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簡介:王學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詢研究所所長,首席咨詢師。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心理協會夏洛蒂和卡爾?布勒獎(2013 夏威夷)獲得者。著有《直面者說》、《心理學無處不在》等著作。存在心理治療譯叢(安徽人民出版社)主編。譯有《在生命的最深處與人相遇:歐文亞隆思想傳記》。譯作《治愈黑暗》推薦人。
我們所處的時代并不輕松,我甚至認為它是一個“造病的時代”,也是一個“找病的時代”。“造病”的含義是:社會環境本身制造了太多壓力,個體難以承受,最終轉化為疾病;“找病”的含義是:許多青少年在無法獲得喘息和調整的情況下,反而會主動“尋找”病——因為病可以成為他們暫時逃離高壓環境的一種方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如今的孩子被逼得太緊了。他們的生活單一,缺乏樂趣,缺少同伴間的自由玩耍,缺乏跟自然的接觸,也沒有閑散的時光去隨意探索。他們時刻被填滿,被安排,被期待——在這種情況下,“因病獲益”(gain by illness)機制就會發揮作用。
弗洛伊德早就發現,人在生病時,會獲得額外的關懷、關注和特殊待遇。例如,父母不再那么嚴厲,作業可以減少,甚至可以請假、休息,家人和親戚會送上禮物、細心照顧。病,成為他們喘息的機會和躲避生活重負的借口。當一個社會把孩子逼到只能通過生病來換取關心時,問題就已經非常嚴重了。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雖然物質匱乏,但心靈世界卻充滿了自由。我與同伴在村落間嬉戲,夜晚在田野奔跑,抓蜻蜓、騎牛,享受純粹的童年樂趣。而如今的孩子,很多時候是孤獨的、無趣的、被圍困的。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往往深陷“成人主義”之中,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也曾渴望自由和理解。
那該怎么辦呢?
首先,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對孩子好一點。比如,家長要學會成為孩子的緩沖地帶。如果學校布置作業太多,家長要在家里給孩子營造放松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個孩子需要休息、需要充電,才能持續面對挑戰。如果學校和家庭雙重施壓,孩子的精神就會被擠壓到極限——要么崩潰生病,要么長期壓抑,直到高中或大學階段突然爆發出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一生都可能郁郁寡歡,喪失動力。
其次,不要讓孩子輕易被貼上病理化的標簽。如今,許多孩子在網上搜索抑郁癥、焦慮癥等信息,并主動對號入座。有的孩子甚至會“學習”癥狀表現,讓自己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倘若再接受醫院的正式診斷,進入用藥、住院的模式,這種病理化身份可能會被他們長期認同,甚至形成固定的心理模式,使他們更難恢復。
心理咨詢和醫院診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醫院以醫學、生物學視角為主,強調診斷、用藥和對癥干預,而心理咨詢則更關注孩子的生活經歷、家庭關系、情感需求。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不僅要與孩子溝通,還與家長交流,讓家長真正理解孩子的困境,幫助他們調整家庭氛圍,用更新的文化觀念與方式來養育孩子。
真正的心理問題,并不是人們一般理解的“生病”,它的根源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快樂、自由、情感支持、社會互動、個人愛好和自我表達的空間。如果這些東西都被剝奪了,孩子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本文為學人Scholar公眾號對王學富教授訪談節選。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可收聽對談完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