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OPCon電池的概念由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于2013年提出。十年后,TOPCon的背接觸電池技術已經成為光伏行業的創新熱點。
過去一年中,PERC電池正在快速淘汰,而三大類主要的新型電池技術路線中,HJT異質結出貨不及預期,年出貨約7GW,BC電池技術嶄露頭角,出貨量達8-9GW,年出貨105-115GW的TOPCon技術路線無疑給出了最亮眼的答卷。
技術路線競爭加劇,TOPCon技術也同樣面臨內卷程度激烈、真實產能及開工率、產品可靠性問題。
量產東風將至,但在行業洗牌加劇,光伏供給側業績低落的情況下,眾TOPCon技術型企業更加需要穩住氣,打好“持久戰”。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以下為正文:
規模化、技術成本、場景應用,都在催生TOPCon技術的行業影響力。
據權威機構InfoLink預測,未來五年內TOPCon市占率將保持在70%-80%,到2028年TOPCon技術市占率將達到73%,仍占據主流地位。
此外,2023年P型與N型電池的市占率分別為70%和27%,其中N型TOPCon電池市占率約23%;據相關機構預測,2024年N型技術市占率將達到79%,P型市占率將斷崖下跌至20%。
這意味著,N型TOPCon技術的趨勢將要開啟。
與此同時,截至2023年底,全球TOPCon電池名義產能超400GW,2024年或將超過600GW,產能急速擴張之下,既有技術迭代的展望,也存在供需調配的巨大挑戰。
01
TOPCon正處于量產爆發奇點
目前,PERC 電池的量產效率已經接近24.5%理論極限,而TOPCon電池理論極限效率達28.7%,這意味著市場在量產效率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如今,一線企業在TOPCon方面均能做到25%+的量產轉換效率,無論對于上游光伏組件生產商,還是下游電力企業而言,TOPCon電池都是企業擴能的不二之選。
隨著TOPCon滲透率迅速提升,相關電池技術正處于量產爆發奇點,眾企業紛紛加速產能布局。
2023年,晶科能源憑借TOPCon擊敗隆基重回全球組件出貨榜首。
作為TOPCon的絕對龍頭,晶科規劃到2024年TOPCon產能達到98GW,而位于第二梯隊的晶澳、天合、阿特斯等企業計劃在2024年產能增加到82、78、40GW,晶澳的預計增產高達75%。
在政策和資源的傾斜與資本的追捧之下,傳統玩家全力押注,跨界玩家紛紛涉足,TOPCon瘋狂擴產。
據光大證券統計,截止2024年3月,TOPCon累計簽約項目1610.4GW,開工1008.1GW、投產項目603.6GW。業內的普遍預測是,未來五年內TOPCon技術將保持主流地位。
未來五年內,全球雙面組件市場占比70%,而TOPCon相對XBC單瓦綜合發電量增益高達3.2%,其高雙面率及低輻照雙重優勢帶來更高的綜合價值,在全球70%以上的應用場景更具競爭優勢。
TOPCon技術未來的首要發展方向是雙面,從單面鈍化接觸做成雙面鈍化接觸,同時提高金屬化技術。與此同時TOPCon可以跟鈣鈦礦疊層形成效率超過30%的疊層電池,進一步鞏固它的產能及產品領先性。
目前,包括天合、晶科等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已實現了TOPCon技術的產業化,逐個突破設備配套、材料、工藝、穩定性、可靠性等關鍵難關,國產化進程逐漸加快。
02PN技術迭代進入加速期
2023年,N型電池片市場出貨占比超過26.5%,其中N型TOPCon市場占比高達23%,傳統主流PERC電池市場被壓縮至約73%。根據光伏業協會預測,2024年N型TOPCon電池占比將達到約60%,正式成為主流電池技術路線,迭代可謂迅速。
電池設計需要考慮光吸收、鈍化、多子傳輸之間的平衡等關鍵因素,接觸鈍化加poly技術的體系是目前最優的量產方案。
與P型電池相比,N型TOPCon將磷擴散改為了硼擴散,增加了隧穿層、POLY層的制備,取消了激光開槽步驟,技術路線足夠優秀。
從投資資金角度而言,從PERC轉型TOPCon制造工藝和設備總體改動不超過30%,可大幅提升轉換效率。TOPCon的單GW初始投資額為1.5-1.7億左右,而兼容現有PERC產線設備并在此基礎上升級改造的成本為4-5千萬/GW,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目前新建TOPCon產線投資已降至1.8億元/GW以下,改造投資約0.3億元/GW,較短的更新時間及較低的資本是當前各企業快速實現轉型的重要因素。
從技術積累角度而言,TOPCon的兼容技術已然成熟,經過企業多年的先發布局與技術積累,TOPCon電池可通過激光SE、雙面Poly等技術路線實現穩定發展。
從功效角度而言,TOPCon相較于PERC電池效率絕對值可高出1.5個百分點以上,功率超出30W,有效促進下游BOS成本下降,客戶價值達到0.1元/W,甚至在部分地區達到0.2-0.3元。
N型電池技術大規模量產之路正在開啟一鍵加速。
03“慢工出細活”,新主流賽道仍需耐心
TOPCon技術雖已實現大規模量產,但眾電池技術路線的競爭格局卻依舊復雜。
就BC技術而言,該技術在分布式光伏上的優勢更為突出,理論上可以疊加各種電池技術,雖然目前市場份額較小,但勢頭猛烈。
目前對此技術看好且持續量產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包括隆基綠能、愛旭股份等光伏巨頭。
隆基綠能規劃,到2025年年底,BC一代和二代合計產能將達到月70GW;華能集團發布的24年光伏組件招標公告中也首次出現BC獨立標段,釋放BC組件打開地面電站市場的重要信號。
而作為N型技術之一的異質結技術,受限于成本問題,缺少龍頭重點押注,聲量相對較小。
據相關測算,到2024年年底,N型電池產能約1078GW,占比約76%,其中TOPCon電池產能約941 GW,占比約66.3%;異質結產能約76GW,占比約5.4%,BC類產能約60GW。
但與此同時,TOPCon技術也存在瓶頸與風險點。
一方面,技術路線本身內卷程度激烈,從爆發初期開始就存在供需調配的現實問題,由此產生的降價潮也衍生了關于提效和降本的需求,價格一度低于合理范圍。
同時,產能供需調配背后,實際產能及開工率仍是未知,部分企業盈利目前仍存陰霾。
另一方面,TOPCon誘導衰減超標、功率虛標、耐腐蝕性及耐濕熱老化性能差等問題,也同樣引發過行業質疑,企業誠信與技術長期可靠性亟待檢驗。
相關技術專利權歸屬問題也成為眾公司發展過程中的新一輪不確定因素,訴訟結果對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仍為未知。
光伏供給側優化還未真正實現,業績整體還在下降趨勢中,企業出清依舊需要一段時間,追光者在迎來天明之前需要熬過一段不短的黑夜,想做短線超跌反彈的廠商仍需謹慎。
04
尾聲
光伏平價時代,技術爭奪仍是發展主旋律。
下一代光伏技術路線之爭,仍要圍繞著TOPCon、BC、HJT幾大陣營展開,短線看TOPCon暫存優勢,但各類技術背后的廠商都在不斷克服自身短板走向量產。
量產東風將至,但在行業洗牌加劇,光伏供給側業績低落的情況下,眾TOPCon技術型企業更加需要穩住氣,打好“持久戰”。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 NEBR -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