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濤字迦,號源石,本海居士
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
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畫家
青原行思禪院藝術顧問
楊岐禪宗文化書畫院院長
師承于國畫大家盧禹舜先生、楊彥先生、書法大家張錫良先生、皈依妙湛大和尚。
多年在北京、上海、杭州、湖南、廈門、江西進行書畫教學與禪宗藝術探索,主要從事:佛象系列、意識流油畫系列、佛手詮釋系列、抽象水墨系列、名山勝景潑彩山水作品等藝術創作。喜游名山大川,靜聽天籟之音。平時淡泊名利。以書畫結緣,緣中法圓。在北京、上海、廈門、廣州、江西、武漢等地成功舉多次個展和聯展,同時藝術作品多次參加北京、上海、廣州、佛山等地藝術博覽會。藝術作品被專業機構及個人收藏。
ART
解構潑墨藝術的起源與演變
文|墨濤
《云游四方》52x78cm 金卡 2019年
引言
潑彩藝術,作為中國現代藝術中一種別具一格的流派,憑借其獨特的創作技法與鮮明的視覺沖擊力,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普遍矚目。本文旨在深究潑彩藝術的起源、技藝、發展脈絡以及其對當代藝術景觀的廣泛影響,以揭示其深厚的美學價值與在藝術歷史中的顯著地位。
《圣境》16.5x14.5cm 金卡 2019年
潑彩藝術特指藝術家通過大膽地潑灑或噴灑顏料的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方法摒棄了傳統繪畫對細節的嚴 格控制,強調情感的直接表達和色彩的自由運用。其特點在于突破了傳統水墨畫的技法限制,引入了更多的偶 然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無可復制的獨特性。
《翠微廬山》78x52cm 金卡 2020年
研究潑彩藝術的意義不僅在于認識其作為藝術創作手段的獨特性,更在于理解它如何反映和影響了現代 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變遷。此外,潑彩藝術的全球傳播也促使東西方藝術形式的交流與融合,加深了我們對于全球現代藝術動態的理解。
《泰山煙云》68x45cm 銀卡 2021年
研究方法與目標
本文將采用歷史分析法進行研究。通過文獻回顧和藝術史料的整理,追溯潑彩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通過視覺分析和美學評價,明確潑彩藝術的定義及其技法特點,探討其藝術表現和美學特征;分析潑彩藝術對 當代藝術場景的影響和價值。
《奇峰昇妙意》39x109cm 銀卡 2022年
潑彩藝術的起源
在畫史研究中,中國山水畫之流派宗多,其對潑墨、潑彩之探索,亦源遠流長。潑墨與潑彩技法的探索 歷史尤為悠久。唐王維對墨色變化推崇,王洽潑墨瀟灑自如早在北宋時,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中已有記 載,其中提到張將軍(張圖)擅長潑墨山水,其畫風豪放不羈,動勢猶如草書,其作品之精彩,可于洛陽廣愛 寺壁畫殘跡中窺見。北宋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父子,開創了“米氏云山”,以率意點墨,標志著潑墨山水早期風 格的形成。至南宋時期,水墨畫家如馬遠、夏圭以水墨暈染技法見稱,而梁楷則以大寫意潑墨法繪畫。明清之 際,潑墨風格在花鳥畫中更是盛行,陳淳、石濤、徐渭、朱耷等大家進一步推動了花鳥畫中潑墨技藝的發展。
《云溪訪友圖》48x27cm 宣卡 2021年
潑墨與潑彩畫法,其本質在于熟練運用水與墨、色交融呈現奇幻意境,非淺絳彩墨重彩之類與之比美, 更難以展現其“潑”之韻。昔日畫界,水墨淺絳作畫習以為常,然而張庚針對此俗見斥之。彼時,因王時敏、 王鑒及王原祁之推重,元代畫家黃公望之枯筆技法被奉為神圣。觀當時畫壇之風氣,張庚認為濕筆作畫多勞少 獲。然而,潑墨、潑彩畫法之核心即潑墨潑彩與用筆入畫,譬如現代潑彩山水畫家張大千,其早年隨曾熙、李 瑞清學藝,即從濕筆技法著手。如此考察,可見潑墨潑彩在中國繪畫史上由來已久,其變革與發展,均蘊藏深 厚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云涌武功》50x50cm 2018年
