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沈撫示范區、沈陽工學院、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聯合舉辦的“新時代 新視野 新愿景”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國際研討會在沈陽工學院召開。來自中、俄兩國的34所高校校長及智能制造行業頭部企業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碰撞思想、凝聚智慧,共謀高等教育科研領域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模式。
研討會上,雷啟立以《AI賦能科研范式變革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題作報告。李康舉以《深化校企融合、加強國際合作“專業+語言”教育改革探索——以沈陽工學院為例》為題,分享了學校積極推進“專業+語言”教育教學改革,與企業共同開設“一帶一路”訂單班,精準培養行業緊缺的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為“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開展服務與技術支持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馬爾芬·尤里·謝爾蓋耶維奇作題為《新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實施方法》的報告。蔣榮良作題為《智能制造工程實踐中心建設探索與實踐》的報告。東北聯邦大學校長尼古拉耶夫·阿納托利·尼古拉耶維奇作題為《國際化的中國載體:東北聯邦大學與中國伙伴大學聯合教育項目實施的經驗》。孫玉華作題為《工科+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探索》的報告。
研討會還設立了兩個分論壇。專家學者們圍繞“中國和俄羅斯高校間聯合教育項目的實施”與“中國和俄羅斯高校互動的最佳實踐:科學、教育、工業”議題,就中俄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科研合作、“專業+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數智化賦能高等教育等內容展開深度探討和交流。
馬爾芬·尤里·謝爾蓋耶維奇說,此次研討會上俄中高校以及行業企業的專家學者深入討論了俄中大學實施聯合教育計劃的熱點問題,并分享了俄中大學在科學、教育和工業合作領域互動的最佳實踐,必將推動俄中高等教育合作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作為示范區域內的高等教育重要力量,近年來沈陽工學院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堅持高水平“請進來”、高質量“走出去”,先后建立普希金學院等多個合作平臺,簽約高校已達15所,致力于產教深度融合,依托華中數控、華為、羅克韋爾等頭部企業,在培養“俄語+專業”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沈工之路”。沈撫工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研討會匯聚了中俄高等教育領域的智慧與力量,為雙方高校搭建了一個高端、開放、務實的交流平臺,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持續深化教育合作,共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國際高等教育合作的新生態、新業態、新形態,努力將學科、人才、科技優勢轉化為助力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