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于一九六零年五月第一次到中國訪問,也是專門為了結識中國領導人而來,蒙哥馬利一見到我國領導人就寒暄道:“三大戰役據說是你一手策劃的,這可是太厲害了!”我國領導人笑道:“我最得意的是四度赤水!”那么四渡赤水究竟有何意義?可以被授予這么高的評價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不了解長征的人一定會嗤之以鼻,三大戰役都是決定國家解放的關鍵戰役,可以說是舉世聞名,四渡赤水為什么這么重要,凌駕于三大戰役之上?這一仗的意義不在于殲滅了多少敵軍,而在于它的重要性,不但粉碎了蔣介石想要徹底殲滅紅軍的圖謀,而且保存了紅軍的戰斗力,為以后的主力轉移奠定了基礎,甚至西點軍校這個舉足輕重的學校,也把這一戰列入了教科書之中,便于學員們更好地學習和研究。
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四年,蔣介石先后五次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在頭四次圍剿戰役中,我軍均取得良好效果,擊潰了敵軍的圍剿。在這段時間里紅軍取得了許多勝利,擴大了革命根據地的面積,獲得了廣大民眾基礎。但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作出了“保存紅軍主力,從革命根據地撤離”的決定。
1934年十月紅軍中央系統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紅軍在長征前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特別是在沖破了湘江防線之后,紅軍的傷亡很大。不管我們如何進行戰略轉移,都逃不過敵人的包圍,如果我們繼續往湘西方向推進,很可能會全軍覆沒。一九三五年一月,傷亡慘重的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沖過烏江奪取貴州遵義。蔣介石聽聞后大吃一驚,當即命令他的直系軍隊及當地軍閥共150余個團,立即向遵義進發,決心把紅軍主力圍困在這里。
這時我軍在遵義召開了一次遵義會議,這次救國救民的大會用了三天時間,總結了以往反圍剿的經驗,從此戰斗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時我國領導人雖然恢復了對紅軍的領導,但是仍然遇到了許多困難,這時紅軍已經被蔣介石布下的重重包圍打到只剩下三萬余人,其中又有不少人在湘江之戰中負傷,因此這支殘缺不全的部隊要突破他們的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是對我國領導人的作戰指揮能力的最好的檢驗,我國領導人在權衡之后,決定舍棄遵義退到四川,只有與紅四方面軍匯合,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勝。而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很多,不但地方軍閥之間,甚至蔣介石的軍隊也有很深的內訌,為了保存力量,他們當然不會把紅軍趕盡殺絕,蔣介石雖然派出了數十萬的軍隊,試圖將中央紅軍團團圍住,但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在包圍圈還沒有完全合攏之前,找到包圍圈的弱點,然后突圍而出占據主動。至此,紅軍四渡赤水正式拉開了序幕。
1935年1月19日紅軍從遵義出發前往赤水和土城,一月二十四日紅軍發起了“土城”之戰,蔣介石一聲令下,國軍立即向土城方向進發,雙方軍隊以土城為中心,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斗。更糟的是,我們在敵人的戰俘數口中,得到了錯誤的信息,對敵人的數量和武器裝備都有錯誤的估計,這時我國領導人建議我們不要跟敵人硬碰硬,要主動撤退,等過了赤水再說。
這次的赤水之戰是敵人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蔣介石早已料到紅軍會過江,因此在赤水河以西布下了大量兵力,以逸待勞只等著敵人往槍口上撞,因此此時紅軍的形勢十分嚴峻,稍有不慎,就會落入對方的陷阱之中。土城之戰后我國領導人觀念發生了變化,我們拋棄了沉重的武器,輕裝上陣,更能充分利用我們的游擊戰優勢。紅軍于一月二十九日成功越過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藺、敘永地區進軍。
此次紅軍在赤水渡江勝利后,依然無法擺脫困境,川軍密切關注紅軍的動向,派遣10余個旅在紅軍可能通過的區域布防,并在長江兩側增設了許多隱蔽的碉堡,以加強軍事力量,使紅軍無法通過長江。我國領導人對蔣介石接下來的行動有了很深的認識,他把中央紅軍帶到了云南東北一個小城鎮扎西鎮。在大家休息的時候,召開了一次重大的會議,我國領導人在會上提出,我們的前進路線已經被擋住了,我們應當把計劃轉移到敵軍力量較弱的地區去。
現在敵軍在長江兩邊駐扎了大量兵力,等待我們自投羅網,前進必死無疑,倒不如掉頭返回黔北,再來一次二度赤水,對方絕對想不到我們會突然殺回來,無法判斷我們的行蹤,反倒有了脫身的可能。我國領導人的一番話,讓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有人說道:“土城一戰,我們好不容易逃出來了,怎么可能回頭?”我國領導人微微一笑,擺了擺手,“我們這么做,就是為了迷惑對手,讓對手措手不及,然后我們就可以占據主動,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我們要去哪里,他們也不知道從哪里調集兵力,到時候他們肯定會慌亂,我們就可以慢慢地磨掉他們的防備力量,沖破包圍!大家都聽懂了這樣的意思,叫道:“好一個二度赤水,一定能讓國民黨的反動派吃不了兜著走!”
