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河北某個偏遠山村,有一位姓張的大爺在自己家的田地里撿到一只“鐵水瓢”,大爺看著這東西外表黑不拉幾的,還生了銹,不過還是能用,剛好家里要換個水瓢了,于是就帶回了家。這樣一用就是15年,誰知這水瓢竟然越用表面卻是越來越亮。
這天有一個人來到這個村里,無意間來到大爺家看到了他隨手放在外面水缸上的這個水瓢,立即被這個水瓢吸引,覺得很是特別,于是就找大爺想要花8元錢買下來,大爺覺得這雖然是自己撿來的一個普通的水瓢,可自己很是喜歡,幾乎每天形影不離,于是便推辭了。后來有文物專家來到村子里,看到了這個瓢,立即覺得不普通,隨即就給它估價到了一億元……
故事還得從那天早上說起。那天早上,天氣特別好,張大爺起了個大早就去地里勞作,今天他計劃把這片地都給翻新了,土地挖了一半的時候,張大爺的鋤頭突然不知道挖到了什么東西,發出一聲清脆的金屬聲。張大爺用鋤頭把拿東西刨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生了銹的“鐵水瓢”。
張大爺很是疑惑,自家的地里怎會出現這么個東西,難道是誰仍在這里的,可也不至于被埋在土里啊。張大爺一邊嘀咕,一邊把水瓢撿到手中,去掉外面的泥土,看著倒像是個古舊物件,應該是有蠻久的年代了,外表有許多的劃痕,上面好像還有些看不懂的文字和符號。
大爺想到家里正好缺個水瓢,放在院子里的水缸旁舀水倒是不錯,而且這么長的把手,用來澆菜也是不錯。于是就帶回了家,用清水將這水瓢清洗干凈,看著還挺古樸大氣,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文字符號也更加清晰了,只是張大爺都不認識,只覺得甚是好看。此后的生活里,張大爺常常跟這個撿來的水瓢作伴,不管是用來澆菜,還是用來喝水,張大爺都喜歡用這個瓢。
就這樣用了15年,這水瓢張大爺是越用越順手,越用越喜歡,而且用了這么多年,不但絲毫沒有損壞,水瓢的表面反而是越來越亮堂了,上面雕刻的那些古老符號更加顯露出來,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張大爺也不由得在村鄰們面前夸贊,說自己真是撿到了一個大寶貝。
時間來到1979年,這天,市里的文物保護小組來到這個村子,專門來村里尋找古物。在路過大爺家的時候,專家無意瞥見了張大爺院子里水缸邊上的那個水瓢,頓時被吸引了,于是他們走到老張家的院子里,找到老張詢問:大爺,您院子里的這個水瓢哪里來的,能讓我們看看嗎?
張大爺熱情的招呼專家一行人在院里坐下,然后又把水瓢拿給剛跟自己說話的那位年紀較長的專家,表示自己是撿來了,讓他隨便看。專家接過大爺遞過來的水瓢,仔細的端詳起來,很快就被水瓢表面上的那些文字符號給吸引了,這些文字都是用小篆刻的。專家端詳了一刻,不由的感慨起來,表示沒想到竟然在這小小的村子里,竟然能看到這么重要的東西。
最后,經過專家們的反復查看推敲,最終確定這東西就是西漢時期的上林苑銅升!也就是一種計量器,上鐫刻著當時的計量標準和制造信息。張大爺也沒想到,自己每天拿來舀水的水瓢,竟然是一件兩千多年以前的文物!對于這一發現,專家們都十分激動,有了這個瑰寶文物,更能讓后人們對當時的科技和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經過專家們評估,這個“水瓢”的價值可以說是上億元,鑒于此文物的重要程度,專家滿建議張大爺把這個“水瓢”上交國家。張大爺一聽不樂意了,表示自己對這個東西很是喜歡,以前不知道它的價值,還曾有人要花8塊錢給買走,我都舍不得賣,如今知道了它的價值,你竟然讓我無償捐贈,我怎么能舍得!
專家們見此,便耐心的將國家的對于文物的政策規定講解給張大爺聽,張大爺在聽完這些后,知道了文物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于是便十分不舍的把這個用了15年的“水瓢”交給了專家。如今,這件國寶級文物已被妥善收藏在當地博物館內,每天迎接連著眾多參觀者的參觀,訴說著歷史的底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