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綜藝多年,我看過許多人一夜成名,走入名利場,成為人生贏家。
但飛行嘉賓一戰封神的,只有張泉靈。
為何只有封神?
兩個原因:
1,直擊命門的犀利。
2,心懷悲憫的良知。
2
在節目中,她的閃光點太多,幾乎貫穿始終。
我單拎幾個點來說說。
首先,多年的記者生涯,鍛煉出一雙如炬慧眼。
她一眼發現3個家庭中,背著大包負重前行的,都是女性。
這意味著什么?
表面看是一個小場景,實際上直指家庭分工,和角色定位。
她對3組異化的夫妻關系以形象比喻。
李行亮麥琳,像媽媽和兒子。
留幾手和葛夕,像學員與教練。
女方都是付出者的角色。
有敏銳的、細致的觀察,自然有獨到的、深刻的認知。
于是,當她開口提問,問題如刀。
一刀下去,正中病灶。
她用三個問題,直切楊子黃圣依最核心的問題:黃圣依在財產上被架空。
“你有個人資產嗎?”
“你搞不搞得清楚,個人財產是什么意思?”
“你是掙錢的人,你知道你的錢在哪兒嗎?”
在這幾個問題下,兩人陣腳大亂。
黃圣依擔憂。
楊子恐慌。
經濟賬算不明白,婚姻賬就一塌糊涂。
之后,她語重心長地說:“姑娘,多花點兒心思吧。”
針對認知、能力、語言全面退行的麥琳,她沒有直接提問。
而是做了兩個場景模擬。
她通過模仿李行亮與麥琳日常對話,讓麥琳明白,他們的溝通是非連接性的。
又通過一次模擬,讓麥琳明白,當人不斷遭遇負面反饋,嘗試的欲望就會被扼殺。
面對內核穩定的葛夕呢?
她無需模擬,也沒有挑破,只真誠地做了一個分享。
分享末尾,她問了葛夕一個問題:“他點亮你了嗎?”
聰明如葛夕,一下子明白話中深意。
也明白了癥結所在。
黃圣依也開始覺醒,自己要獨立了。
并不聰明的麥琳,在張泉靈的啟發下,認知也出現了反思的裂縫。
她不斷點頭,“我有點get到你的意思了。”
演播室里,嘉賓們不斷贊嘆。
黃執中說:“張老師專業。”
沈奕斐說:“這個講得好。”
PAPI不斷感嘆:“真厲害啊。”
“張泉靈老師真的厲害。”
厲害在哪里?
我個人覺得,在于她不僅有人間少見的犀利,還有難得一見的慈悲。
她挑破膿瘡,也為你縫合。
她直戳癥結,也給你敷上藥劑。
管殺不管埋,那是留幾手。
張泉靈卻在瘡痍之上,俯下身來,牽住你畏縮的手,告訴你:“別怕,雖然艱難,但我們還有機會。”
3
而在節目之外的直播里,她再度呈現了這種慈悲。
她提到楊子。
說:“怎么好意思說出口的?!”
提到黃圣依,她專門辟出幾分鐘,教黃圣依什么是婚姻中的個人財產。
她告訴黃圣依幾個關鍵點:
1,沒有流通性、沒有公認性的錢,都不叫錢。
也就是說,楊子將黃圣依的錢,都用來買了藏品,這個動作對她非常不利。(這個水太深了,動機與手段都太黑了,懂的都懂。)
她個人賬上已經沒錢了。
但藏品不是錢。
她不知情,也無法支配。那么,錢就不能說是她的。
2,黃圣依的錢都進了公司,這個同樣危險。
從理論上來說,在公司架構里,這筆錢都不是夫妻共有財產。
如果另一半是做公司的,那操作空間就更大了。
因為還有一個安全間隔問題。
所以,黃圣依的第一步,就是拿回自己的錢,以及自己的經濟主導權。
事實證明,黃圣依聽進了張泉靈的話。
她報名參加了商學院,針對性地學習。
清楚自己失去什么之后,用什么方式維權,找什么機構調查,都將一清二楚。
張泉靈的節目“售后”,不僅針對黃圣依。
也涵蓋了麥琳。
提到麥琳,她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可能需要給麥麥,多一點時間。”
現在全網都在獵巫,只看見麥琳的笑料。
但張泉靈卻看到了她的困苦。
她知道麥麥的自省和改變,并不容易。
她不譏,不諷,不吃人血饅頭,不站在麥麥的病癥之上肆意狂歡。
她極具同理心。
她說:“麥麥需要一場打碎,想想都疼對不對?”
