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它以非文字的方式記錄著時代變遷。作為服飾裁剪制作的裁縫,也在時光流轉中留下了動人的身影。如今,批量化的流水線生產作業,不知不覺間將裁縫擠進了歷史的深巷,恍然回首,裁縫的身影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壽光這座小城里,依然有人在堅守著這一傳統的老行當。
在東郭市場,圣城街道東營村裁縫李海霞經營著一家不起眼的門店。走進店內,一張裁剪布料的工作臺板,一臺縫紉機,各式各樣的布料,琳瑯滿目纏繞在卷軸上的絲線,將這個小空間塞得滿滿當當。李海霞表示,裁縫這個老行當,雖然看起來有點“過時”,卻蘊含著歷史的傳承,“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愿意學,也沒時間學做針線活兒,但日常生活中,這門手藝還是很實用的,所以我選擇堅持做下去?!?/p>
學藝養家,開啟“精剪”人生
“幾十年前,裁縫是一個很吃香的行業,裁縫師傅也頗受尊重。我當時學縫紉除了喜歡手工活外,也是為了走出‘農門’,學個養家糊口的手藝。”今年52歲的李海霞從事縫紉已經20多年,她說,舊時縫制服裝,大多是裁縫一人完成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各項工序,每天重復著這些動作,雖然枯燥,但可以憑著手藝養家糊口,還常能受到十里八鄉的顧客的歡迎,所以她覺得很有意義。
李海霞性格開朗,平時喜歡熱鬧,喜歡跟人來人往的顧客談時尚、聊家常。她說,縫紉的手藝是謀生的手段,也是生活的“調味劑”。最初,她除了在集市上做衣服外,還會在家里接一些顧客的“私人訂制”。
那個時候,扯料子,量身型,飛針走線,每天李海霞都在縫縫剪剪中度過。因為手藝精巧、價格實惠、服務熱情,她收獲了一大批顧客。她說,每個時代流行的服裝都不一樣,上世紀90年代,流行西裝,過年的時候,裁縫鋪會忙得不可開交?;貞浧甬斈昙t火的生意,李海霞侃侃而談。無奈,隨著時光流逝,成衣行業的發展,昔日的“香餑餑”今日卻變為“路邊攤”,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生意也越來越難維持。
“量體裁衣”已經成了老一輩人的集體回憶,現如今,批量化的流水線生產,已經讓人將老裁縫這個行當遺忘在了腦后。盡管如此,李海霞卻從沒想過轉行,對于裁縫,她早已經有了深深的感情,也已經把它視為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堅守傳承,憑技藝聲名在外
“現在衣服的樣式更新、更多、更漂亮了,年輕人喜歡時髦,所以他們習慣了購買新款式的成品衣服,但我認同并堅持儉以養德的傳統,經常利用自己的手藝將廢舊衣服、不合身的衣服進行裁剪再利用,省錢又環保?!?018年,為了工作方便,李海霞在東郭市場開了裁縫店,這樣老顧客有需要時可以直接到店里找她。在裁縫店里,記者看到很多手工鉤織、裁剪的掛件、衣服等,店面不大,卻“五臟俱全”,一張木板大長桌便是她的操作臺,裁剪布料、熨燙衣服等都在這里完成。在這一方小天地里,她整天忙忙碌碌,開開心心,用她的話說就是“如魚得水”。
采訪時正值傍晚,來李海霞這里修改衣服的顧客依然不斷。她說,這些顧客大都是附近小區的老熟客,“現在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到處都是服裝店,做衣服的人也少了不少,來我這里的多是改衣服尺寸、縫補或者換拉鏈的。”
小小的裁縫鋪是李海霞從日出到日落的“舞臺”,她的雙腳不停地踩動,帶動輪子飛快地旋轉,將閃閃發光的縫紉針上下穿過移動的衣料,那“噠噠噠”的聲響令人心靜又沉醉。
幾十年來,李海霞始終以實惠的價格給顧客做衣服,為顧客提供補撕口、縫紐扣、換拉鏈、改橡筋、改褲腳等服務,在一針一線的縫紉中,都藏著她細膩細心、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艾F在做衣服的顧客少了,修改衣服的多了,很多顧客網購了衣服不合適,就會想找我改改,這讓我這個老裁縫覺得還算有用?!崩詈O颊f,裁縫這個老行當,看似傳統古老,卻蘊含著創新生機,很多年輕的裁縫現在非常善于“改衣服”,一些新款羽絨服、外套等,都能改得非常新潮,所以,她還是希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