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氣象部門的消息,今年第21號臺風“康妮”于10月30日加強為超強臺風,目前臺風中心已經行進到臺灣省東南部登陸。受臺風影響,臺灣、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已經出現了強降雨和大風天氣。同時,受臺風外圍水汽團的影響,上海預計從10月31日傍晚至11月1日出現大暴雨,有可能創造自1981年以來11月份的最大降雨。
預計上海受強臺風的影響情況
這個影響情況主要是臺風所帶來的強降雨以及大風方面的影響,具體可以從氣象部門發布的預報信息看出,比如:
從降雨量看,此次降雨過程的總雨量預計可達到120-180毫米,在上海的東南部地區甚至能達到220-280毫米,其中最大小時雨強能達到40-70毫米,這種極端性的強降雨,從歷史監測數據看,很有可能成為上海1981年以來11月最大降水過程。這將對城市的排水系統將構成嚴峻挑戰,可能導致城市內澇和道路積水。
從風力情況看,上海預計從10月31日的夜間風力開始加大,到11月1日的最大陸地陣風可達到8-9級,有的區域甚至會更高。這對高空作業、海上航運和戶外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居民和相關部門要提前做好防風措施,確保安全。
此外,臺風帶來的惡劣天氣將對城市的正常運行產生一定影響。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可能受到沖擊,導致部分區域停電或停水。居民應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備足生活必需品。
臺風“康妮”的強度到底如何?
臺風“康妮”在生成后,經歷了快速的增強過程。從最初的熱帶風暴級別,逐步加強為臺風級別,并最終在10月30日加強為超強臺風級別。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康妮”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可達16-17級(52-58米/秒),這是一個極高的風力級別,顯示出其強大的破壞力。
從衛星云圖來看,“康妮”體型龐大,結構對稱,臺風眼清晰。其“肥碩”的核心云團以較快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顯示出其強大的動力。
盡管臺風在移動過程中會受到多種氣象因素的影響,但“康妮”的強度在短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這與其結構對稱、臺風眼清晰等結構特點密切相關。
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康妮”將于10月31日中午前后在臺灣島東部沿海登陸。登陸后,臺風將穿過臺灣島向閩浙沿海靠近,并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另外,受臺風“康妮”和冷空氣南下的雙重影響,在其靠近閩浙沿海區域時,將會形成疊加效應,從而引發更強烈的降雨和大風天氣。
秋臺風的強度為什么會這么強烈?
大家知道,臺風的形成和發展,需要足夠高的溫度和水汽條件,但是目前已經進入秋季,為什么海洋上還會生成和發展這么強烈的臺風呢?
臺風的形成和發展確實需要足夠高的溫度和水汽條件,這些條件通常在夏季的熱帶海洋上最為理想。然而,即使在秋冬季,海洋上仍然有可能生成和發展強烈的臺風,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從海水溫度條件看,一方面是滯后效應:夏季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海洋表面吸收了大量太陽輻射熱,使得海水溫度逐漸上升,并在秋季保持較高的水平。這種滯后于天文季節的海水溫度變化,使得秋季的海水溫度依然適合臺風的形成。
另一方面是海溫偏暖:秋季,太陽從北向南移動,南海海面溫度比夏天時候進一步升高,海洋表面積攢了更多熱量,海洋表層提供的能量也就更大。高海溫是孕育臺風的“優質溫床”,有利于臺風的生成、維持和發展。
從大氣條件看,進入秋季后,太陽輻射仍然比較強,大氣層結不穩定,有利于對流運動的發展。這種不穩定的層結結構使得空氣容易發生垂直運動,形成有利于臺風生成的低層環流。
同時,隨著熱帶擾動的發展,濕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逐漸冷卻,水汽凝結成云,釋放出潛熱,進一步加熱周圍空氣,形成所謂的“熱帶擾動”。當這些擾動受到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影響時,氣流發生偏轉,形成旋轉的氣旋性環流,逐漸加強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最終成為臺風。
從季風影響看,雖然秋季季風有所減弱,但其殘留的水汽和能量仍然對臺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季風帶來的水汽在熱帶洋面上空積聚,形成低層大氣中的濕熱空氣,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能量來源。
從其他因素看,一個是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對臺風的路徑和強度有重要影響。在秋季,副熱帶高壓逐漸減弱并東退南移,但其南側仍然活躍著臺風。
另一個是冷空氣結合:秋季,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起來,當臺風與冷空氣結合時,會激發出更強的降水,同時受影響區域的風力也會更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