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2025年中國人可以多2天假日。
11月12日正式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5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各增加1天。
消息出來不久, 攜程平臺上2025年春節期間的機票搜索量增長1.7倍,除夕當天的機票搜索量增長2.5倍。增加兩天法定節假日的動作幅度不算大,“刺激消費”的效果立竿見影。中國的打工人實在是太缺假期了。
此次調整前,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是11天,執行了多年。“11天”不是隨便定的,而是精心設計的數字——剛好處于全球平均水平,剛好和大部分歐美國家持平。所以,每次出現輿論呼吁增加法定節假日的呼聲,專家們都能理直氣壯地宣布“中國的法定節假日并不少”。嚴絲合縫的“國際接軌”,的確讓人無話可說。
可是,法定假日的“國際接軌”,并沒有改變勞動時間過長的“中國國情”。我們的勞動時長,遙遙領先。
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 2022年有統計數據的167個國家中,周平均工作44小時以上的國家共8個,分別是中國、不丹、阿聯酋、蒙古、印度、文萊、馬來西亞、伊朗和哥倫比亞。其中,僅不丹和阿聯酋周平均工作時長超過49小時。
雖不是網上盛傳的“全球第一”,但穩居前八,妥妥的全球第一梯隊。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兩年我們的勞動時長還有了明顯的“進步”——2023年我國的勞動時間達到了每周49小時,可以和不丹、阿聯酋并駕齊驅、鼎足為三。“每周49小時”可不是敵對勢力的“抹黑”,而是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官方數據。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近年來我們的勞動時長正在加速增長。2015—2020年,我們的周平均工時增幅為1.5小時,而2020—2023年增幅達到了2小時。這么加速沖刺,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不是夢。
在我國勞動時間偏長的問題上,專家們就不提“國際接軌”,只談“中國國情”,諸如這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正常現象、勞動時間長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必須承認,我們的專家看碟下菜的功夫極為了得,在“國際接軌”和“中國國情”之間的精準切換紋絲不亂。
可是,切換的動作再絲滑,也無法改變肉眼可見的矛盾。法定節假日和歐美持平,勞動時長卻是天差地別。
別說和“懶惰”的歐洲比,就是和東亞兩大“卷王”日韓比,我們的勞動者也過于“勤奮”了。2023年日韓的周平均時長分別為38.6小時和38.3小時。 按每周五個工作日計算,相當于中國勞動者比日韓勞動者每天多干2個多小時。
是堅持法定假日天數和國際接軌重要,還是改善勞動時間過長的中國國情重要?普通人才做選擇,專家是全都要。“既要又要”為前提,只能選擇另辟蹊徑的第三條、第四條解題路徑,諸如落實勞動法規定的法定工作時間、落實帶薪休假制。不能說他們不對,因為這些都是白紙黑字寫在文件上的,“落實”當然對。
可是,好像也不對。這些美好的規定,要是能落實,那早就落實了。遲遲不落實,就一直等下去嗎?就不能向實際妥協,以增加法定節假日的方式立竿見影地改善勞動者的處境?畢竟我們11天的法定節假日在全球范圍內只是中游水平,比我們多的大有人在,比如日本就有15天法定節假。增加幾天,也不算壞了“國際接軌”的規矩。既然我們有勞動時長遙遙領先的國情,選擇法定節假日較多的“國際接軌”才合理吧。
把11天當作金科玉律的一步不讓、寸土必爭,在經濟上是極其不明智的。鐵打的機器都有金屬疲勞,何況血肉之軀?充分的休息才能保證勞動效率。因此,勞動時間過長,會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勞動生產率偏低,恰恰是困擾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 勞動時間高居全球前列的中國,勞動生產率僅在全球排在50名開外,比印度還低。這說明我們的“勤勞”是低效的,得不償失的。提高人力資本投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學常識。專家們應該都知道,可是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保證勞動者的合理休息時間,也是一種人力資本投入。
圖片來源于:網絡
勞動時間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邊際效應遞減過于抽象,易被忽視,尚可理解。勞動者的休息時長和消費之間的直接關系,專家們顯然是知道的。這幾年很火的“假日經濟”,每次長假短假都會有“出行人數增加XX、消費增加XX……”的例行喜報。
喜慶的假日經濟,專家們很想要。但是,11天法定節假日的金科玉律又不肯改。還是“既要又要”的難題。專家們選擇了用調休“人造”長假。一通操作猛如虎,硬是把2024的11天法定節假日“調”成了29天的長假、短假。
可是,調休歸根結底不過是集中休假集中消費,并不是增加休假增加消費的真實拉動。所以,“人造長假”的消費數據有多好看,超長工作周的“節后消費疲軟”就有多難看。連續工作七八天,打工人想想就心累,還有心情消費?
越搞越離譜的調休,終于造成了“天下苦調休久”的民怨沸騰。何必呢?還是看看日本怎么搞的吧。15天法定節假日之外,還有3天“振替日”。“振替日”的作用類似我們的調休,例如兩個法定假日中夾了一個工作日,這天就算是“振替日”,也放假。不過,“振替日”是不需要調補。這樣厚道、便捷的制度設計,專家們怎么就沒“國際接軌”呢?
圍繞著法定節假日的紛紛擾擾,都是因為對“11天”不可增加的執念。難不成我們的專家是把“不讓老百姓占便宜”置于最優先的考慮?果真如此,那真應該反思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好在國務院此次增加兩天法定節假日的決定及時出臺,終于打破了“11天”的金科玉律束縛。這不是消費刺激政策,卻取得了立竿見影的“刺激消費”的作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對我們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政策設計也有啟發的。
為什么會出現“消費不足”?只要專家們不開金口,答案是很簡單 。有錢有閑才有消費。沒工作的勞動者,沒錢消費。有工作的勞動者,未必有錢,但肯定沒時間,所以也不消費。
因此,“消費刺激”就要對癥下藥,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和增加勞動者休息時間的增量政策,才是“消費不足”的特效藥。口惠而實不至、不肯讓老百姓“占便宜”的口惠而實不至,刺激不出消費,只會刺激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