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一直以來都像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神秘明珠,吸引著眾多科學家的目光,不斷地去探索它所隱藏的奧秘。
土衛六雖然在身份上只是一顆衛星,但是它卻展現出了許多與地球極為相似的特征,這使得它在太陽系眾多天體中顯得格外獨特。我們都知道,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其擁有的大氣層以及豐富的液態水資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土衛六呢,它竟然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同時具備大氣層以及液態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星球。不過,這里的情況又和地球有著很大的不同。由于土衛六距離太陽非常遙遠,它所處的環境溫度極其寒冷,所以在它上面的那些液態物質并非是像地球上以水為主的形態,而是由甲烷和乙烷等碳氫化合物所構成的。盡管如此,它的地表冰層卻實實在在是由水組成的,這一點又和地球有了一絲奇妙的聯系。
科學家們對于土衛六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最近又有了一項重大的發現。他們通過一系列細致且嚴謹的研究后發現,土衛六很可能擁有一層厚度達到 6 英里的甲烷冰外殼。這一發現無疑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土衛六的內部結構和環境狀況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這層甲烷冰外殼的存在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地理特征,從生命探尋的角度來看,它或許扮演著一個極為關鍵的角色。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土衛六那厚厚的冰質外殼之下,存在著一片神秘的次表層海洋。如果這片海洋中真的存在著生命,那么這些生命所產生的各種跡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標志物,要想被我們在遙遠的地球上或者通過未來的探測任務所發現,就需要有一個能夠將它們從海洋深處傳輸到表面的途徑。而這層甲烷冰外殼就有可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為它的內部存在著甲烷氣體,這些氣體能夠使下方的冰質外殼變暖,在這種溫暖的作用下,一些分子就能夠借助這股 “力量” 上升到土衛六的表面,而其中的一些分子很有可能就是預示著生命存在的關鍵信號。
我們都知道,土衛六的大氣層中甲烷的含量特別豐富,而現在看來,這層甲烷冰外殼內部的甲烷氣體活動很有可能就是導致其大氣層富含甲烷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甲烷氣體在冰殼內部發生各種物理和化學變化時,有可能就會有一部分甲烷分子逐漸逸出到大氣層中,從而使得大氣層中的甲烷含量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這種富含甲烷的大氣層狀況。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土衛六的這層甲烷冰外殼以及它與其他方面的關系,科學家們把目光聚焦到了土衛六表面的那些淺撞擊坑上。在對土衛六進行觀測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這顆土星衛星的表面僅僅只觀測到了 90 個撞擊坑。要知道,按照我們對其他衛星的了解,在類似的情況下,應該會出現數量更多的撞擊坑才對。而且,這些已經觀測到的撞擊坑還有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地方,那就是它們的實際深度要比我們根據以往經驗所預計的深度淺很多,它們本應該比現在的實際深度深數百英尺才符合常理。
于是,科學家們采用了一種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 —— 計算機建模。他們通過建立精確的計算機模型,來模擬在小行星撞擊之后,如果土星這顆最大衛星的冰質外殼覆蓋著一層甲烷水合物隔熱層,那么它的表面會發生怎樣的松弛和反彈情況。
這里所說的甲烷水合物,又被稱為 “甲烷冰”,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固態化合物。在這種化合物中,大量的甲烷氣體被緊緊地困在了水的晶體結構之內,從而形成了一種看起來和普通冰非常相似的固體。通過這種計算機建模的方式,科學家們就能夠對土衛六在遭受撞擊后的表面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科學家們在進行這項研究的時候,還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對比參照對象,那就是木星的一顆與土衛六類似的冰質衛星 —— 木衛三。他們考慮了木衛三上尺寸相似的撞擊坑的情況,然后將其與土衛六上的撞擊坑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樣的對比,科學家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出土衛六上撞擊坑可能的深度情況。
經過一系列的模擬和對比分析之后,科學家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他們發現,通過這種建模方法,能夠將甲烷水合物外殼的厚度限定在 5 至 10 千米這個范圍內。因為當他們使用這個厚度范圍進行模擬的時候,所得到的撞擊坑深度與他們在土衛六上實際觀測到的撞擊坑深度最為匹配。這一發現不僅讓我們對土衛六的甲烷冰外殼厚度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同時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這層外殼對土衛六的影響。
這層甲烷水合物外殼的存在使得土衛六的內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就像是一個溫暖的 “保護罩”,讓土衛六的內部變得溫暖起來。當它使土衛六內部變暖的同時,還導致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土衛六的地形發生了出人意料的快速松弛。這種地形的松弛情況和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快速移動的溫暖冰川變淺的速度非常接近。這種現象的出現,進一步說明了這層甲烷水合物外殼對土衛六內部結構和地形的重要影響。
這層甲烷冰外殼的厚度對于我們理解土衛六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它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解釋為什么土衛六的大氣層中這種碳氫化合物特別豐富,而且還能夠讓科學家們更好地去理解土衛六的碳循環、以液態甲烷為基礎的 “水文循環” 以及這顆土星衛星不斷變化的氣候狀況。
土衛六就像是一個天然的實驗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研究溫室氣體甲烷是如何在大氣層中變暖并循環的。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也存在著甲烷水合物,它們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帶以及北極海床之下。而目前,這些地球上的甲烷水合物正處于不穩定狀態,它們正在不斷地釋放甲烷。所以,通過對土衛六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能夠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地球上正在發生的這些相關過程提供重要的見解。
從土衛六的地形來看,這層甲烷水合物外殼的厚度意味著這顆土星衛星的內部很可能是溫暖且有彈性的,而不像曾經認為的那樣寒冷且僵硬。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比普通的水冰更堅固且隔熱性更強。當一層水合物外殼包裹著土衛六的內部時,它能夠使土衛六的內部隔熱,讓水冰外殼變得非常溫暖且具有延展性,這也就意味著土衛六的冰外殼正在或曾經在緩慢對流。
而這種對流的存在對于探尋生命跡象來說又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這種對流有可能會將那些預示著生命存在的生物標志物從土衛六的次表層海洋中抬升起來,并將它們帶到其外層冰殼,只待被發現。
這項研究對于未來對土衛六的探測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于打算利用即將發射的 “蜻蜓” 號航天器對土衛六進行探測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們來說,更是如此。“蜻蜓” 號航天器計劃于 2028 年發射,并有望在 2034 年抵達土星系統,對土衛六的冰質表面進行近距離觀測。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于 9 月 30 日發表在《行星科學雜志》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