進產業、發展產業的甜頭之后,合肥的胃口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肥,在2013年合肥又把目光投向了下一個難啃硬骨頭——集成電路產業。觀察了三年之后,2016年鎖定了內存芯片。
2016年全球的內存芯片產業,被韓美三巨頭把持:美國的鎂光、韓國的三星和海力士,國內完全是空白,更缺少相關技術人才,人家要卡我們脖子,我們分分鐘翻白眼。
只要韓國工廠一發生火災,我們這邊內存芯片價格就應聲暴漲,你說氣人不。2017年我們抵制薩德,結果人家內存一年內漲了三倍,我們的抵制全都作廢。
2016我國存儲芯片進口額已高達近680億美元,2017年進口額886億美元。這更刺激了合肥搞內存產業的決心。
合肥布局內存芯片沒多久,貿易戰就打響了。在貿易戰最困難的階段,壞消息一個接一個,什么福建晉華被KO、華為遭遇史詩級的制裁,武漢弘芯爛尾……
在形勢最糟糕的時候,2019年下半年,合肥傳來捷報,解決了DRAM芯片卡脖子的問題。這個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上下,提振了國內市場的信心。
隨后,合肥乘勝追擊追加投入,繼續擴大戰果。說一千道一萬卡脖子技術的難度,也是軍功章的含金量。這么一搞,韓國開始瑟瑟發抖,甚至開始派間諜滲透。
和家電產業、顯示產業一樣,合肥搞集成電路,也是全產業鏈布局。
現在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不僅能生產DRAM內存顆粒,還擁有全球第九大代工廠——晶合集成。不久前的消息,晶合集成攻克了28納米邏輯芯片。
合肥的招商引資有個特點,總是逆勢出手、雪中送炭。2020年,一家國內優秀的攝像頭廠商——歐菲光慘遭KO,被蘋果踢出供應鏈,企業面臨極大困難。
這時合肥又來送溫暖了,二話不說拿出了101個億,還給地給廠房,把落難的歐菲光請到了合肥。當時把外界嚇了一跳,覺得合肥是不是吃錯了藥了,這也太冒險了。
合肥不這么看,合肥看重的是歐菲光的技術和人才,歐菲光雖然遇到了困難,但依然是打破西方壟斷的國產扛把子。歐菲光的困難是暫時的,只要技術在,人才在,遲早能殺出一片天地。
歐菲光現在可以說是容光煥發、氣勢如虹,成為華為折疊屏最大的光模塊供應商,市值逼近500億。
引進蔚來汽車,也是合肥雪中送炭的案例。2019年,蔚來汽車一直面臨著巨額的虧損、銷售量下降、融資困難等難題,再沒有人注資必死無疑。
這時合肥又逆勢操作、雪中送炭,出資70億元,持有蔚來中國24.1%股份,蔚來將總部遷移至合肥。蔚來的股價從2.11美元一下子飆到了57.2美元。
這個投資也飽受爭議,因為蔚來虧損太嚴重,且蔚來的換電模式還有待商榷。但合肥不這么看,合肥看重的是整個城市的汽車產業鏈布局,此外還能奶江淮一口。
合肥布局從來都是組合拳。蔚來中國的投資落地后,合肥相繼與大眾汽車安徽新能源汽車項目合作、新安徽佳通工業園項目和康寧汽車內飾玻璃二期項目簽約,再后來又簽了比亞迪。
截至今年的10月21日,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車實際產量超100萬輛,遠超去年全年74.6萬輛。今年1月至9月,合肥全市引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153個,總投資達1315億元。
2024年,合肥又把目光瞄向了浩瀚的天空,開始培育空天技術產業,涵養“空天系”產業生態,系統推進“商業航天—深空探測—低空經濟—全空間無人體系”的創新迭代。
前文說了,中國搞量子的多多少少跟合肥都有點關系。二十年來,中科大的量子研究走在全球前列,也培養了大量量子領域的人才。合肥也正在利用這一優勢,對量子產業進行全面部署。
總書記這次在合肥考察,繼續強調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他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在合肥展現出了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優勢。各地前三季度的GDP陸續出爐,合肥再次驚艷,升至全國第17位。
合肥必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必將繼續朝著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的目標前進,力爭為中國式現代化當主力、打先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