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11月的到來,俄烏沖突已歷時逾900天,這時間跨度足以令人震驚。如此漫長的沖突,讓各國逐漸意識到了這場戰(zhàn)爭的非同尋常。而中國一年多前的選擇,如今看來更顯明智。
歐洲在這場沖突中的態(tài)度變化,可以說是最具戲劇性的。起初,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空前,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歐洲價值觀的驅使或是美國的影響。
然而,深入了解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真正讓歐洲下定決心支援烏克蘭的,其實是對俄羅斯的深深恐懼。沙俄帝國時期,俄羅斯的擴張本性讓歐洲國家倍感威脅。歷史上,不少歐洲國家都曾在俄羅斯的擴張陰影下顫栗。
這種恐懼在冷戰(zhàn)時期達到頂峰,蘇聯(lián)的崛起及其對歐洲的軍事威脅,使得整個歐洲大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即便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仍是軍事大國,手握龐大核武庫,這使得歐洲對俄羅斯的恐懼如影隨形。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發(fā)起“特別軍事行動”,無疑加劇了歐洲的緊張情緒。之后歐洲國家的反應也就不難理解了。歐洲擔憂,一旦俄羅斯拿下烏克蘭,其勢力范圍將進一步擴張,西歐國家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
然而,隨著沖突的持續(xù),歐洲面臨一個尷尬的現(xiàn)實:俄羅斯并未能如預期般迅速拿下烏克蘭。這引發(fā)了歐洲對俄烏沖突地位的重新思考。一方面,歐洲因恐懼俄羅斯而援助烏克蘭;另一方面,當俄羅斯顯示出并非不可戰(zhàn)勝時,也暴露了俄軍事力量的局限性,歐洲的行動似乎失去了原有的緊迫性。
與此同時,歐洲與俄羅斯的交惡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損失。能源價格的飆升導致歐洲通貨膨脹加劇,老百姓生活成本上升,民怨極大。這使得迅速恢復與俄羅斯的關系成為歐洲的當務之急。然而,由于此前對俄烏沖突的過度宣傳,歐洲現(xiàn)在難以迅速轉變立場。
在這一系列復雜局勢中,中國的選擇顯得尤為明智。中國始終保持中立立場,靈活應對俄烏沖突,沒有盲目跟風。這種中立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的外交智慧,也為中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獲得了國際的尊重。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需要在這場較量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立場。
無論俄烏沖突的結果如何,中國都能從中獲益。如果俄羅斯占據優(yōu)勢,將有助于削弱美國的全球霸權,利于多邊主義和全球化進程,對我們來說是好消息;而如果烏克蘭笑到最后,俄羅斯將更加依賴中國,雙方將會在經濟、能源等領域展開了廣泛的合作,中俄關系進一步深化。
可見,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選擇,不僅體現(xiàn)了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智慧,也為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更多的戰(zhàn)略空間和實際利益。這一選擇證明了中國的遠見卓識和外交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