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歸屬不同,父母行為模式大不同
父母對孩子歸屬的認知不同,于父母而言感覺也是完全不同。
若歸屬父母:
孩子需要一個偉大、有愛、有力的人來看護, 這個人便是媽媽。可是隨著孩子成長, 父母就把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聽安排, 有你好果子吃”,“為什么我不管別人只管你呢?”“你要不是我的孩子, 我能說你嗎?別人怎么不說你呢?” 這些父母在行為操作方式上,已然將孩子納入荷包,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了。
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有何弊端呢?
1. 熱衷于掌控孩子,一旦失控,便產生焦慮。
媽媽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事,行為投射的本質就是掌控,一旦難以掌控,便會產生失控感,繼而產生焦慮。在眾多親子成長案例中普遍存在同質化傾向, 孩子一旦有什么問題, 媽媽就崩潰坍塌不知所措。因為孩子一出生就占據了她大部分的時間, 孩子就是她的方向, 媽媽們較少考慮自己的未來和自己的生命發展。父母終有一天還是要跟孩子分離, 但是父母不愿意面對這個真相, 想占有更多。如孩子不斷奶、不分床, 看似是孩子不斷奶, 實則是父母的依戀不斷奶。最后與孩子相互綁架,相互折磨,相互焦慮。
2. 父母失去自我,與孩子界限不清。
很多父母安排孩子上各種興趣班, 擠壓孩子的玩樂時間, 忽略學習效率與吸收度, 成績不理想便焦慮便躁郁!大家不妨試想一個場景, 一棵樹, 一根藤, 吸收營養的藤牢牢地纏在粗壯樹上。父母如藤孩子如樹, 我為何纏你?我為你好。這樣的心理設定更容易催生父母們犧牲自我, 當我們不自覺地將孩子納入父母私有財物庫時, 我們太容易和孩子失去界限, 界限的模糊意味著愛的遠離, 孩子的優秀成了你炫耀的工具, 你就想掌控他, 讓他越來越“好”, 這樣的好是被動的好, 并非孩子主動擁抱接納的好,所謂“為誰辛苦為誰甜”,最終除了父母自我感動外,收效甚微。
3. 剝奪孩子的夢想,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另一層面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優秀、他比別人強、他符合我對他成長的預定與規劃,父母不自覺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 將自己未實現的人生理想,宏闊愿景交由孩子去完成,接替衣缽去實現,把孩子當成了自我價值感實現的路徑, 剝奪了孩子自己的夢想,讓孩子失去自我。一旦孩子無法完成,那就是他不夠努力、不夠認真,完成意愿的強力疊加與捆綁。媽媽們在心里暗暗說道:”我含辛茹苦還不是為你好!”自私到完美的邏輯。
若歸屬老天:
若把歸屬權交給老天,設定的模式是父母幫著老天照管孩子,這時的父母是否多了一絲敬畏與感恩之心?還會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嗎?是否會考慮老天想讓孩子成為什么,孩子的愿望是什么?父母會覺得,孩 子是老天的,他肯定有他獨特的部分和使命。作為父母來說對孩子更多的會是尊重和允許。孩子與我們的使命不一樣,他的未來也與我們不同。正所謂“道法自然”,按照自然之道成長,該 播種就播種,該澆水就澆水。正如養花,花期習性不同,對外界獲取成長要素不同,它的綻放也不同。父母保持理性和孩子成長的客觀認知,意義重大。《圣經》傳道書 3 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尊崇萬物時序,尋得自然之法,養育之法。
父母應該如何做? 一個生活品質好, 有自己的事業與興趣點, 幸福愉悅的媽媽會堅信孩子一定會過好, 情感豐富狀態飽滿, 她對孩子沒有過多的掌控欲望與要求, 關注點更多的是孩子內在的精神建設與格局視野。相反, 一個過得不好的媽媽就會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孩子成功。父母在與孩子發生摩擦沖突時常會撂下一句:“我管不了你,我再也不管你了!”我多么渴望這句話是真的呀!但戲劇性的轉折在于很多媽媽只是嘴上一說, 遇到類似事件這句話重復上演, 沒有真正劃清與孩子之間的界限。這樣的語言毫無意義。父母養育孩子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活好自己, 愛滿自溢,孩子自然會跟隨父母活出精彩的人生。活好自己,并非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要明晰界限,做好家庭建設。每個孩子都是心理學家,有自己的接收雷達,有獨特的鑒別與篩選系統,都擁有向上向美的天性。如何幫助孩子支撐起來,變得更為陽光燦爛?關鍵是要為孩子樹立廣闊的人生格局,為人父母給予的土壤不貧瘠。
有父母問:我太愛自己是不是自私?
真正地愛自己并非自私。
何為自私?“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基于個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為及反應,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沖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
自私的人并非缺失愛他人的能力,而是愛容量不夠,被愛不夠。
當一個孩子只有一顆糖時,會不會分享給他人?若孩子不分享,不明實情的人通常會指責孩子自私。然而當你發現孩子有五顆糖時,無須多言,孩子自會分享,這就叫愛滿自溢。
當你的愛容量儲蓄滿格, 當你被愛的體驗有了量的積累,你的全身自會散發 出融融的愛的光芒,好似移動能量釋放器,擁有的安全與自信,關愛與力量自然會分享給他人。
自私是狹隘的小我認知,某一側面體現了內心匱乏,說明身體心靈的自我觀照遠遠不夠, 是擠壓, 是勉力支撐, 是狹小的遮雨片間。
當你的愛匱乏的時候, 你愛孩子就是控制了, 因為自我枯竭無從輸出, 你的愛就是索取。若媽媽喜悅, 孩子會想媽媽過得這么喜悅、幸福, 我也要過得幸福!愛溢出來的部分叫分享, 唯有溢出的這部分才是最為純粹的愛。
本質是正極能量的傳遞與流動, 是愛的滋養, 無功利無目的地不求回報, 體現了人類擁有的最為高尚的情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