所以不要急。
“一個節目之于人生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她還有改變的可能。
如果我們給她一點時間,陪伴她一起改變和成長,“是不是也治愈了我們自己?”
節目里,妻子們都在“裂開”。
很痛,很難。但也說明改變的契機正在到來。
因為,“有裂痕的地方,就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所以,“等等唄!”
最感動的是她看見了葛夕的成長。
她說:“葛夕是有當大女主的機會的。”
因為:
1,葛夕完成了自我評價、自我定義。
她內核穩定,難以被外部干擾。
她清醒地知道,要通過什么方式,變成什么樣的人。
2,葛夕的改變不是流于空想的。而是付出行動,并付出代價。
黃執中說:真正的覺醒,不是指我要離開,而是認識到我要付出代價。
葛夕認真思考這個代價。
所以,張泉靈覺得,葛夕非常勇敢。
一個勇敢的、獨立的女孩,是堅定的。
所以我們看到,葛夕是這個節目中,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選擇“離婚”選項的人。
不管留幾手說什么花話,玩什么花招,她都要離婚。
這種清醒與堅定,令張泉靈十分欣慰。
4
因為犀利與柔軟,張泉靈一夜之間,成為全女偶像。
是啊,她身上的閃光點太多。
首先是學霸。
1992年,她考上北京大學德國語言文學系。
1996年,于北大畢業。
接著是名主持。
1997年,她考入中央電視臺,拿到了傳媒行業所有含金量高的獎項:
金話筒獎、金鷹獎、長江韜奮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等......
她還是著名投資人。
2015年9月9日,張泉靈發布微博,官宣從央視離職,進入創投界。
彼時,她42歲,決定“生命后半段,重頭來過”。
之后在商界大展拳腳。
她成為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
一出手就把147萬投資,變成1.2億,喜提“商界木蘭”稱號。
再之后,她一邊投資,一邊創業,成了少年得到董事長。同時做教育,做直播,演話劇,成了光芒萬丈的女強人。
生命的豐富,事業的成功,沒有令她傲慢。
她始終平視眾生。
同時難能可貴地,保持內心的柔軟。
她關心《再見愛人》里掙扎的人們,也關心藏在蕓蕓眾生里痛苦的靈魂。
5
她直播時,有網友很擔心,自己在婚姻中也會成為麥麥、黃圣依,問她:“如果和老公無法溝通,怎么辦?”
她真誠分享自己的經驗。
有一段時間,張泉靈工作不順,心情極糟,對老公說:“我最近特別難。”
老公說:“人生就是這樣的,經濟有起有伏......”
張泉靈說:“我現在不需要道理,需要安慰......”
老公不解:“你需要安慰嗎?你這么強大的人需要這個嗎?”
一場對話不歡而散。
溝通失敗是正常的,但不同的人,應對方式不同。
有人忍,有人無視,有人吵架,有人道德審判......
張泉靈怎么做的呢?
她難過了一晚上,覺得不行,要寫個說明書,消弭夫妻認知錯位,不能讓求安慰失敗變成心里的疤。
她用婚姻說明書的方式告訴丈夫:
1,我是需要安慰的。
2,我需要怎樣的安慰。
說明書清晰、簡潔、有場景。
“如果發生怎樣的情況,我是需要什么什么的,你可以如何如何......”
老公一下就清楚了。
所以,與其讓對方猜,不如寫個說明書。
我要什么,不要什么,什么會踩到紅線,什么會讓你創傷加重,當你做什么時,我就會覺得被保護,被寵愛,很幸福......
一次次用清晰的表達,讓對方知道你的需求與雷區。
然后你就會發現,夫妻的誤會,認知的錯位,就會少了很多。
有人追問:“可是,他記不住啊。”
張泉靈講了一個細節。
《甄嬛傳》的原著里,甄嬛有一個哥哥。
有一年,家里給哥哥定了親。
一開始,哥哥對嫂子并不喜歡,但后來視妻為命。
為什么嫂子得人心?
其實從她與哥哥初次見面時說的話,就能發現端倪。
她溫柔地告訴哥哥:
我叫什么。
我喜歡什么。
“如果你記不住,我就再說一遍。”
是啊,如果被拒絕,我就再說一遍。
如果記不住,我就再說一遍。
就是這樣:清晰。簡潔。有場景。“如果不行,再說一遍”。
這樣的溝通,誰能頂得住!
但凡對方是個正常人,都會被這樣平和、理智還有點嬌媚的說話方式吸引。
6
這也是我最喜歡她的點。
她那么犀利,姿態卻那么柔軟。
怎么做到的呢?