紅軍休息了一夜,從扎西出發,向貴州疾馳,這段時間紅軍的行軍速度很快,而敵方軍隊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敵人還在扎西一帶消滅中央紅軍的時候,我們已經到了二郎灘,蔣介石和他的部下,對我們的進攻大吃一驚,他們說我們的動作很奇怪,我們的移動速度很快,而且還在不停地移動,根本看不出我們的意圖。紅軍過了赤水河,趁敵軍防守松懈,數日之間,便一舉攻克了黔北桐梓鎮的戰略要地,貴州的王家烈大為焦急,他派出了大量的兵力駐扎在婁山關,這里地勢陡峭,道路狹窄自古以來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
而那時紅軍兵力不足,又沒有足夠的兵力去攻打這里,若不能盡快攻下這道關口,蔣介石的增兵就會把他們團團圍住,那將是一場災難,而我們經過三天的努力終于在28號的時候,奪回了遵義。遵義戰役雖使敵人傷亡慘重,卻沒有動其筋骨,我軍在戰場上的不利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蔣介石為挽回顏面,又把軍隊調到遵義一帶,使紅軍四面受敵,情況十分嚴峻,本來是一場大勝,現在卻被敵人團團圍住,我們被敵人逼到了絕境。
蔣介石不相信國民黨軍隊和地方軍閥,所以他自己坐飛機去重慶,親自指揮戰斗,命令部隊采取碉堡戰術,企圖把紅軍逼入烏江以北的狹窄地區,我國領導人自然看穿了蔣介石的意圖。三月十日我國領導人在會上說:現在我們必須從遵義撤退,全軍三過赤水河,以游擊戰來消磨敵人的力量!
但這樣的提議卻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有些人認為越打越消耗我們的力量,我們就應該盡快離開,也有人認為我們應該去攻打其他地方,只有這樣可以扭轉戰局。可是我國領導人覺得,照這樣下去,縱然僥幸取勝,也難逃敵軍的包圍圈,吃不到一點好處,對于整個軍隊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不負責。我國領導人經歷了激烈的討論和游說,終于說服了其他成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六日,我們在茅臺鎮成功地第三次越過赤水到達川南,暫時脫離了敵人的包圍。
蔣介石原以為紅軍折騰的目的是要過長江,立即調集大量兵力,對紅軍進行圍剿,而紅軍主力部隊已經關掉了無線電,所有人都躲到了赤水河邊的一片林子里,然后又派出一支隊伍,把指揮部的無線電信號調到了古藺,蔣介石果然上當了,立即在古藺布下了埋伏,后面的援軍也正在趕往這里。
于是大量的敵軍進入了赤水河的邊境線,而我軍的主力則占據了上風,他們第四次越過赤水,向貴州進軍,此時蔣介石太過自信,我國領導人乘著敵人主力向古藺進軍的機會,輕而易舉地過了烏江接近貴陽。在前進的過程中,我們還讓士兵把“進攻貴陽,抓蔣介石”的標語,傳播得很廣。當時蔣介石駐扎在貴陽僅有兩個團,聽說紅軍正往貴陽進攻,嚇得魂不附體,當即命令第三縱隊的孫渡出兵貴陽,孫渡則率大軍長途跋涉400多里直逼貴陽,蔣介石大為感動,當眾稱贊他忠義。
但是紅軍并沒有想要生擒蔣介石,奪取貴陽,這樣的攻城戰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傷亡,這與我們提出的保留有生作戰力量、進行戰略轉移的目標相矛盾,我們的意圖僅僅是要把孫渡從云南調走,好讓紅軍進入云南。四月十八日中央紅軍渡北盤江,數日后直抵云南路上一帆風順,云南的防御部隊早已十分薄弱,無力與中央紅軍抗衡,當紅軍快要抵達昆明時,便打出了“進攻昆明活捉龍云”的橫幅,把滇系軍閥們嚇了一跳,紛紛調兵遣將救駕,但紅軍卻借著這個機會,從金沙江上沖了過去。
紅軍主力四渡赤水時九師在烏江一帶為我們提供了掩護,在這段時間里,紅9師先后殲滅了敵人5個團總計2000人,五月六日在云南省洪門渡等渡口,我軍成功地渡過了金沙江,同紅軍主力會合。蔣介石得知自己上當,既憤怒又佩服,四渡赤水雖然不能說有多大的功勞,但確實是神來之筆,它的戰略意義很大,首先我們完全打垮了敵人在川黔滇包圍中央紅軍的妄想;其次這對我國領導人重新建立領導地位,并取得指揮權具有重要的意義。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