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古生物學家給出了一個答案:先有蛋!
“7700萬年前,當海平面上升,一只小型肉食恐龍媽媽不得不丟下她尚未孵化的寶貝獨自逃命。7700萬年后,古生物學家在沙土成堆的巢穴里發現了尚存的五枚不完整的卵蛋,這個巢穴有半米寬,重達100斤,相當于一個人的重量。”
2008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卡爾加里大學古生物學者達拉-澤冷斯基稱,通過對77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后,答案浮出水面:恐龍首先建造了類似鳥窩的巢穴,產下了類似鳥蛋的蛋,然后恐龍再進化成鳥類(雞也屬于鳥類的一種),這很明確,蛋先于雞之前就存在了。而雞是由這些產下了類似雞蛋的肉食恐龍進化而成。
看看我們現在吃的煮雞蛋、炒雞蛋、雞蛋羹......還有那些炸雞翅、烤雞腿,原來我們一直都在吃恐龍的后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恐龍的后裔都這么好吃了,那遠古的生物是否一樣的好吃呢?anyway,這需要我們有一個強大的胃!
菊石(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古生物食堂》這本書選取了30種古生物中不同的可食部位,打造了37道美食。作者幻想早已滅絕的古生物如果仍然生存在現代,我們如何尋找它們,并根據食用部位的不同制作成現代的美味佳肴。
黃昏鳥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的鳥,也就是1.35億至0.65億年前,現已滅絕。它有一個光滑的、有羽毛覆蓋的身體,長長的腿和帶蹼的腳。生活在溫帶海洋中,繁殖時才上岸。黃昏鳥全長1.5米左右,雖然名字里帶個“鳥”字,但樣子卻一點兒也不像鳥,沒有翅膀,仔細看,它們的嘴里還有牙齒。
黃昏鳥是“不能飛的海鳥”,沒錯,和企鵝是一樣的,但它們可比在海邊生活的企鵝罕見多了。
黃昏鳥(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黃昏鳥最好吃的部位就是它的大腿肉和其產蛋期下的蛋,感覺和我們現在的吃法也差不多。任何一個相關美食視頻都能教會我們如何進行這類的烹飪,書里也進行了細節的描述,包你有手就會。重點在于,我們怎么捕到它。一年中捕獵黃昏鳥的機會就只有幾天 -- 就是為了產蛋黃昏鳥走上海岸的時候。但是,黃昏鳥產蛋的時期,以及接近海岸的條件,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正因如此,黃昏鳥才成為了珍貴食材。
但是!奇蝦、三葉蟲、菊石、溝麟魚、旋齒鯊等這類古生代普通的生物們,我們又該如何捕獵以及烹飪?全書包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一共30種大名鼎鼎的古生物們,以古生物現生近親物種的肉質與食材特性來做參考,在書中借“做美食”之名詳細介紹了古生物的體貌特征、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全心全意探究了知名古生物之味。
閱讀本書,你可以了解我們所在的這顆神奇星球上曾生活過的美妙生物,也可以按照食譜,稍稍替換食材,用現代生物還原出同樣的風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