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島,浙江省海域面積最大、陸域面積最小的縣,下轄8000多平方公里,散落著404個大小島嶼,沈松華是其中一座只有5.12平方公里小島上唯一的鄉村公益電影放映員。
這座形似一條盤海黃龍而得名的黃龍島,從大陸抵達要換乘兩次客輪,海程兩個多小時。
島上沒有出租車和網約車,唯一的公交車一個多小時發一班,點不到外賣和奶茶,也沒有“續命”的便利店和咖啡館,KTV、電影院這類娛樂設施更談不上。
土生土長的55歲島民沈松華調侃說,“島上風多、雨多、石頭多,人少、車少、娛樂少。”
過去18年,他在這座島上放映的近700場露天電影,一度成為島民們捕魚勞作后的唯一娛樂方式,是過節一樣“天大的事”。
但這其中不包含島上的視障者。在這個不到3000人口的小島上有七八位視障者,沈松華一直記得,他們當中沒人來看過他放映的電影。
如果說電影曾是海島唯一的娛樂方式,那么長期被黑暗困擾的這些人,連這項“娛樂”也喪失了。這一直是沈松華內心深處的遺憾。
慶幸的是,不久前這個“遺憾”也在他退休前被彌補了。在公益力量的幫助下,他把無障礙電影帶上島,在這個遺世而獨立的地方,成為掀起“無障礙電影風暴”的全島第一人。
以下是關于他的真實故事:
文 | 段然
編輯 | 蔡玉
“無障礙電影?沒聽說過。”10月26日這天,當沈松華走街串巷邀請島民去看一場無障礙電影的時候,有些島民擺擺手,用當地話回絕他。
這不稀奇,一個多月前沈松華也不知道什么是無障礙電影。
“我記得第一次體驗的時候,戴上眼罩,眼前一片漆黑,有個聲音像講故事一樣跟我說話。”
他在優酷無障礙劇場聽到字正腔圓的聲音解說道——“這時部落首領右手舉起槍指著他的額頭,威脅他屈服,場面十分危急……”這是《萬里歸途》中的一幕,沈松華放過這部電影,他感嘆了一句“講得跟畫面很像。”
經過幾次與優酷團隊的溝通后,他終于理解無障礙電影是把“看”變成“聽”,通過在臺詞和聲效間隙增加旁白解說的方式,輔助視障者理解劇情。
他隱約覺得這次或許真的能讓島上的視障者“看”上電影了。
圖 | 黃龍島公益電影放映員沈松華戴上眼罩,體驗無障礙電影
10月26日,當黃龍島的禮堂開始放映無障礙版的新熱喜劇《抓娃娃》時,果真,一切與沈松華預料的一樣。
觀眾第一次哄堂大笑是演員賈冰坐碎了一張紅色板凳,來自杭州人民廣播電臺FM89杭州之聲的主播、資深無障礙電影講述人雷鳴現場大聲解說了一句:“一臉嚴肅的賈總還沒說完話,突然,他把板凳坐碎了!撲通一聲摔在地上。”
隨著凳子碎裂的音效響起,這一摔“聽”上去很逼真,在現場觀影的視障者婁阿伯和葉師傅都被逗笑了。
那時沈松華站在放映室里,密切監控播放畫面,但他還是捕捉到這一幕。他看到婁阿伯不像其他人一樣面向大屏幕,而是低著頭、把身體轉向解說員,專注地側耳傾聽。在他身旁的葉師傅微閉雙眼,眼球不停滾動,努力在聲音里還原電影畫面。
沈松華想,雖然把無障礙電影帶上島最初讓村民費解,但這一刻,都值得了。
圖 | 沈松華在電影放映室里監控播放畫面
圖 | 講述人雷鳴在黃龍島無障礙電影播放現場與觀眾互動
算起來,77歲的婁阿伯是沈松華的長輩,兩家是世交,提起阿伯,沈松華說他一直記得失明之前阿伯最喜歡看電影,那已經是20幾年前的事了。
上世紀的黃龍島幾乎家家以捕魚為生,婁阿伯的青春一半在漁船上一半在碼頭。一個月掙40塊工資的年代,只要放電影,阿伯必定花兩三塊買張電影票去看一場,沈松華記得“阿伯不挑,什么電影都看,他就是喜歡看電影的感覺。”
后來,長期勞作、日曬和海水侵蝕,引發了青光眼,這個過程猶如墨汁一滴滴點進清水,氤氳四散,直到遮蔽最后一絲光亮。阿伯在黑暗里跟命運斗爭了幾年才走出來,逐漸適應了失明后的生活。
現在他每天早上8點多會兩手各執一根竹竿開路,獨自摸著石頭墻壁、繩索緩慢走下院外的26級臺階,再數著30步路,剛好走到村中心的籃球場,他每天要坐在這兒吹吹海風,和鄰居們閑聊幾句,晚上睡前再聽聽廣播里的新聞。這就是他全部的娛樂活動。
沈松華時常在阿伯歇腳的籃球場放映電影,他請阿伯去看,但總是被拒絕,“阿伯失明之后很抵觸電影。”
圖 | 沈松華陪伴婁阿伯一起去無障礙電影放映現場
與婁阿伯情況不同的是,55歲的葉師傅是先天性眼疾,幸運的是他可以在天光好的時候看清物體輪廓,白天能獨自出門、做些簡單勞作,但天一黑就寸步難行。電影放映通常在日落后,所以眼疾嚴重之后,他也有20幾年沒看過電影了。
提起電影,葉師傅說,“以前跟朋友一起去看,我看不清,他們就給我一句一句講,后來大家工作了,都忙,沒人陪我去,就沒看過,慢慢的也習慣了。”
像慢慢習慣了眼疾一樣,他說“習慣”幾乎是島上視障者們避無可避的“宿命”。
而這一次無障礙電影上島打破了這種“習慣”。沈松華想,如果他播放的鄉村公益電影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這其中應該包含這些視障者,某種意義上講,讓視障者“看”上電影,也是他的一份責任。
