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等主辦的2024在蓉港澳臺僑大學生城市互動體驗營活動,于11月2日在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舉辦,近百名在蓉港澳臺僑大學生在博覽園欣賞世界各地的園藝精華,感受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成果與活力。
參與此次活動的大學生,來自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大學七所位于成都的高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首次來到這里,并親眼目睹這場園藝盛宴。全球園藝文化的多樣與創新,中國各地園林藝術的精巧布局與文化底蘊,讓這些年輕人流連忘返。
感受園藝魅力
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曾是成都世園會的主會場。過去半年多的時間里,這場“美美與共”的世界園藝界盛會為觀眾呈現了世界各地、各具風格的園林設計。成都世園會閉幕后,這些園林設計被保留了下來,供游客繼續參觀。
從含蓄典雅、深邃幽遠的中式庭院,到景觀如畫、浪漫隨性的西式園林,在蓉港澳臺僑大學生徜徉其間,仿佛走進了微縮的中外風情畫卷。“植物是大自然的饋贈,而園藝是一種文化符號。在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園藝審美彼此碰撞交流、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西南財經大學大二學生、來自臺灣的吳婷萱說。
中式園林藝術給大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目光很容易聚焦于標志性建筑——錦云樓。錦云樓復刻了隋唐時期的建筑風貌,錦云樓其設計靈感源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歌《登錦城散花樓》——“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大學生們登上錦云樓,俯瞰博覽園全景,感受著李白當年登高望遠的心情。
在成都園,大學生們行走在蜿蜒迂回在小徑之上,被成都園林“文秀清幽”風格所吸引。在天府人居館,大學生們看到了園藝設計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紅環與綠環交織出穿越荷塘的長廊,供人們喝茶、觀荷、賞月,親近自然,玻璃外墻使室內與室外景觀融為一體,本土植物的使用還原了老成都人的記憶。
西南財經大學大一學生鄧慧盈在園林藝術中,看到成都的人文氣息,和成都人對生活的熱愛。鄧慧盈來自澳門,初到成都的她有時會思念家鄉澳門,“但成都的生活也很好,這里的人包容、松弛。”鄧慧盈說,學習之余,她去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春熙路、東郊記憶等特色景區,逐漸感受到成都這座公園城市的美好人居。
搭建交融之橋
為港澳臺僑新生代搭建交融之橋,是此次活動的目的之一。為此,此次活動專門設置了互動游戲環節,幫助大學生們迅速“破冰”,拉近距離。當天,大學生們人手一本打卡手冊,根據提示前往相應的“關卡”,完成闖關互動后獲得一枚通關蓋章。這些游戲創意十足,例如要求大學生們用巨型筷子把植物玩偶夾入指定區域,控制小球通過景觀迷宮,用四川話挑戰園藝知識。活動還為最快集齊所有蓋章的大學生贈送了精美的世園會文創獎品。
同時,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也增進了在蓉港澳臺僑大學生對成都的了解,尤其是看到了成都打造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
在蓉港澳臺僑大學生們對成都打造公園城市并不陌生。“我們學校里有小樹林,學校周邊有很多公園綠地,經常看到有人在那里露營。”吳婷萱說,“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也為人們走出家門休閑娛樂提供了更多選擇。”在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吳婷萱增加了對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認識:“博覽園有很多與園藝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案例,比如用園藝手段改善城市氣候,提高生態環保水平,這些為成都打造公園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南交通大學學生陳芷嫣來自中國香港,參觀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之前,她與同學一同前往成都青龍湖濕地公園。陳芷嫣發現,公園里有許多老人、孩子徜徉其間,自得其樂,“在這片濕地,我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面,也看到了成都人熱愛生活的一面。”她說,“成都是一座自然生態與人文氣息交織的城市,未來我也許會在成都找一份工作,融入這里的生活。”
成都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通過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園藝藝術韻味,幫助港澳臺僑新生代厚植文化根基,促進其對成都城市風貌的深刻認知,并且充分發揮政協紐帶作用,構筑港澳臺僑新生代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之橋,助力其把握時代機遇,共謀未來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