歷來,多數中國藝術家致力于探求水墨之美,水墨畫尤其重視墨色與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 藝術語言,這種表達方式強調的是畫筆與墨跡的自然流動,依靠水墨的擴散和滲透產生意象與氛圍。故中國古 畫壇鮮見以潑彩法完成之山水畫作,花鳥畫領域亦少見潑彩之作,此情形雖因多種因素,亦令人惋惜。至清末 年間,任伯年、吳昌碩等人在花鳥畫領域創新獨行,為畫壇帶來新氣象。盡管如此,當時許多山水畫家在大膽 運用色彩上仍持審慎態度,未能完全釋放其畫中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煙云供養》52x78cm 銀卡 2019年
在二十世紀中葉,潑彩山水畫在眾多藝術潮流的熏陶下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尤其是張大千等藝術家,在此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張大千晚年致力于潑彩山水畫的探索,創造了獨特的畫風,極大地推進了現代中 國畫的進程。盡管可借鑒的前輩經驗寥寥,張大千憑借其非凡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經驗,仍舊創作出許多 開拓性的作品,至今難有匹敵者。
《清逸煙濤圖》77.5x108cm 宣卡 2023年
全球藝術景觀的演變與文化的互鑒,推動了潑彩藝術的興盛。在此期間,世界歷經數次深刻的社會政治 動蕩,包括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帶來的緊張局勢。這些重大事件不單改變了全球的政治版圖,亦深刻塑造了藝 術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觀念。面對時代的風云變幻,藝術家們紛紛探索新的藝術手法,以表達他們對復雜時局的 沉思與回應。
《奇峰妙境圖》108x77.5cm 宣卡 2022年
此外,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藝術家逐漸向東方藝術汲取靈感,特別是在追求自由表達和抽 象形式方面。這種跨文化的藝術實驗,為潑彩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饒的養分。
《奇峰勝逸圖》108x77.5cm 宣卡 2023年
繼張大千之后,劉海粟的潑彩山水尤為人稱道。他的作品在色彩運用上自由奔放,大膽潑灑,以其率性 的豪情彰顯了畫家的獨特個性。劉海粟是現代中國畫壇上的一個獨特存在,他早年不僅積極參與美術教育的推 廣,還深入研習中西方繪畫藝術和書法。晚年他通過改革傳統繪畫技法,創作了眾多具有寫意風格的潑彩山水 畫。在這些作品中,他以潑墨和積墨為基礎,再通過色彩的疊加潑寫,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清風煙云》68x45cm 金泊卡 2024年
張大千與劉海粟,作為我國潑彩山水畫壇上的兩位巨匠,雖同受張僧縣“沒骨青綠法”的影響,卻各顯神通, 藝術路徑迥異。張大千醉心于多樣的技巧與圖式,其作品常以仿古之姿,令人目迷五色;劉海粟則深挖古法之 精髓,力求筆墨色彩均蘊含個性化的表現力。
《絢麗妙境》50x50cm 金卡 2023年
在潑彩技法上,兩位藝術家的差異同樣顯著。張大千善用潑墨與潑色相結合的方法,先鋪設抽象肌理, 再依據色墨變化巧妙調整,從而營造出充滿東方意境的視覺效果;以無象而化之幻化大千世界,而劉海粟則傾 向于先用墨線勾勒,后潑色,其潑彩覆蓋于厚重的墨跡之上,雖渾厚但難以達到色墨交融的細膩效果,以具象 而潑染出主體氣氛。張大千之潑彩,多在熟絹熟紙上進行,巧借工筆畫中的撞水撞色技法,進行藝術夸張;劉 海粟則偏好在生紙上作畫,其技巧上的挑戰亦因紙質與墨色的獨特反應而更為復雜。
《無上清涼》178x98cm 宣卡 2019年
從整體的藝術風格來看,張大千的畫作流暢而優雅,展現出他對傳統山水圖式的深刻理解;劉海粟的畫 風則更為剛猛而自由,常帶有粗獷的油畫筆觸,顯示出其獨到的藝術追求。
作品賞析
《溪水秀可清》68x45cm 金卡 20239年
《神山圣水》68x45cm 金卡 2023年
《南岳圣境》68x45cm 金卡 2023年
《妙逸境界》45x38cm 金卡 201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