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在群里發起了一個問題,說自己邁過35歲之后便陷入了焦慮,認為自己沒有在方方面面都更有優勢的年紀——比如25歲的時候,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現在回過頭,發現錯過的很難再要回來了。
當這樣的意難平演變成焦慮,她提問,差不多歲數的我們有何體悟?
這個問題憑空而來,令人一頭霧水。我說,你不妨具體一些。
她拿婚戀為例,認為25歲的女孩比35歲的女孩擁有更多優勢。
接著她指向了我,“難道你從來沒有擔心過,你的伴侶會被更年輕的女孩吸引?
我先是意外。
朋友一直是事業強人,對自己要求極高,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她擁有品位與自由,果敢與勇氣。不缺錢,更不缺男人。
但我又沒有那么意外。
我知道將世俗大道走通的人,內心不見得就沒有缺失的一角。
而且,這往往很常見。物質能短暫地填補內心,但源源不絕的物質,無法填補源源不絕匱乏的內心。
愛才能塑造世上最堅不可摧的心。
原來她被劈腿了。
前男友的劈腿對象,據她的描述,沒有太明顯“輸”她的地方,還比她年輕了整整十歲。我第一次見她整個人灰了一度。再往下說,她大概要開始理解渣男了。
我立即將她打住:
“喂,你也可以玩小他十歲的男人!”
其實我沒有開玩笑。我確實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任何一個時刻,我都可以重新開啟一段感情,一段旅程。不管是小我10歲的男友,還是全新領域的一盤生意。
我從小就有這種萬事萬物皆在我掌握之中的信念感,更何況33歲的我,經歷過幾次分手,經歷過創業退休,再經歷退休創業——我覺得人生的可能性永遠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一點。
但我的這位高智女友,是傳統的東亞小孩。她將一次偶然事件歸因為年齡,試圖扼殺掉自己的可能性,不得不說這很荒謬可笑(她本人自嘲),但在我們所處的大環境下,又似乎相當合理。
特殊的東亞時鐘下,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是我們從小接受的“守時”教育。“超時”的我們,拿什么拯救被時鐘綁架的一生?
憤憤不平的我,發了一條微博吐槽女生獨有的年齡焦慮,Winona在底下評論說:“讓25歲的女孩去面試個經理試試。”
我趁機把她抓了回來。
Hi,大家,好久不見!
話題來自于k的一條微博,她說有人告訴她,25歲的女孩比35歲的女孩方方面面都更有競爭力,我在下邊打趣道,讓她去面試個經理,25歲理都沒人理。
暫停寫作,專注職場的這三年,我見到了太多優秀的女性,而我也在這份向往中,即將來到屬于自己的30歲。
人在20多歲的時候,好像是最焦慮的,因為有太多未知。到了30左右的年紀,經過了歲月的沉淀,反而能心平氣和,去思考即將要走的路。
在20幾歲的時候,我度過了一段相當迷茫的時光:
擁有一份穩定但毫無挑戰的工作,每天在兩點一線的生活中重復。異鄉的工作,讓身邊的圈子只固定在同事,雖然有三五好友,但卻接觸不到任何有驚喜的生活。
看似是現世安穩,但時間卻仿佛靜止了,我看不到未來的多樣性。
當時在家人的催促下就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以結婚生子,讓這一潭死水不再平靜。
所以那時的我無比焦慮,非常渴望能進入婚姻,組建自己的家庭,并為此妥協了許多。
我談了一段戀愛,在準備結婚前,去見了對方的家長:
因為平時要上班,我的黃金周基本貢獻給了度假。當時男朋友的爸爸在飯桌上對我說:“以后的假期要提前規劃好,什么時候回自己爸媽家,什么時候回這里來,不要總是想著出去玩。”
我忍住情緒吃完飯,晚上回家,問他:“為什么你爸爸會管我,但不管你姐姐呢(他姐姐也和我一樣喜歡四處旅行)。我覺得他并不是真的不贊成出去旅游度假這件事。”
他說:“因為我姐姐已經嫁人了,會有對方的家長管他。”
于是我離開了他。
并在無數次回想起這件事時,無比認可自己當初的決定。原來和這個人結婚,只會“多一個家長管自己呀”。
在那之后,我好像突然看開了。結婚并不是終點,也不代表自己會擁有一個可以并肩作戰的伴侶。如果和這個人結婚只能帶來對生活的禁錮和阻礙,那我做這一切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東亞時鐘”深植在很多女孩心里,但去結婚,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我們的世界總是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二元因果論。比如“結婚了,才不至于孤獨老去”,比如“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可是我們沒有發現嗎?為了所謂的幸福,去勉強自己,去委屈求全,本身才會陷入一場極大的不幸福。