除了職業經歷、個人成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原生家庭。
在北大時,她時常去心理學系蹭課。
有一回,他們為張泉靈也做了一個心理測試,結果震驚了。
他們發現,張泉靈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未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
這何其難得!
我相信,在看此文的小伙伴,沒有一人敢說:“我沒被原生家庭傷害過。”
張泉靈卻驕傲地說:“我沒受過原生家庭任何的傷害。”
充滿愛與能量的家庭,給了她充足的安全感。
以至于現在她都會和母親撒嬌:“媽,我哪天要是把公司做砸了,我就回來啃你的老。”
她媽媽說了三個詞:“隨時。來。夠啃的。”
羨慕吧?!
咱們不要只是羨慕。
畢竟,我們中的不少人,也已為人父母。
與其眼紅別人會投胎,不如為兒女,創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7
直播時,張泉靈曾說了一番話。
她說,第一次見到黃圣依時,很難過。
她代入黃圣依媽媽的角色,感到特別心疼,和內疚。
“黃圣依的內心是有追求的。但是她在一點一點被磨掉棱角、磨掉她的想法、磨掉內心的自信。”
黃圣依被操控成“活死人”,追本溯源,父母也有責任。
因為他們沒有好好“養過女兒”。
養女兒的人,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黃圣依,成為麥琳......就要在養育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以下須知。
1,一定要富養。
不是物質上的富養,而是精神上的富養。
物質上富養,會讓孩子覺得,所有人都該圍著她轉。
她得到什么,都是應該的。
別人給她什么,也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家里滿足不了她的物質需求了,她可能會想:我得去找一個人,能繼續滿足我富足的生活。
所以用錢養女兒,沒用。
用精神養女兒,才行。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覺得,這是要給孩子附加很多條件,沒苦硬吃。
又錯了。
為愛附加條件,會把女兒逼入另一種可怕境地。
如果她覺得,只有我優秀,才配得到愛。
只有我聽話,才配擁有愛。
只有我做了你要我做的,你才會多看我一眼。
她進入婚戀之后,就非常容易被控制,被PUA,成為另一個黃圣依。
所以我們要怎么做?
給女兒濃濃的安全感,令她隨時隨地都相信:“我的父母是愛我的。而且是無條件的愛。”
不是因為我優秀,才愛我。
也不是因為我做了什么,才愛我。
他們的愛就在那里,豐沛、流動、充滿包容、永不消失。
你可以對孩子提要求,但切記:不要用要求來交換愛。
愛是愛。
要求是要求。
不要為他們劃上等號。
2,永遠為孩子托底。
孩子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不可能不犯錯。
哪怕女兒長大了,有了戀人、愛人,甚至有了孩子,也不可能永遠不出差池,不走昏招。
父母要讓女兒知道,“即使你成年了,我們依然是你的港灣。”
如果受了委屈,父母會為你撐腰。
如果犯了錯誤,父母會為你兜底。
如果女兒知道,父母是等著她的,她的錯,就不會犯大。
她就不會在泥潭里永遠爬不起來。
她就不會走入絕境,永遠回不了頭。
3,不要讓外界評價,來控制孩子。
什么是外界評價?
“你成績這么差,你同學會怎么看你?”
“你衣服這么穿,別人會怎么說你?”
“你這么說話,這么做事,老師會怎么評價你?”
這些都是外部的。
一個人,越在乎外部聲音,內心就越動蕩,越失衡。
你要從關注“別人怎么看”,轉為“你會得到什么改變”。
“你這次成績沒有達到目標,是不是有點失望?沒事,接下來兩個月努力了,你會贏得非常漂亮。”
“你衣服這么搭配,是想體驗不一樣的風格嗎?”
“你這么說話做事,也可以,但換一種方式,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成就感。”
關心“她要什么”。
在意“她的感受”、“她的成長”。
也就是關注焦點從外部,進入內部。從他者,轉為自身。
只有內部穩定,內核才穩定,才能篤定地走自己的路,追自己的夢,做自己的事。
越依賴外部評價,越容易討好、放棄、失去自我。
如同麥琳。
而越相信自我評價,就越清醒,越堅定。
如同張泉靈。
她曾說過一句話:“我比較清醒,就是因為我不太在意別人怎么看,怎么想。”
而一個有愛、相信且篤定的人,就能像張泉靈,激活強大的內核,不斷創造奇跡。
且強大時有憐憫。
脆弱時有自尊。
直擊真相時有慈悲。
關懷弱者時有光芒。
請大家點個“在看”吧,感謝張泉靈,讓我們看見女性力量,可以以這么鮮明動人的姿態,存在于人間。
也讓我們看見,生而為女,不必抱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