10月26日這天的無障礙電影放映令沈松華十分意外,他沒想到不僅殘障人士,村里的阿姨大伯也提早等在現場,參與度遠超半個月前的普通放映場。
巧的是,那幾天受臺風影響,黃龍島上風雨不間斷地日夜肆虐,原本是最不適合放映電影的天氣,沈松華與聯合主辦此次無障礙觀影活動的優酷團隊反復調整方案規避天氣影響,沒想到,當天卻迎來意料之外的熱度。
上午九點,講述人雷鳴受臺風所困,延誤了登島時間,阿姨大伯們就拉著家常坐在現場耐心地等。
恍惚間,沈松華覺得自己回到了十幾年前剛做電影放映員的那段日子,在他的講述里,那時的電影在這座島上真正有了“夢”的具象體現。
圖 | 每次放映電影前,沈松華要搭乘客輪從主島搬運放映設備去黃龍島
上個世紀,在黃龍島放一場電影要大費周章。放映員要先從嵊泗主島把放映設備和電影膠片坐船帶上黃龍島,下了船,再用竹子做的扁擔兩個人挑著設備,一副擔子一百多斤,挑著走一個小時的山路,翻過海拔兩百多米的山頭,越過臺階無數,才能抵達島內腹地的村子。
這樣的放映往往要在島上巡回四個村,每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因為那時的電影幾乎是小島與外界的唯一聯系。
年少的沈松華就在那時海潮一樣的觀影人群里,在光影交錯中仰慕地看著這些帶來外面世界的人,他認定了電影放映員這份偉大而光榮的工作。
圖 | 臺風影響下的黃龍島南港村海灣
后來島上修了隧道、公路,電影放映員再不用挑著沉重的擔子翻山越嶺了,沈松華也如愿當上了放映員,但小島的交通便利了,生活卻慢慢“變味”了。
這幾年智能手機帶來了短視頻,年輕人寧愿在家刷手機,也不再守著舊習去看電影。
半個月前的一場電影放映,島上大霧彌漫,只來了零星幾位老人,沈松華說老人們大多眼花、聽力差,既看不清字幕,也聽不清對話,常常一邊看一邊拉家常,只為湊個熱鬧。
有時看到一半下大雨,人都走光了,他獨自冒著雨把放映設備轉移到附近的公交站里,投影到對面的堤壩上,一個人在雨里堅持把電影放完。他有時會問自己,為什么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是放映無障礙電影這天,當講述人雷鳴拿起話筒,一邊向村民講述電影畫面,一邊笑著與大家眼神交流時,現場的老人們專注地聽著、看著,沉浸在喜劇包袱里,發出一陣陣笑聲。
圖 | 黃龍島村民們正在觀看無障礙電影
他突然理解了,隨著年輕人紛紛離開小島,留下的老人們與電影的字幕、臺詞之間形成一層理解屏障。
沈松華想起在此次放映活動前,他曾與講述人雷鳴共同探討如何引入地方方言來講述無障礙電影。
他想,如果有無障礙電影這樣的旁白解讀,再加上方言的加持,視障者能聽著熟悉的鄉音去還原畫面,老年觀眾也能離影片更“近”一些。
在這種生動、洪亮、接地氣的氛圍里,他們也能像年輕人一樣沉浸其中,真正去享受看電影的樂趣。
提起此次在惡劣天氣下堅持把無障礙電影帶到黃龍島,聯合主辦方之一、阿里文娛公益負責人陳艷玲說,“我們這次上島周折了好幾天,遭遇臺風、停航、暈船種種突發狀況,但這更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我們來這個地方不容易,島民們出去也難,這才是最需要無障礙電影的地方。”
圖 | 阿里文娛公益負責人陳艷玲與講述人雷鳴共同為沈松華介紹無障礙電影線上劇場
在她看來,近幾年無障礙電影在一二線城市的放映很多,資源也越來越豐富,但繼續留在城市里做線下無障礙觀影只是錦上添花,反觀黃龍島這樣遠離內陸的海島,給這里的殘障人士和高齡老人送去無障礙電影才是雪中送炭。
“我們一直在倡導公平的文化環境,希望讓偏遠地區的殘障人士、高齡老人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樣同步享受同等、優質的電影文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阿里巴巴公益與阿里文娛公益一起,依托分布全國重點幫扶縣區的阿里巴巴鄉村特派員機制,共同發起“微光入夢——優酷無障礙劇場鄉村公益行”活動,在全國十余個省份的縣域鄉村放映百場以上無障礙電影。不但將《抓娃娃》這樣的新熱片源送去偏遠地區,也在線上劇場力爭無障礙“同步”。
阿里文娛公益負責人陳艷玲說,“我們目前克服了無障礙電影放映版權的難題,也通過在籌備過程中前置無障礙版本的制作,解決了無障礙版和正常版本同一時間‘上線’的難題。”
圖 | 優酷無障礙劇場鄉村公益行來到嵊泗縣黃龍島
此次與黃龍島鄉村公益電影放映員沈松華的合作,不僅讓無障礙電影首次登陸小島,也讓他們看到海島人民對無障礙電影的熱情和需求。
“我們很清楚,一次、兩次的放映活動很弱小,只是一束微光,但是微光再弱,也有照亮黑暗的可能。”他們相信,總有一些力量在默默生長,渺小卻堅韌不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