我并不打算從此放棄談戀愛,但我的自我存在更明確了,我不會再為了所謂的圓滿和成功放棄自己。
那一條在過去幾千年被人無數次走過的路,但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路,至少對我來說。
25歲之前,我一直希望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在30歲的時候才清楚,幸福的家庭,并不意味著幸福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越年輕就越有競爭力這件事,顯然不常在男性的世界里存在。
一個年長的男性,意味著更有經驗、更有地位、更有財富,即使是在關注外表的演藝界,40多歲的“影帝”也比比皆是。
而女性隨年齡增長的能力和閱歷,卻極易被困住。
當代女性總覺得年齡不是優勢,確實是我們的價值被低估了很久。
這些價值并不只是來自于職場,也來自于家庭、來自于方方面面。
比如全職媽媽,她所承擔的價值,其實是這個世界上任何職業人都無法代替的。
不會有任何一個育兒阿姨能對孩子提供與媽媽相同的愛,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保潔阿姨,能在家務、育兒、提供情緒價值方面游刃有余。
但在家庭中付出,即使再優秀,也難以被看見。缺少開放的競爭機制,“老板”永遠只有老公一個人。
這些能力,都是通過年齡和歲月去積累的。對于一個女孩來說,30歲的她處理家庭事務,一定會比20歲時更情緒穩定,因為熟練,也因為閱歷。
但這些價值,被長期以來忽視了。于是女性在過去的無數年里,最突出的便是生育價值,只有在這個怪圈里,20歲會比30歲,更有競爭力。
而受困于此,女性的生育價值被過度放大,適育年齡,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年齡。
生育價值,這個在母系社會原屬于我們的優勢條件,卻反過來桎梏我們,成為一種不可抗的劣勢。
很無奈的是,這樣不平等的男女地位已經存續了幾千年。我們再想改變,目前也只能承認,想扭轉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認知,需要斗爭,也需要時間。
前不久,我在所屬的部門被選為主管。一次業務對接會上,隔壁部門的男經理打趣問我叫什么名字,附帶說了一些諸如“就喜歡看20幾歲的小姑娘”這種冒犯的話。
隔天下午,有人問我要不要去這個男經理的部門,還開玩笑說去了可以當“頭部”。
我當時深感疑惑,便私底下找人打聽。原來這位隔壁部門的男經理,直接找了我直系領導的領導要調我過去,還好我直系領導堅持留我才作罷。
第一次,我為自己的年輕和資歷感到難過。我知道這樣不對,錯的不在我,在對方。
我的長相,屬于長得比較幼稚的類型,每次面對更年長更有社會地位的人時,都要反復強調自己已經入職多年,才能讓自己的話顯得更專業。
每到這個時候,我真的覺得30歲很棒,如果可以更老一點,那就更好了。
我忍不住希望自己再年長一點,再有力量一點。或者可以長到足夠在會議上直接否定他,或者長到足夠讓人惹不起。
這幾年,我見過太多比我年長的優秀女性。她們專業、冷靜、果敢。
在當代社會,男性永遠能更容易獲得成就和地位。
但正因如此,也有了個好處。取得相同地位的女性,永遠更聰明、更有能力。她們在面對逆境時,不輕易發泄情緒。在工作中更謹慎、更細心、也更專業。無形之中,這也成為一種固有印象:女性總是比男性更靠譜。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已經發現其中的秘密。如果我們隨著年齡增長,同步獲得了等價的能力甚至更高的能力,年齡無疑是我們的優勢。
但如果我們的能力止步不前,那所謂的優勢便永遠停留在了25歲。
因此,女性要做的是頑強地生長。
有留在牌桌上的意愿,才會生長出留在牌桌上的能力與可能。當然,我們也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和男性一樣的地位。但長此以往,我們也將得到更多。
不要仗還沒打就認輸。爭,才是這場競爭中唯一的破局之道。
今日作者
又貴又痛的熱瑪吉,為什么還要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